理论教育 江南城镇民众的生活:危机与抗争

江南城镇民众的生活:危机与抗争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与江南繁华生活相异的景致与实态,从中也得到鲜明的呈现。所以,外在表象上,江南城镇的生活风光华美,生活世界有序、安逸,以及“家给人足”的景象,很令人向往。在短短四十年不到的时期内,江南乡村的“破产”、农民生活的痛苦等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本文即以江南为中心,对民国时期的城乡生活危机、社会变化及其蕴生的民众抗争情况,作一初步的分析,并勾勒出彼时城乡社会的若干实态。

江南城镇民众的生活:危机与抗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林 涓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的江南,虽然一直被人们目为最繁荣的经济区,但是从1911年以来,复杂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投射于城乡民众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中,并因时代变幻、经济波动、自然灾变以及严重的中外战争与国内战争,既存在普遍的社会危机感,又发生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抗争或群体运动,且往往被著以浓厚的政治色彩。很多与江南繁华生活相异的景致与实态,从中也得到鲜明的呈现。生活史层面的叙事,显然可以重塑这段历史

江南地域不广[2],仅包括苏南镇江以东的苏锡常,上海市,浙北杭嘉湖地区和杭州市及其所属余杭县,但是人口繁密,河网密布,聚落庞杂;截至1987年统计,这个地区共有县城镇25个、县(市)属镇243个,乡镇832个;地域分布均衡,城镇网络极其密集[3]。城镇经济与民众生活,从明清时代以来一直显得颇为繁华。即使在抗战前比较偏僻些的金山县虹桥地方,在传教士们看来,这里的居民“大概都是小康之家,能够自给自足;生活情形比了旁地的农民,要宽裕得多”[4]。上海作为江南城市群的中心,更是成了“内地人”眼中的“圣土”,到上海去感觉好像中土僧人能去灵山圣土,不仅生活瑰丽,且遍地黄金[5]。所以,外在表象上,江南城镇的生活风光华美,生活世界有序、安逸,以及“家给人足”的景象,很令人向往。(www.daowen.com)

可是值得注意的是,从1912到1936年,江南的发展,经历了齐卢之战、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而城镇的经济发展态势与生活上的所谓之“现代化”,最后因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而被打断。在原本工厂林立无锡,丝市已是一蹶不振,纱、布、米、粉等行业也是“极度衰落”,有百业凋零之态[6]。在流行“天打打不死嘉兴人”一语的嘉兴地方,“从来没有受过重大的灾难和损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使每一个嘉兴人都感到切肤之痛”。嘉兴县城本身并不是一个生产的中心区域,主要依赖所属乡镇生产来振兴工商业市面,在此时也是国货凋零,市场上充斥着“日本货”。嘉兴附近素以丝绸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盛泽、濮院的纺绸,新塍、南浔的生丝,在外国工业品的冲击下也出现了破产[7]。再如平湖东乡的市镇,由于日寇的入侵,多次遭受焚劫之灾。1940年5月6日在日军的扫荡下,“衙前镇受祸最烈,焚毁房屋亦多,杀死良民一百三十九人,大半皆新港附近农人”;“赵家桥全镇焚毁过半。新庙、广陈、泅里桥、全公亭诸镇或焚毁十之四五,或焚毁十之二三,人畜死伤无算”;同样,“新仓镇焚毁近半,后数月又去扫荡,芟夷几尽”[8]。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整个社会危机一直存在。在短短四十年不到的时期内,江南乡村的“破产”、农民生活的痛苦等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有学者分析指出其原因,大致归结为五个方面:一是世界市场榨取的影响;二是受都市经济恐慌的结果;三是受虐征苛税的压迫;四是受土豪劣绅的束缚;五是农民的墨守旧法[9]。所有这些影响的结果与战争的创伤,都会给城镇乡村生活带来诸多危机感。

本文即以江南为中心,对民国时期的城乡生活危机、社会变化及其蕴生的民众抗争情况,作一初步的分析,并勾勒出彼时城乡社会的若干实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