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尤其是1947年6月底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大片国土得以解放,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解决土地问题。为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进全国解放进程,中共中央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广大新解放区域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地主土地及其封建财产,把他们无偿分配给广大农民,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广大群众踊跃参军支前、积极从事农业生产、支援人民解放军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生产积极性。
一
为教育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群众革命积极性,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便立即号召解放区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产,以生产的持续发展支持和保障反蒋斗争的持续进行并取得根本胜利。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为解决解放区的人口和军队的穿衣吃饭问题,必须“搞生产”[223]。1945年11月7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中又强调:“在一九四六年内,全解放区的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务使有一个新的发展。不要因为新的大规模战争而疏忽减租和生产;恰恰相反,正是为了战胜国民党的进攻,而要加紧减租和生产。使大多数生产者组织在生产互助团体中,是生产运动胜利的关键。政府发放农贷、工贷,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不违农时,减少误工,也十分重要。现在一面要为战争动员民力,一面又要尽可能地不违农时,应当研究调节的办法。在不妨碍战争、工作和学习的条件下,部队、机关、学校仍要适当地参加生产,才能改善生活,减轻人民的负担。”[224]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需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进一步强调要抓紧发展生产。这年9月1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提出:“在一切新老解放区必须坚决实行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只有这样做,才能支持长期战争,取得全国胜利。果然这样做了,就一定可以支持长期战争,取得全国胜利。”[225]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农业生产,是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只有消灭封建制度,才能取得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在任何地区,一经消灭了封建制度,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党和民主政府就必须立即提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将农村中的一切可能的力量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面去,组织合作互助,改良农业技术,提倡选种,兴办水利,务使增产成为可能。农村党的精力的最大部分,必须放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和市镇上的工业生产上面。”[226]同年5月25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中指出:“在一切解放区,不论是已经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或者尚未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都必须在今年秋季指导农民耕种麦地,并进行一部分土地的秋耕。在冬季,要号召农民积肥。所有这些,都对一九四九年解放区农业的生产和收成有极大重要性,必须用行政力量,配合群众工作,加以实现。”[227]9月8日,毛泽东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军队向前进,就要生产长一寸,不这样就没有饭吃,”要求抓紧生产以支持对蒋革命战争。[228]1949年1月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起草的决议《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中又强调:“一九四九年必须使全区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比较一九四八年确实地提高一步,”各主要解放区内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必须是围绕着生产运动”来进行。[229]
各解放区认真贯彻中央指示,大力加强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建设。1945年12月22日,山东省农林合作会议召开,指出今后发展农业的中心环节在于实行互助合作和改进农业技术,而精耕细作尤为重要。[230]1946年1月1日,中共晋绥中央分局确定本年生产方针是:发展各阶层人民生产,老区以精耕细作为主,新区以扩大耕地为主,大量发展植棉。[231]1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边区生产动员大会,号召全体干部动手,发展生产。接着,各县分别召开大会,发动大生产运动。[232]1月24日,晋察冀中央局发出《关于开展一九四六年大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的大生产运动,大量增产粮食、棉花和其他农产品。[233]1月底,山东省政府颁发1946年生产工作指示,指出:农业生产建设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劳动互助和改进生产技术”[234]。同年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指出:为恢复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地区遭受的战争创伤和破坏,必须迅速开展东北解放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开展减租运动,增加雇工工资,没收大汉奸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235]4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明确提出了今后三年的建设方针,即继续实行以经济为本,农业第一。[236]1947年初,中共中央东北局又明确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改善人民生活”的任务,确定“农业生产是整个生产的主要部分”。[237]1948年3月8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关于春耕生产和救灾工作的指示》,指出:“生产救灾是目前群众最迫切的要求”,“除作战外,一切其他工作都要服从这一中心工作”。[238]1948年3—4月,晋绥边区召开了生产会议,讨论了战胜灾荒,发展生产、公粮、战勤、金融和工商业等问题,决定继续贯彻农业第一的方针,大力提倡发展农村各种副业,繁荣经济,恢复发展纺织业。会议指出:分地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要依靠他们发展生产,同时督促地主生产和鼓励富农生产。[239]
二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和平赎买到武装没收的过程。解放战争初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曾经试图希望通过和平赎买方式解决土地问题,以求得中国社会稳定,不致因社会震荡影响脆弱的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并由此赢得整个资产阶级的同情和支持,推进中国和平进程。
1946年10—11月,第三届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着重讨论了征购地主超额土地问题并作出了决定,接着边区政府土地委员会制订了《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于1946年12月公布试行。《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规定:“在未经土地改革区域,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超过应留数量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之农民,以达到耕者有其田之目的”,“富农耕种之土地,不得征购”。这是一种“和平土改”的尝试。[240]条例颁布后,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初,组织了三个征购土地工作团,分赴陕甘宁边区绥德新店区一乡、庆阳高迎区王家塬乡、米脂杨家沟进行试点。
绥德新店区一乡征购土地试点工作,从1946年11月下旬开始,进行了10天左右。首先是宣传解释土地公债条例,然后组织由乡农会、村代表和公证人参加的征购委员会,弄清土地情况,评定土地等级和地价。评议成分,确定征购户和承购户及征购和承购数量。征购结果,以绥德新店区一乡贺家石村为例:“全村六十一户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用十九石八斗米买了四百二十四垧地。七户地主共五十七人留地二百七十二垧半,每人留地四点八垧,多是近地好地,照顾多了。”[241]庆阳高迎区王家塬乡的试点工作,由西北局组织部长马文瑞率领工作团进行。从1946年11月下旬开始,历时17天结束。其步骤是:第一,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宣传党的土地政策;第二,召开群众大会,深入发动人民群众讨论征购办法,同时深入揭批和控诉恶霸罪行,击退恶霸地主反动气焰;第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征地和分地的基本原则;第四,换约,丈量并分配土地,划定地界,给地主发公债,向农民发土地确认证;第五,在此基础上,健全基层村政权,推行乡自治。米脂杨家沟的试点工作比上述两地稍微推迟了一步,从1947年1月开始,2月结束,但同样获得很好效果。杨家沟是陕北有名的“地主窝”,全乡77户地主,占有土地四万四千八百五十四垧。[242]经过几年来的减租运动和开明地主的自动献地,已有41%的土地转入农民手中,但是全乡还有292户无地或少地农民。这次土地征购结果,全乡从63户地主手中征购了20881亩土地,全部分给了无地或少地农民。杨家沟附近7个区2000余农民还在杨家沟联合召开了诉苦斗争大会,控诉杨家沟地主集团的罪行,推倒了他们的“功名碑”,建立了自己的“翻身碑”,上书:“二月十五日,八路军领导人民翻身纪念碑。”[243]会上一致通过2月15日为“翻身节”,并写信给毛主席,报告他们的翻身经过,感谢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他们翻了身。
根据绥德新店区一乡、庆阳高迎区王家塬乡的试点经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47年1月下旬召开了专员、县长联席会议,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总结了这些经验。“他强调:第一,要完成征购土地的任务,必须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第二,在承购土地中,必须使贫苦农民能够普遍获得土地,并做到在数量和质量上大体平均;第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推动一切工作的关键。试点证明,由政府发行土地公债,向地主征购土地分配给农民,这样一种用和平方式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土地问题,是可能的。但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可能实行和平改造的环境。”[244]1947年初征购土地试点工作尚未完全结束,陕甘宁边区的和平环境就被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重点进攻破坏了。蒋系胡宗南部集中了23万多精锐兵力,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并于1947年3月19日悍然占领了中共中央所在地——革命圣地延安。“和平环境变成了战争环境,‘和平土改’的道路也就被堵死了。”[245]
