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文化传播历史:商贸中的文化交流

跨文化传播历史:商贸中的文化交流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两千多年前,跨文化传播活动就伴随着跨国家、跨文明的物物交换而存在。(一)伴随商贸的服饰文化传播就中西交流而论,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所谓的“玉石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欧的陆上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政治、文化的交流渠道。“海上丝绸之路”以南海为主航道,是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欧洲、非洲等地的商贸、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跨文化传播历史:商贸中的文化交流

早在两千多年前,文化传播活动就伴随着跨国家、跨文明的物物交换而存在。

(一)伴随商贸的服饰文化传播

就中西交流而论,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所谓的“玉石之路”。中国先人钟爱美玉,是君子(包括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样的人)随身佩戴的装饰之一。《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而美玉多产自和田、昆仑一带,向东把玉运入中原,向西运到地中海沿岸各国,这就是最早的“玉石之路”。随着“玉石之路”的畅通,战国时期,中原负有盛名的丝绸、漆器铜镜等被贩运到新疆、哈萨克斯坦以及更远的欧洲。

到了汉代,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这意味着连接中国与亚、非、欧的商贸路线——“丝绸之路”得以贯通,也使得世界文明发祥地的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古希腊罗马之间的文化随着商贸活动而得以传播。“丝绸之路”分海陆两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欧的陆上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政治、文化的交流渠道。最初主要是将中国出产的丝绸运往古罗马。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von Richthofen最早将这条通道称之为“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以南海为主航道,是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欧洲、非洲等地的商贸、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肇始于秦汉,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从文化的角度看,丝绸之路的繁荣是世界各地的人民对服饰审美、服饰文化的交流需要而产生的。

(二)伴随商贸的餐饮文化传播

众所周知,中国的英文名叫China,得名于畅销欧洲的中国特产——瓷器(china),它是餐饮用品交流的产物。同样地,西方的金银器皿、玻璃制品等也流入中国,为中国人民所钟爱。

意大利面在世界上很有名。意大利宣称他们是面条的发明地,但中国、阿拉伯也在争夺发明地。从现有的资料看,有关面条的文字记载最早是在中国东汉,而2005年在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中发现了当时的面条,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可见面条起源于中国,而非阿拉伯、意大利。

再如豆腐,相传是由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发明。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描写的就是做豆腐。到了宋代,豆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有临安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的记载。唐宋时豆腐制作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中国周边国家,19世纪初才传入世界其他地区。如今的西方市场,很容易买到豆腐。

茶起源于中国这里世界公认,据《四川通志》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人工栽培,两晋时期,文人雅士就开始喜欢饮茶,唐宋时期盛行茶道,陆羽更是著有《茶经》一书。直到19世纪,制茶技术才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其《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葡萄酒的发源地是波斯,一说是保加利亚,然后传到埃及、希腊、罗马等地,直到现在,欧洲仍是世界葡萄酒的最大产地。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葡萄种子,中国人由此学会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唐朝时人们已经可以普遍享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生活了。

(三)伴随商贸的外交关系的建立

公元166年,古罗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东汉首都洛阳,朝见汉桓帝,这标志着中西官方建立外交和交流文化的正式开始。魏晋时期,波斯帝国与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建立了外交通道。据《魏书》本纪记载,先后有10个波斯使团来到北魏都城,为中国带来了玻璃制品及工艺。《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王朝还在洛阳城南设四夷馆,招待外来客商。隋唐时期,隋炀帝曾遣使出使西域,韦节回国后还著有《西蕃记》一书。甘肃的张掖是当时的中西商业中心,有40多个国家的商人在此经商。唐朝则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使交往。(www.daowen.com)

(四)伴随商贸的航运中心的形成

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宋代的远航能力大大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由原先的辅助发展成主流,泉州(一说广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元朝时期,蒙古人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庞大帝国,元大都成为东方无可争议的国际贸易中心。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曾到达亚非39个国家和地区,是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虽然这是朝廷作秀性质的。由于海禁政策,广州成为明清两朝中国唯一对外贸易大港。

(五)伴随商贸的宗教文化交流

佛教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嗣后逐步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禅宗。唐太宗时,先后有玄奘、义净分别从陆路、海路到印度取经,并著有《大唐西域记》《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介绍印度、南亚各国的民生情况和社会文化。佛教为此后的中国建筑、语汇、哲学宋明理学带来新风,也启迪了中国人对声韵的认识,促进了格律诗的发展。

初唐时期,天主教的一个分支——景教,也由东罗马帝国传入了我国,西安碑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此事。盛唐时期,伊斯兰教从中东大食国传入中国。中唐时期,摩尼教即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所称的“明教”,从波斯传入中国。

13世纪至14世纪元朝建立政权后,景教再度进入中原,在大都(今北京)设置主教座,并向南北各地扩展,福建泉州成为南方的景教中心。13世纪,天主教也开始传入中国。罗马教廷和法国、意大利都曾有教廷使节来到元朝。

明朝西方有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以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利玛窦来到中国最为有名,其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的伦理融会贯通作为传教策略,影响很大。他对中国的数学、历法、几何、地理、天文学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使者。由于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外国传教士的努力,中西方的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交流,诸如元杂剧《赵氏孤儿》翻译成法文在法国传播,名为《中国孤儿》。

清初,天主教在中国有较大的发展,后因康熙御批:“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而遭禁。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以办学校、医院、慈善事业等方式传播天主教,据1946年天主教会统计,全国有天主教徒327万余人。来华外国传教士达5000余人。

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开始传入中国,以英国伦敦布道会的马礼逊来广州传教最为知名。

新中国成立后,为摆脱外来势力影响,中国基督教界开展了三自爱国运动(即自治、自养、自传)。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10月成立了中国基督教协会。[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