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同产品创新过程中,协同成员通过知识协作形成了CPIKN,并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协同合作关系。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组织的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99]。协同成员作为CPIKN的核心要素,其流失势必会对CPIKN的稳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这种稳定性的影响不仅会造成协同成员及其所掌握知识的流失,还会造成CPIKN的结构失稳及功能效率下降等后果[16]。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围绕组织网络稳定性问题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下所述:
Nambisan等[100]研究指出协同产品创新设计的一个主要风险来自于协同成员可能突然中止协同关系,从而严重扰乱现有产品开发系统的运作稳定性。Carley[101]进一步研究提出,组织的不稳定性会显著降低组织的整体绩效,其首要原因便在于成员流失以及所造成的组织有价值知识的流失。
Nof和Morel等[102]研究指出在现行的生产、物流协同网络中,企业面临着管理复杂性、协作机制、运营拓展性、异地市场等诸多挑战,而这些不确定性给整个协同网络带来了脆弱性的隐忧。
Christopher和Mckinnon等[103]认为在精益供应的思想下整个生产网络变得越来越脆弱,生产系统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后,相互的协作关系会引起系统效能的中断和瓦解。针对上述问题,他们建立了基于风险传导理论的供应链系统脆弱性产生机理模型,以分析不可抗力因素、随机故障、市场扰动等造成的干扰。
Thun和Hoeing等[104]为了分析风险因素与生产系统稳定性的关系,通过案例研究方法,研究了由67家德国企业组成的汽车生产协同网络的案例,通过实地调查方法分析了在一般情况下和特殊情况下各种风险因素对整个生产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梁学栋、杨育[105]从创新设计主体、组织、环境等多个角度建立了面向客户协同创新网络的风险管理模型,从风险角度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
张峰[106]重新梳理了与协同生产网络组织脆弱性产生有关的各种不确定性,并应用质量管理中的亲和图法对其进行重新分类,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协同生产网络组织的脆弱性产生机理(见图1.3)。
随着复杂网络理论的发展,其为分析系统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思路。Albert等[107,108]学者最早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对复杂系统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在网络稳定性的研究中提出了两种经典的节点失效模式,即随机失效模式(random failure)和蓄意攻击模式(intentional attack)。当前,这两种节点失效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供应链系统、食物链系统等复杂系统的稳定性研究中。1999年,Barabasi等[109]提出了scale-free网络的BA演化模型,尝试应用复杂网络方法建立现实系统的仿真模型,将现实系统的拓扑特性和功能属性联系起来。各国学者也对各种现实网络如通信网络[110,111]、供电网络[112, 113]、交通网络[114, 115]等展开了稳定性与鲁棒性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与应用实践逐步成为研究热点。(www.daowen.com)
图1.3 协同生产网络组织脆弱性的产生机理
Yazdani等[116]对复杂网络的多种结构鲁棒性和脆弱性分析指标进行了对比,并对水资源分布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方法的可行性验证及分析。
姚灿中等[117]基于复杂网络的Ising模型,提出了一种应用平均场理论分析大众生产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并通过对图书推荐网、校内网等多种大众生产合作网络的仿真研究,验证了其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王治莹等[118]针对生态工业共生系统企业间的异质性造成的系统不稳定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复杂网络抗毁性方法提出了超网络视角下的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蔡宁等[119]基于产业集群的结构特征,提出了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产业集群的思路,并指出各类产业集群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着小世界结构、无标度结构和社群结构特性,其研究表明这三种拓扑结构都对产业集群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李斐等[34]提出了基于无向加权图(Undirected Weighted Graph,UWG)的组织稳定性分析方法,并研究了不同的节点失效模式下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主体网络的稳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