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移民搬迁:开启幸福的新天地

移民搬迁:开启幸福的新天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辟蹊径,迁出幸福生活。来到宁夏后,习近平同志经过缜密调查、统筹谋划后,推动实施了一项重大工程:吊庄移民。所谓“吊庄移民”就是让生活在贫苦之地的西海固群众,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黄河灌区。该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截至2019年,弘德村的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78%,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35元,成功脱贫出列。

众所周知,宁夏回族自治区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美丽的称谓仅仅是指其北部黄河河东灌区。在宁夏南部山区,千山万壑,土地贫瘠,再加上干旱、风沙,农作物难以生长,这里的农民经常颗粒无收,与北部的繁荣富裕形成鲜明对比,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是位于宁夏南部西海固的一些生态极其脆弱地区的最真实写照。因此,摆脱贫困,走出穷苦,成为宁夏尤其是南部西海固地区千百年来难以破解的一道难题。

另辟蹊径,迁出幸福生活。既然西海固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那就搬到美丽的“塞上江南”去。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牵头负责闽宁协作对口帮扶。来到宁夏后,习近平同志经过缜密调查、统筹谋划后,推动实施了一项重大工程:吊庄移民。所谓“吊庄移民”就是让生活在贫苦之地的西海固群众,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黄河灌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在全国率先实行“吊庄移民”。

寒来暑往,明如梭,30多年来,宁夏陆续将120多万贫困群众从山大沟深的西海固搬迁出来,落户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并为他们营造了房暖路通、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吴忠市的红寺堡区就是这样诞生的。该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1998年以来,来自宁夏六盘山区最贫困的8个县(区)的23万群众陆续搬迁到这里,实现了“荒漠变绿洲、沙丘起高楼”的伟大壮举。

坐落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的弘德村就是这项伟大移民政策的新成果。这个西部小乡村是黄河岸边的一个新村,也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地处宁夏中部,居民主要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当时弘德村辖6个片区1699户701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36户4497人,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

像很多未经开发的迁入地一样,刚成立时的弘德村一片荒芜,环境恶劣,刮起风来“一碗饭半碗沙”。然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20世纪90年代建成投运的红寺堡扬水工程改变了这一切。如今,一级级泵站把黄河水扬高数百米,有了水源,就有了一切,村民紧抓希望,依靠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将弘德村建设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www.daowen.com)

居住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自从来到弘德村,一切都不一样了,原来在山沟沟里走的是泥土路,住的是土坯房,现在在弘德村却住上了砖瓦房,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从尘土飞扬到空气清新,从与世隔绝到网“络”天下,从孩子上学路途遥远到家门口就有小学、幼儿园……搬出来后,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切实关注民生,及时解决问题。村民刚搬来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问题,比如土地短缺等。由于弘德村的土地并不多,每人只能分到1亩地,这可愁坏了习惯种地养殖的村民。于是村干部积极筹措谋划,把土地整合流转给企业发展特色农业,这样一来村民就可以去企业上班,收入不比自己种地低。弘德村又成立养殖合作社,联系养牛企业,搞托管养殖,不仅减少了养殖成本和养殖用地,还解放了村里的劳动力。村民摆脱了家畜的羁绊,可以自由选择打工或务农,收入大幅度提高。除此之外,村内还成立了就业超市,及时向村民推送周边企业的用工信息,使劳有所用,对企业和村民双方都有好处。

脱去“旧帽子”,喜迎新生活。如今的弘德村村民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移民新居,一条条水泥硬化路四通八达,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生活便利,衣食无忧。截至2019年,弘德村的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78%,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35元,成功脱贫出列。从靠天吃饭到依托扶贫车间、种养殖业稳步脱贫,弘德村村民的新生活越过越红火。

牛圈(展帆/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