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知识扩散过程与规律研究

知识扩散过程与规律研究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个组织中,知识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识的扩散与共享过程传递和放大的,即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交流、获取、共享组织内的知识资源,并使其上升为整个组织的知识资产[145]。Ozel[160]建立了科研合作群体知识扩散的概念模型,并研究了高效率科研合作群体的组织结构特征与知识交流策略。

知识扩散过程与规律研究

在知识管理理论中,知识扩散是指知识从知识发送者传递和转移到知识接受者,并被吸收、使用的过程[143,144]。在一个组织中,知识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识的扩散与共享过程传递和放大的,即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交流、获取、共享组织内的知识资源,并使其上升为整个组织的知识资产[145]。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通过知识扩散来获取企业内外部的互补性知识资源,并将其转变成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最终与原有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以产生新知识。这些新知识是产品创新的重要源泉,其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产品市场环境的需求,进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水平和管理决策能力[146]

当前,国内外学者们对知识扩散内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对知识扩散内涵理解的角度不同。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观点:

(1)学习观。主张学习观的学者认为虽然知识转移与扩散是知识主体间知识互动沟通的过程,但他们强调知识并不能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的传递,即当知识主体之间进行知识扩散的过程中,其必须伴随着一个知识学习并重构的行为与过程[147]。知识拥有者以口头讲述、文字等形式提供知识,而知识获取者必须理解知识的这种表达,并将其领会、吸收转化成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知识扩散要难于信息的传播扩散,知识扩散不仅仅是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另一方,还包括知识主体对知识的学习、吸收并消化的过程。

(2)市场观。主张市场观的学者认为知识扩散可以被看作由知识主体参与的知识市场化行为[148,149]。与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一样,知识扩散的参与主体扮演着知识的买方与卖方角色,参与知识市场化的主体都可以从知识交易的过程中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而从中获益。

(3)知识互动观。该派观点的代表学者野中郁次郎[132]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他认为这两种知识通过社会化、外在化、综合化与内部化的循环互动过程,使得知识主体间知识的扩散与共享得以实现。

综合上述观点,知识扩散的内涵可被理解为:拥有不同知识的知识主体通过个体之间、或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各种知识交流与共享手段来学习、交流、吸收、理解和整合各知识主体提供和共享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的目的。知识扩散不是静态发生的,它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应用、创新等动态过程,才能达到其目标。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与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比较典型的研究成果包括:

Bhagat等[150]研究了知识类型、文化类型及认知类型对知识扩散过程的影响。Michele.S[151]的研究表明,具有明确绩效目标导向的组织之间更容易实现隐性知识的扩散,知识扩散与组织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卢兵等[152]认为,影响战略联盟中知识扩散的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知识特性、联盟成员特性、组织间的关系特性和情境特性。张爽等[153]从个体行为角度出发,研究了个体知识共享意愿、自我效能和信任对知识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影响因素对知识扩散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Holtshouse[154]把知识看作是一种“流”(flow),即知识可以在知识的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转移流动。对知识提供者而言,知识扩散是一种“推”的过程;对知识接受者而言,则是一种选择性“拉”的过程。而这两个相互依赖的过程会受到许多要素的影响。综合现有文献[155-157],一系列要素会影响知识扩散的过程和绩效,主要包括知识的特性,知识源的特性,接收方的特性,组织关系的特性,技术的、地域的以及文化的相似性等等。

Tsai[158]提出了知识扩散的五种方式(知识内部化、知识外部化、知识完善、外部知识获得、内部知识溢出),并基于这五种方式建立了知识扩散的模型,系统研究了企业内外部的知识扩散过程与机制。

Bass[159]利用疾病传播的思想,建立了创新扩散的“疫病学”量化研究模型。Ozel[160]建立了科研合作群体知识扩散的概念模型,并研究了高效率科研合作群体的组织结构特征与知识交流策略。

杨海娟[161]分析了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隐性知识扩散影响因素,提出了集成交流机制、激励机制、信任机制与协同机制的隐性知识扩散模型。齐丽云等[162]构建了企业内部的知识扩散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了知识在企业内部扩散的过程与规律。(www.daowen.com)

张睿[163]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技术联盟内部的知识扩散过程总结为开始、实施、调整、整合四个阶段。他认为一个完整的知识扩散过程包含知识扩散源、知识接收方、知识扩散内容、知识扩散途径、知识扩散情境五个要素,通过这一过程最终实现知识从发出方向接收方的转移、扩散。

近10多年来,随着复杂网络理论的兴起,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复杂网络环境中的知识扩散过程及规律研究,其中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Andreas Seufer等[148,164]认为知识网络是由知识参与者形成的一种社会网络,其对于知识创造与扩散起着引擎的作用,能够有效推动个人、团体、组织等不同层次上的知识创造与扩散。

Cowan和Jonard[148]将知识扩散视为知识主体之间的不同类型知识的交易过程,并分析了不同的组织网络结构与知识扩散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智能体仿真实验得出组织中的知识扩散系统存在明显的小世界现象。

Lin等[165]在综合对比了规则网络、小世界网络、随机网络以及无标度网络上的知识扩散绩效,其研究结果表明无标度网络上的知识扩散速度最快,同时可以获得最优的知识扩散绩效。

Yang等[166]在知识扩散过程中引入了扩散偏好与扩散能力两个因素,并构建了知识扩散的协同超网络模型,通过仿真方法研究表明知识扩散超网络模型相比与传统的网络模型更有利于知识的有效扩散。

胡峰、张黎[167]运用复杂网络模型模拟了知识在社会网络中的扩散过程,发现知识扩散存在“小世界”现象,并验证了Granovetter提出的“弱连接优势”理论。

孙耀吾、卫英平[168]基于小世界网络构建了高技术企业联盟的知识扩散量化研究模型,研究了网络集聚系数、特征路径长度以及交流频率等因素对企业联盟知识扩散绩效的影响。

孟晓飞等[169]利用疫病传播的多智能体模型模拟了网络环境中的知识扩散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多智能体分布密度、单个智能体的知识扩散范围、相同分布密度下多智能体的不同分布状况对知识扩散的范围、速度的影响。

于同洋等[170]在分析隐性知识扩散特点的基础上,基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和小世界网络模型,建立了组织网络中的隐性知识扩散模型;根据认识论的观点,提出了3种知识学习策略,结合知识扩散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发现综合考虑关系和知识差别的知识学习策略是最有效的知识扩散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