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协同产品创新知识网络的优化方法

协同产品创新知识网络的优化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Web of Science、EI、CNKI、万方等国内外重要文献数据库的详细检索,目前检索到的已公开文献中尚未对“协同产品创新知识网络”进行明确、系统的定义与阐述。另外,围绕“协同产品创新知识网络”这一研究对象,当前也并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与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以某大型电子公司中的41个部门与120项新产品开发计划为研究案例,Hansen发现弱连接有助于产品开发团队搜寻到有价值的知识,但却阻碍了复杂知识的获取。

知识网络是一个人—机—知识的复杂集成系统,其由于包含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因而不同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中基于知识的网络[16, 50]。在知识网络中,拥有知识的人起着最为决定性的作用。知识网络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研究工具之一,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其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知识网络的概念最早由Bechmann在1995年所提出,他认为知识网络指的是从事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机构和活动[51]。当前,知识网络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以信息管理为重点的知识网络(技术学派)”“以人为重点的知识网络(行为学派)”和“复杂系统视角的知识网络(综合学派)”[22]。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网络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资源的计算机管理,其研究视角主要从IT实现的角度入手,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构建等技术手段实现知识管理的各个过程,但其忽略了拥有知识的人和物质资料载体的作用和关系[27]。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网络管理即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对知识网络的研究多围绕知识网络中人的知识共享、博弈等行为机制问题。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网络管理不仅仅是对人和信息进行管理,还包括了人和知识间的联系,知识网络管理要将人的创新能力与知识的处理能力融合,以增强组织的环境适应能力[16,52]

通过对Web of Science、EI、CNKI、万方等国内外重要文献数据库的详细检索,目前检索到的已公开文献中尚未对“协同产品创新知识网络”进行明确、系统的定义与阐述。另外,围绕“协同产品创新知识网络”这一研究对象,当前也并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与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在现有研究中,一些学者对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部分研究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Camarinha和Afsarmanesh等在研究各种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将协同网络划分为协同网络组织(Collaborative Networked Organization,CNO)和点对点协同进程(Ad-hoc Collaboration Process)两种(见图1.1)。协同网络组织特别强调组织特性,即参与协同的各个企业间通过一定的方式(协议、合同、持股等),已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组织架构[53,54]

图1.1 协同网络的构成

Camerinha等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在组织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并逐渐成为组织实施集成与柔性管理的基本手段。协同网络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与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的主要选择。进一步地,Camerinha归纳分析了协同网络的8种组织形态,即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VE)、动态联盟组织(Dynamic Virtual Organization,DVO)、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VO)、产业集群(VO Breeding Environment,VBE)、延展型企业(Extended Enterprise,EE)、电子科学(E-science)、专业虚拟社群(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y,PVC)、协同虚拟实验室(Collaborative Virtual Laboratory,CVL),并总结了上述组织形态的历史发展沿革过程[55](见图1.2)。

Beckmann[51]提出了由企业、客户等知识主体构成的协同知识网络,并据此构建了此网络的知识生产模型,有效地解释了微观经济角度下企业、客户等知识主体间的知识生产行为。

Olson和Bakke[56]通过研究挪威IT系统集成商Cinet公司的协同创新网络指出:Cinet公司的协同创新网络主要依托于两大重要产品领域,即个人电脑和Symfoni应用组件,其产生的创新经验和创新知识为开发新一代的产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图1.2 协同网络发展的简要历史沿革

Kobayashi等[57]提出了以公司为节点的知识网络模型,并研究了知识渗透现象对市场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其研究表明公司的研发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扩大公司的知识存量。(www.daowen.com)

Hansen[58]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了弱连接对于组织内部多部门之间知识协作的影响。以某大型电子公司中的41个部门与120项新产品开发计划为研究案例,Hansen发现弱连接有助于产品开发团队搜寻到有价值的知识,但却阻碍了复杂知识的获取。同时,当知识的复杂性较低时,弱连接可加速其获取过程;而当知识具有髙度复杂性时,弱连接则会降低知识获取的效率

Nagurney Anna等[59]基于超网络理论提出了知识系统的概念及理论框架,并对知识系统中知识流的均衡性问题,即对知识系统超网络的均衡状态进行了研究,同时,以情报机构通信机构及金融机构等为研究对象对其提出的知识超网络模型进行了的应用与验证。

相比于国外对知识网络较为成熟的研究,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发展较为迅猛,并主要集中于知识网络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方面。

Yu Yang等[60]为了有效整合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知识系统中的多类知识资源,构建了包含人员网络、物质资料网络及知识点网络三层网络的知识系统超网络模型,并通过实例演技对该模型进行了解释与说明。

李斐等[26]以协同创新知识成员为节点,以其间的协同知识工作关系为边,提出了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网络的概念,并对该网络的典型复杂网络特性以及网络稳定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王小磊等[61]认为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组织是由专业设计人员、客户等多类创新主体构成的协同知识网络,然后针对客户协同创新过程的复杂系统特性,构建了创新主体的刺激-反应模型,并对创新主体间的行为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乐承毅等[62]针对涉及多组织、多学科领域的复杂产品知识系统,构建了包含组织、用户、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多主体跨组织知识超网络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孙薇[63]等综合考虑知识主体、知识要素以及要素间的关系,构建了科技创新团队知识系统的超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知识主体的知识相似性计算方法,并基于该方法研究了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员选择问题。

胡杨[64]研究了开源设计知识协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并系统、定量地研究了开源设计过程中知识协作网络、设计任务与参与者的协同演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

代风[65]针对复杂产品研发过程的知识网络与知识集成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侧面的知识网络动态模型体系,描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知识领域术语本体构建过程以及知识网络环境中知识获取及有序化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