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谋产业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谋产业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团结村争取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硬化村级公路、巷道近5000米,铺垫土方2万立方米,绿化植树6200株,砌护粉刷院墙3.2万平方米。镇北堡镇团结村也尝试在一次次产业转型中探索新的发展之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转型是为了保证产业结构更加稳定,是为了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团结村的两次产业转型,正在逐步打通民族团结的经脉,使得和谐民风的“筋骨”愈发强健。

谋产业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搬出大山挪穷窝,迁出幸福新生活。同样位于镇北堡镇的团结村,是江苏华西村1996年援建的一个回汉民族杂居的老移民村,也是回汉民族一家亲的代表村。团结村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0亩。村民主要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同心县、原州区等地,全村662户3083人分为四个村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975人,占比达32%,且以回族居多。随着镇北堡镇的发展,团结村人也摆脱了往日“看天吃饭”的清贫生活。如今团结村已开始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移风易俗工作为抓手,促进和谐文明乡风,提升团结村整体精神风貌,打造生活富足、精神富裕的“新团结”。团结村的领导班子创新“一带双促进”的工作机制,实施“先富带后富”工程,建立“党群共富联合体”,改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致力于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取得巨大成效。村民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脸庞便是他们走出贫瘠大山、过上美好生活的最有力见证。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村民的幸福生活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走过来的。2015年团结村争取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硬化村级公路、巷道近5000米,铺垫土方2万立方米,绿化植树6200株,砌护粉刷院墙3.2万平方米。如今优美的环境、整洁的道路让人不敢相信,就在三年前村里的路还是漫天扬尘的土路,每逢雨天,泥泞的道路让村民们都无法出门。屋外焕然一新,屋内也改头换面。在村民家里,旱厕改成了水冲式厕所且配有洗浴间,村民以前一个冬天都没地方洗一次澡,现在天天可以冲淋浴。屋内窗明几净,干净整洁,各种家具应有尽有。团结村的美好生活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勇毅而笃行的村民身体力行,用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在这片原本荒凉的土地上闯出的一条光明敞亮的幸福路。

“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多民族聚居既有百花齐放之美,又有习俗不同之忧,但只要拥有共同的目标,就能呈现出“美美与共”的和谐局面。团结村几次产业结构调整都没有放弃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正是出于这方面考虑,不论是之前的枸杞合作社,还是即将转型的果园合作社,都以各村民小组、各户入股为基础,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共同的致富目标挥洒汗水。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增加了集体和个人收入,又磨合了各自的生活习惯,也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和回汉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决心。在日复一日的合作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村民逐渐融合、亲如一家。(www.daowen.com)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镇北堡镇团结村也尝试在一次次产业转型中探索新的发展之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转型是为了保证产业结构更加稳定,是为了村民生活更加幸福。从第一次转型的“枸杞合作社”时期,到如今的“经果园合作社”时期,团结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村民拉帮结派、集体意识薄弱的现象消失殆尽,大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听党话跟党走,实现了思想觉悟的大提升,涌现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党员和若干积极分子。在口袋“鼓起来”的基础上,让脑袋“富起来”。团结村的两次产业转型,正在逐步打通民族团结的经脉,使得和谐民风的“筋骨”愈发强健。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镇北堡镇的村民从一穷二白的处境中艰苦奋斗,努力追求多姿多彩、富裕充实的生活,这种敢试敢为的精神在村镇建设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如今,他们仍不懈怠,继续紧跟时代潮流,探索发展新形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这样的画面:镇北堡镇千亩果林飘香四溢、硕果累累,行人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千家万户日进斗金、喜笑连连。大风泱泱数年,大潮滂滂依旧,镇北堡镇在时间浪潮中积累的改革创新经验,定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其他村镇发展的样板,也为本镇发展助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