三
恰如上述刘景范总结的那样,用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必须有一个和平环境。然而,1946年6月,蒋介石国民党突然袭击我中原解放军,由此全面内战爆发。之后,国民党发动了对全国各个人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全国各地成为敌我双方争夺厮杀的战场,解放区被推翻的各种反动势力也配合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进攻而蠢蠢欲动,由此解放区内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土地问题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放弃原先的设想,并在部分地区试行通过和平赎买方式和平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开始了彻底改革土地制度的阶段,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了普遍的彻底的土地改革运动,规模十分巨大。真正发动了农民群众,打击了地主阶级。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会议着重讨论了土地问题。毛泽东发言说:“解决土地问题,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基本环节,全党必须认识这一点。不要怕农民得到土地,推平平均分配一次不要紧。农民的平均主义,在分配土地以前是革命的,不要反对,但要反对分配土地以后的平均主义。平均分配土地一次不要紧,但不能常常平分下去。旧式富农实际上要侵犯一些的,新式富农则不应侵犯。现在类似大革命时期,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土地改革时期,不要怕自由资产阶级动摇,只要我们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得到土地,我们的力量更强大,则更能巩固地团结他们。暂不宣传耕者有其田,仍叫反奸清算、彻底减租减息,将来一定要宣传。”[246]会议通过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明确认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247]。会后不久,毛泽东又强调指出:1946年“务必将土地问题全部或大部解决完毕。土地问题解决,兵也有了,匪也容易剿了,大城市也巩固了”[248]。各解放区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先后作出了贯彻执行中央“五四”指示的决定或指示,并迅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于1946年8月29日作出了关于传达与执行中央“五四”指示的决定,根据该区新、老解放区与边沿区三种地区的不同情况,确定了执行“五四”指示的不同重点。中共中央华东局于同年9月1日发出《关于实行土地改革的指示》,根据华东局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五种办法。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于9月20日发出《关于贯彻中央“五四”指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指示》,要求今冬明春全区实现耕者有其田。[249]
1946年“五四指示”发布后,解放区土地改革取得了很大胜利。至1947年9月,东北解放区629万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了5000多万亩土地,其他解放区也发动了土改高潮。为了总结土改经验,纠正土改工作中的错误倾向,以便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充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中共中央工委于1947年7—9月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一条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250]除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大牧场、大荒地及湖沼等归政府管理外,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土地,并归个人所有。到1948年底,在老区半老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在1.5亿人口的地区使约1亿农民获得了土地。[251]
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上海《密勒氏评论报》1947年11月15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说:多少年来,国民党把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当作其最重要的口号之一,不幸的是他们好像有点太忙,竟至没有工夫去实行那位卓越的领袖所订的土地改革方案”,“但是中国共产党却着手实施这一计划”。1948年3月19日,施复亮在《论中国的土地改革》一文中说:“土地斗争与军事斗争,成为中共当前政治斗争的两个主要源泉”,二者是“相辅而行的,前者保障后者的成果,后者扩大前者的范围,而真正决定最后胜负的还在于前者不在于后者”。[252]就连国民党也不得不在1949年初承认说:“吾人试观中共能以诱惑及麻醉人民,亦无非仅以实行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一部分,即平均地权一节为号召。吾人实应深感惭愧,而加强警惕,重新检讨过去之错误。”[253]
土地改革的推进及胜利,加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解放区生产发展。为了保田保家,保卫革命成果,广大农民以“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为口号,普遍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热潮。吉林蛟河一位杨老太太,在她翻身后,先后将五个儿子中的四个送上前线。1947年,冀中安平县农民组成“翻身独立营”集体参军。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近百万、东北160万人参军。广大农民抽出大批人力畜力组成担架队、运输队随军前进。1946年7月至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人,冀中有480万人随军出征。广大农民积极参加民兵,开展对敌斗争。在解放战争中,民兵参战者228.4万余人,作战11.57万余次,共歼敌20余万人。[254]据统计,解放战争前两年,就从解放区动员了大约160万左右分得了土地的农民参加人民解放军。[255]1948年春,亲身体验过华北地区土地改革的美国人在其著作中写道:“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意味着破除迷信,学习科学;意味着扫除文盲,读书识字;意味着不再把妇女视为男人的财产,而建立男女平等关系;意味着废除委派村吏,代之以选举产生的乡村政权机构。总之,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256]就连台湾方面的研究者也不能不承认: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广大的农村动员人山人海的民夫,使用最原始落后的交通工具,却能保证前方军人粮食和弹药不虞缺乏,这就不能不归功于土地革命的配合了”[257]。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还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推动了解放区农业发展,有力配合并极大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为争取解放战争胜利、尽快推翻国民党腐朽统治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并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条件。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有:
一是鼓励、奖励农业生产发展。为了进一步激发刚刚分得土地的广大农民生产热情,中共中央东北局提出了一些鼓舞性口号:“生产发财,四季发财,贫者变富,富者更富。”[258]1947年2月1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生产令,规定各地农民所分得之土地,一律由政府发给地照,以明确并保证其土地所有权,禁止任意荒废,违者给予处分。还规定了奖励开荒,对开熟荒者,免征公粮一年;对开生荒者,免征公粮三年。规定本年度公粮比上年度公粮总额减征10%。[259]
二是扶助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发放农贷是用经济办法扶持、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帮助新解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1946年初晋绥边区行署给新区发放了二亿元农币的农工业贷款[260];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属的冀南地区发放生产贷款14亿1千万元[261]。1947年1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出《关于发放五亿元农业贷款的指示》,指出:由于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为了帮助贫苦农民解决耕畜、农具、种子等困难,决定发放五亿元无息农业贷款,贷期一年,以推动本年大生产运动开展。[262]同年2月17日,晋绥边区行署发出关于发放90亿元生产贷款的决定,决定全部贷款从边区党政军各机关单位筹集,贷给贫苦的烈、军属和雇、贫、中农,并规定了发放与归还方法及贷款纪律。[263]晋冀鲁豫解放区采取“五个带动”的做法,即:贷款给互助、变工组织,推动在劳动力上互助,以人工换耕畜工,妇女以家庭副业换耕种劳动力,缓和战勤用工与生产用工的矛盾,以不违农时;贷款给修水井、水车和开渠、打井的互助组织及有经验的农户,鼓励旱地变水田;贷款给饲养大牲畜的农户,鼓励买进种畜,繁殖大牲畜,解决运输和耕地之需;贷款给村农会,由他们推广“金黄后”玉米(可增产三分之二)、狼尾谷、耐风小麦等优良品种;贷款给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用棉花、花生等产品归还贷款,给工业提供原料。[264]1947年春,东北解放区结合土地改革与支援前线等项任务开展了春耕生产运动,东北民主政府帮助农民解决和调剂牲口、耕具,组织换工互助,发放大批袋粮、贷款。[265]
三是变革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1946年1月1日,中共晋绥中央分局要求各地从领导思想上纠正不重视生产的偏向,认真组织各种劳动互助。[266]1946年1月13日,晋冀鲁豫中央局发出《关于加强生产的指示》,要求各级党政军均须有计划地指导与帮助人民生产,尽量发展互助合作。[267]1946年1月底,山东省政府对组织劳动互助、组织合作社等,规定了具体任务和要求。[268]为使生产切实得到发展,1947年2月25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出了《关于开展农村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政府把领导与组织生产运动作为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之一,号召群众组织起来,以克服耕畜、农具缺乏困难。[269]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会议上指出:“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由于新民主主义国家手里有着从官僚资产阶级接收过来的控制全国经济命脉的巨大的国家企业,又有从封建制度解放出来、虽则在一个颇长时间内在基本上仍然是分散的个体的、但是将来可以逐步地引向合作社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270]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定草案《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又指出:“平分土地以后,必须号召农民发展生产,丰衣足食,并劝告农民组织变工队、互助组或换工班一类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271]同年2月2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出《关于春耕运动的指示》,指示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各种困难,做好准备;在春耕运动中,要号召“全民总动员”,“组织起来,合作互助”[272]。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强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和中央、省、市、县、区的合作社的领导机关。这种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中国人民的文化落后和没有合作社传统,可能使得我们遇到困难;但是可以组织,必须组织,必须推广和发展。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谁也就要犯绝大的错误。”[273]
