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人的本性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人性化需求

从人的本性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人性化需求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品的主人是用户而不是制造者,运营者的职责就是遵循需求的线索来还原产品的本质。互联网所引发的产品理念的变革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极简主义色彩浓厚。产品成功的本质是抓住人性的需求。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互联网+”,这也可能是未来“汽车行业+互联网”的方向——更贴近人性化,更了解需求本身。平台是一个常被业内人士提及的话题和方向。

从人的本性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人性化需求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让每一个人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且得到尊重,以帮助社会分工的细化,使每一个人的专业性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商业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是很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门槛较低,却蕴含了相当多的不确定性。要从无序中看到有序,在混沌中找到规律。

作家之中,我最喜欢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他的小说从开卷读起就不忍释手,总想着一口气读完。但当真的读完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切又涌上心头,因为离开他的小说的意境更是一种莫大的折磨。他的小说总能抓住人类灵魂深处最软弱的那部分情绪,似乎不经意间就抚平了你的忧伤,但绝无刻意和做作,他塑造的美更是有种痛彻骨髓的凄切,令人黯然神伤。如果将这种抓住人类灵魂深处最软弱的那部分情绪的能力放在商业模式的创造上,我想,任何人都无法抗拒,这也就是商业的最高境界了。

产品都是因需求而生的,同时也因需求的变化而不断生长,所以任何产品都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产品,也没有能够只在一种观念中永远正确的产品。只有不断迭代、不断完善,才能让品牌的溢价不断提升。产品的主人是用户而不是制造者,运营者的职责就是遵循需求的线索来还原产品的本质。

互联网所引发的产品理念的变革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极简主义色彩浓厚。苹果产品向来都是以白色为主色调,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一个开关键足以。其实,极简主义已然融会贯通到了产品的品牌形象和产品理念当中,甚至连组织管理都在尊崇着这一逻辑,这一逻辑也在深刻变革着社会生态。金山CEO傅盛就曾经指出,要在自己的公司中确立极简的目标,即让公司的每个人都可以明确地感知和理解企业战略,并以此为基点找准路径,利用有效资源实现最终目标。微信的张小龙所提出的小团队论也体现了极简的企业管理理念,即在组织管理层面上更加强调的是避免复杂的组织架构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流程化以及低效率的问题,同时提倡以市场的摩尔定律和产品的快速迭代为向导,不断更新员工技能和团队战斗力,保证整体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敏感度,即更加提倡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沟通渠道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极简主义在产品理念上的作用首先是对技术趋势的准确判断、技术能力的严格把控、用户体验的精准认知以及对于产品的高度专注力,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简约而非简单的理念能够成为产品的核心优势。如在软件应用领域,完全消磨时间的,如愤怒的小鸟等游戏风靡全球,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把控住了简洁的产品模式、人性化的交互体验以及最直接的逻辑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考量,这类游戏抓住了用户最直接、最根本的娱乐和社交需求,保证了产品和用户观念的一致性。

产品成功的本质是抓住人性的需求。有些时候,我们使用一款产品,可能真的不是看中了这款产品本身的用处,而是它的存在恰好能够满足我们内心的一种隐性需求。微信朋友圈的各种旅游照片屡屡刷屏,我们在刷屏看照片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些人拼命发照片到底是为了什么?从功能角度看,这是一种社交需求:让我们知道他的存在;而从体验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等待赞美的感觉:你的评论会让他无比开心。但这种行为从人性的角度看,就是某种程度的炫耀,是希望被人羡慕崇拜,甚至是嫉妒的心理作用。

营销大师西奥多·莱维特就提出,“用户需要的不是钻头,而是孔”。无论在哪个时代,产品的设计都只能排在第二位;而服务用户的生活习惯并成为这种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核心诉求。真正的用户需求潜藏在人性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关联之中,而互联网则让我们能够运用技术手段去获取用户的需求数据,能够更准确地制造最符合人性需求的产品,这是互联网对于打造产品理念的深刻变革。

所以在构建商业模式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解决用户的需求,而用户最真实的需求就是其人性的最底层需求,一定会以有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个最底层的人性需求的逻辑如何导出,就需要行业同仁下点功夫了。(www.daowen.com)

