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北实践:食为政首端牢中国饭碗

东北实践:食为政首端牢中国饭碗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地区对于“中国饭碗”的意义举足轻重。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是东北为全国的粮食安全扛起的担子。李保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也是将吉林梨树县视为“第二故乡”的“新东北人”。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我们是给‘中国饭碗’出力的人,农民的地位今非昔比。”重农固本,食为政首。

东北实践:食为政首端牢中国饭碗

“北大仓”曾叫“北大荒”。过去那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如今,行走东北大地,稻麦扬波、大豆摇铃,收割机一字排开,黑土地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每次到东北,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去农田看一看,察墒情、看秧苗、问收成。

东北地区对于“中国饭碗”的意义举足轻重。它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商品粮占全国的1/3。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是东北为全国的粮食安全扛起的担子。

2020年,东北地区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答卷:东北粮食种植面积4.3 亿亩,粮食产量3289 亿斤,均约占全国的24.6%,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浓缩在东北黑土地的变迁之中,也改写了无数东北人的人生际遇。

袁胜海,黑龙江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因为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他带领乡亲们从土坷垃刨出金疙瘩,把木扁担变成“金扁担”。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考察调研,走进了袁胜海的小院。

农机具一字排开,十分威武。袁胜海自豪地向总书记介绍每一种农机具的用途,讲述乡亲们从犹豫观望到争相加入合作社的故事。总书记深有感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如雨后春笋,2020年总量超过70万家。“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黑土地上扎了根,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李保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也是将吉林梨树县视为“第二故乡”的“新东北人”。每天和农业科技打交道,他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两点一线”,琢磨的都是提升土地的“生命值”。(www.daowen.com)

2020年7月,在这里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问到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李保国如数家珍:“把玉米秸秆还田,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可以防止风蚀水蚀,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质松软,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还能抗倒伏。”在梨树模式下,连续10年以上被保护性耕作的中低产田地,如今却成为当地最肥沃、产量最高的地块。

习近平总书记颔首赞许,思虑深远:“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放眼东北地区,从东部的佳木斯市到西部的锡林郭勒盟,从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到南部的大连市,农业与科技正在深度融合,科技对粮食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见成效。

陆向导,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的一名收割机驾驶员。他告诉记者:“我家世代务农,爷爷给我讲过曾经‘面朝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如今农场人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我们是给‘中国饭碗’出力的人,农民的地位今非昔比。”陆向导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我在上工时常想,收割的一颗颗麦粒到了大江南北的餐桌上,哪怕风雨再大,有口粮食就不怕。想想这件事和我有关,就很自豪。”

2020年岁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2021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会议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并再次强调要牢牢守住18 亿亩耕地红线。

重农固本,食为政首。2020年5月,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叮嘱:“对粮食安全不能有丝毫松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