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我国在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之后成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是我国、甚至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重大事件。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领域的根本命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一命题有三个层面的界定: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来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既体现为中国共产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也体现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维度的差异界定。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往往基于工具意义,将社会主义制度等同于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更倾向在功能意义上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性,将社会主义制度理解为相对于其他社会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并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了理解我国经济发展命题的社会基础。
二是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和诸多区域板块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意味着我国需要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来实现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地理范围则表明我国需要关注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性,这与小国经济或内部同质性强的经济体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别。除此而外,发展中大国还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适逢主要发达经济体步入服务业主导阶段,这意味着我国难以像其他发达经济体那样在工业化之后从容不迫地推进后工业化,而需将工业化和服务业化两个过程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同时完成。另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意味着难以像东亚或东南亚的若干小国那样主要依靠出口导向战略来推动经济发展,而需要在依靠外部与增强“内在稳定器”之间形成平衡。发展中大国构成了理解我国经济发展命题的约束条件。(www.daowen.com)
三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我国既追求经济总量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更关注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和包容性,这意味着认识增长的成本以及增长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福利提升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从社会制度的规定性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功能意义上即体现为其更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消除两极分化并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就实现路径而言,我国在不同时期基于差异化的禀赋条件和短期目标,采取渐进方式不断逼近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如前所述,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完成的经济秩序重建,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完成的是经济高速增长,现阶段则需要在稳健增长的前提下更好地体现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构成了理解我国经济发展命题的目标指向。
概言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经济始终面临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命题,而社会基础-约束条件-目标指向“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理解我国经济问题、包括协调发展问题的逻辑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