那么多人把“以用户为核心”当作信条,转而研究业界大佬今天有什么新动态,竞品又出了什么新功能,如果只停留在这些隔靴搔痒的工作上,就永远触及不到需求的核心——人性。一个产品模式如果能跳脱出自己对产品的固有理解和看法,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那么解读到的信息一定和之前的不同;从更广泛的意义看就是,对用户的理解能否从“产品需求”的层面再进一步地研读到“人性需求”的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面对选择时的决断,永远是人性中挥之不去的话题。当我们高谈阔论“连接一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话题已经从柏拉图时代谈论至今了?科技的连接纵然有那么多技术难题要攻克,却都在面对人的连接时变成了有规可依。汽车电商的构建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和延续,也就可以推导出来了。当下的汽车电商模式既没有去中间化又没有提升用户体验,那么此种与人性的需求无关的商业模式能否长久,也就不言自明了。所以说,汽车电商的进化就如其他产品平台的进化一样,都应该是颠覆性的,而非亦步亦趋式的按部就班,不然就不会有未来。

汽车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思维具有颠覆汽车行业传统模式的能力,但“汽车+互联网”的具体路径并不清晰,实际上,一些企业看似用互联网思维做运营,其实是逆互联网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是基于用户需求的,在汽车行业即将进入顶峰,开始大谈去库存的时候,通过互联网思维找到需求就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汽车行业都把互联网当作一个弯道超车或救命的工具。不过,转型变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曾经被认为是站在风口上的一些新兴模式也逐渐被发现了弊病。而线上、线下如何更好地融合还没有明确答案。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互联网+”,这也可能是未来“汽车行业+互联网”的方向——更贴近人性化,更了解需求本身。

常有互联网创业者动辄就是要制作一个平台,并且心怀致远,如果你让他说说具体什么是平台,能够说出某一点的精准定位的几乎不到一半,说出来两点的微乎其微,说出来更多的至今还没有见过。我个人认为,平台应该是具有海量的入口端点、统一的运营应用规则、吸聚用户并形成交互与人脉关系、信息对称化重组精准匹配,以上缺一不可。平台是一个常被业内人士提及的话题和方向。当下,在细分市场、细分渠道的模式下,莫要轻易打造平台,而真正的平台也不是一劳永逸地永享用户红利的,比如从QQ到微信,QQ都有被取代的危险了。个人认为工具也是不可或缺的,深植行业内部的工具同样有其生存的空间与时间,工具、渠道、平台、入口进化得越深,优势时间越长,其生存的路径才越扎实。

但凡做互联网产品的都想作为入口,即便做不了大中型产品的入口,也要做细分市场的入口,因为入口才是最有前途的。既然做入口,那么就需要在人与人、人与终端、终端与终端、人与服务中争夺入口权。当然,也并非任何行业都可以细分到入口,因为很多细分市场是无法存在入口级平台的,搜索有百度作为入口,电商的阿里是入口,社交的微信是入口,入口的成立就在于海量信息必然催生一种精准信息的稀缺,比如早些年做汽车搜索的汽车网站通过竞争已经剩下的不多了,它这个入口也就无法成立了。

自从移动互联网把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之后,人们的上网行为也碎片化了,而消费行为碎片化了,其他的社会活动也会随之碎片化,碎片化生存将成为未来的常态存在。于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课题出现了,我们的互联网产品与商业模式,是否真的适应了碎片化模式?我看还不够,在灵活快捷上还差很多。只有你的产品或者商业模式真正实现了灵活、高效、快捷,才能适应碎片化时代人们的需求。

近来的很多网络产品均有一个特性,即互联网的移动化,这不仅局限了移动互联网的范畴,同时还错误地将PC网的大量模式应用到了移动互联网之上,认为仅仅只是更换了一个平台而已。PC是信息的承载,而移动互联网却是人与人的真实连接,承载的是人格化的社交行为。另外,移动互联网具有天然垄断性,一个行业不会存在过多同质化的产品,也没有这个空间。

说白了,人性的需求就是人性本身的欲望,需求就是最渴求的欲望,能够抓住并满足大多数人性欲望的商业一定是会成功的。但这个商业模式相对于旧有的商业模式还是需要创新的,如果是创新的就需要提升行业效率、降低投资成本,对行业产生根本影响,不然就谈不上是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商业模式一开始也许并不完美,需要通过不断地迭代和市场验证来证明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而这些创新的商业模式一旦获得市场认可,不仅可以造福汽车消费者,还可以给汽车行业,甚至是产业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今天没有传统的汽车企业,只有用传统思维经营汽车的企业,因为他们的确受限于创始人的思维,而不知道未来的方向。资本和互联网是汽车行业进入高手对决阶段的核心武器,品牌和商业模式设计是未来汽车行业竞争的生死之战,胜者一定是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中掌握了大多数人性需求的产品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