上述方针、政策的推行,为各解放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解放区农业生产获得了明显进步。1949年2月2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关于今年农业生产的指示,指出经过1948年的努力,西北解放区战胜了灾荒,基本上完成了生产任务,陕甘宁边区耕地面积和产量均达到1946年的70%,晋绥边区已超过1946年水平。[274]
【注释】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4版,第129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828页。
[3]本书编辑组:《陆定一文集·自序》,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10页。
[4]本书编辑组:《陆定一文集·自序》,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10—11页。
[5]本书编辑组:《陆定一文集·自序》,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10—11页。
[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05页。
[7]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06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94页。
[9]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274页。
[10]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06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2—44页。
[1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276页。
[1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26页。
[14]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61页。
[15]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29页。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10页。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13页。
[18]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6页。
[19]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276—277页。
[20]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4页。
[21]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61页。
[2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61—362页。
[23]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91页。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76—177页。
[25]黄允升:《毛泽东与王明》,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55页。
[26]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46页。
[27]张宗逊:《张宗逊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56页。
[2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58—59页。
[2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76页。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42页。
[31]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181—182页。
[32]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183页。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44页。
[34]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63—364页。
[35]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21页。
[36]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184—185页。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73页。
[38]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40页。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60页。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83页。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03页。
[42]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17—18页。
[4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70页。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98页。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13页。
[46]毛泽东:《毛泽东自述》(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2版,第63页。
[47]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70页。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第368页。
[4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第387—388页。
[50]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75页。
[5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第430页。
[5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279页。
[5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376页。
[5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第493页。
[5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24页。
[56]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第383页。
[57]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279页。
[5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第502页。
[59]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51页。
[6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67页。
[61]黄允升:《毛泽东与王明》,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64页。
[62]习仲勋:《习仲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4页。
[6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第509页。
[6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95页。
[6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95—296页。
[6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96页。
[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96页。
[6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35—336页。
[6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305—306页。
[70]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第356页。
[71]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596—597页。
[7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599页。
[73]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44页。
[7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08页。
[7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00页。
[7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14页。
[7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17—418页。
[7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31页。
[79]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02页。
[80]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04页。
[8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42页。
[82]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55页。
[8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95页。
[8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01页。
[8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01页。
[86]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600页。
[8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32页。
[88]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05页。
[89]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12页。
[90]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42页。
[91]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44页。
[92]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64页。
[9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600页。
[9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32页。
[95]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44页。
[9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22—223页。
[97]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55页。
[98]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351页。
[9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00—301页。
[100]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28页。
[101]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83页。
[102]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87—88页。
[103]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23页。
[104]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24页。
[105]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25页。
[106]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39页。
[107]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52页。
[108]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83页。
[109]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599—600页。
[110]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381页。
[1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32页。
[112]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351页。
[113]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第112页。
[114]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565页。
[1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66页。
[11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6—7页。
[11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12页。
[118]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战争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302页。
[11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16页。
[120]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20页。
[12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27页。
[12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53页。
[1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5页。
[1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7页。
[1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30页。
[12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5页。(www.daowen.com)
[1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60页。
[1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99页。
[1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99页。
[1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41—142页。
[1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73—174页。
[1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24页。
[1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26页。
[1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03页。
[1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68页。
[1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08页。
[1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35页。
[1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69—370页。
[139]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157—158页。
[1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65页。
[1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2页。
[1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07页。
[1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4—25页。
[1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43页。
[1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40页。
[14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3页。
[14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11页。
[148]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战争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302页。
[14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30页。
[150]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41页。
[15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4页。
[15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页。
[15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621页。
[154]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45—546页。
[155]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622页。
[156]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623页。
[157]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623页。
[158]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47页。
[15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18页。
[160]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54页。
[161]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621页。
[16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11页。
[163]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战争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314页。
[164]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战争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341页。
[165]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45页。
[166]谷牧:《谷牧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93页。
[1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618页。
[168]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43页。
[16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26—27页。
[170]谷牧:《谷牧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93页。
[17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39页。
[17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22页。
[17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29页。
[17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30页。
[17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84页。
[176]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623页。
[17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38—39页。
[17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39页。
[17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41页。
[180]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45页。
[181]谷牧:《谷牧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93页。
[18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54页。
[18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26页。
[18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70页。
[18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76页。
[18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70—71页。
[18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82—483页。
[18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91页。
[18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40页。
[19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17页。
[19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78—1079页。
[19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55页。
[193]文思:《尖刀插入敌人心脏——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32页。
[194]郭化若:《远谋自有深韬略》,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第95页。
[195]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295页。
[196]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98页。
[19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39页。
[19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41页。
[19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41页。
[200]宋任穷:《宋任穷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226页。
[20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21—1022页。
[20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46页。
[203]文思:《尖刀插入敌人心脏——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09页。
[204]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98页。
[205]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97页。
[206]张宗逊:《张宗逊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78页。
[207]张宗逊:《张宗逊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79页。
[208]张宗逊:《张宗逊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80页。
[209]张宗逊:《张宗逊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82页。
[210]张宗逊:《张宗逊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80页。
[21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55页。
[21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62页。
[213]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62页。
[214]刘统:《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第1版,第445页。
[215]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99页。
[216]刘统:《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第1版,第185页。
[217]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98页。
[218]习仲勋:《习仲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293页。
[219]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战争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341页。
[2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929页。
[221]宋任穷:《宋任穷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226页。
[222]习仲勋:《习仲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298页。
[2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7页。
[22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172—1173页。
[22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233页。
[22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315—1316页。
[22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332页。
[2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33页。
[2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33页。
[230]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69页。
[23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2页。
[23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2—73页。
[23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3页。
[23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3页。
[235]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3页。
[23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7页。
[237]王首道:《王首道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500—501页。
[23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111页。
[23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112页。
[240]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97—598页。
[24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98页。
[24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98—599页。
[243]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99页。
[244]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99页。
[245]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599页。
[2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78页。
[247]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487页。
[2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84页。
[24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8页。
[250]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427页。
[251]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780页。
[25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781页。
[25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20页。
[254]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2版,第780页。
[25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344页。
[256][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6页。
[257]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上),(台北)联经出版社1988年版,第427—428页。
[258]王首道:《王首道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501页。
[25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92页。
[260]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2页。
[26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2页。
[26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90页。
[26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92页。
[264]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战争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448—449页。
[265]王首道:《王首道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502页。
[26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2页。
[26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2页。
[26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73页。
[26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93页。
[27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255页。
[27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270页。
[27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108页。
[27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32—1433页。
[27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37—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132—1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