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市场应该在线上集客、线下服务,更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所谓的软件即是互联网平台和各类营销和推广工具,而硬件则是通过车联网(如OBD等)真正将用户抓住。通过大数据和云终端的智能化实现实时服务车主,让后市场真正成为无缝化链接形成闭环的成熟商业模式,方是未来的成功之道。
如果说2014年是汽车后市场的创业窗口期(更准确的形容应该是汽车后市场的资本窗口期),那么在这之后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尤其是针对2C方向,无论是从互联网的角度整合方式、入口方式、导流方式的切入,还是传统汽车行业人寻求“互联网模式”的规模与快速的发展,都经历了资本恶战和残酷的行业打磨。尤其是最近,有不少投资人都对汽车后市场创业方向发表了一些观点,并指出了创业道路上的一些陷阱。而我作为一名从互联网角度切入汽车后市场行业的从业者和观察者,恰好在近两年走访了上百家企业并访谈了近百位创业者,与所谓的窗口期相吻合,那么我就站在从业者角度浅谈下对行业现状的理解,以及对汽车后市场发展方向的判断。
轻质化、高效率一定是互联网公司的不二法则。依据这一理论,无论是平台级互联网企业功能化的发掘,以母品牌的强劲优势快速集合了4S店、修理厂、上门保养品牌等线下服务实体资源,开始了背书式的导流业务;还是早在2014年就风声鹤唳的电商背景的创业团队白手搭建,都在很短的时间内靠着资本的力量而快速完成了集客积累。众所周知,汽车作为拥有较高价值的消费载体,与人们日常的衣食等快速消费属性不同,车主一旦同步完成消费行为与信任的建立,换句话说,就是C端与B端一旦形成强关系,那么纯导流性平台的生存价值就不再具备显性的特征,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平台化的庄家们,陆续开始适当地调整方向与运营策略。
如果说互联网人喜欢以看起来轻质化的大平台来作为汽车后市场的切入口,那么有着强大的线下服务实体与能力、供应链支撑的传统车企便开始逐步启动了互联网入口。目前,无论是线上的开发还是线下的布点,都尚在摸索阶段,而作为车企体系外的纯粹汽车后市场企业来说,也不得而知其更名后的市场动作与之前的差异化,但我们至少已看到了传统车企的觉醒。
在汽车后市场的维修与保养服务中,上门这种方式其实不是近两年新兴的产物,只是创业者们以此作为切入口来将其功能化并放大概念。熟悉汽配城的朋友肯定知道这样的场景,当车辆过了所谓的质保期后,有一些较懂车的车主就会选择到配件城去购买相应的保养件或简单易操作的快修配件。这时,有的经销商会免费在自家的店门口就帮用户更换安装了,在配件城里懂汽修技术的游兵散勇也会提供价廉质优的技术服务,同时还有一些人也提供私人的上门救援及维修等服务。据了解,有一些从事这种私人上门服务的技师的月收入是过万元的,远比在修理厂和4S店的收入高,而这种现象其实存在已有五六年之久了。但在互联网发展远不如今天的水平时,大多仅仅是点状的小生态环境,直到2015年在互联网+汽车大潮的大力支撑下,汽车后市场的上门服务才呈现井喷式爆发。
我个人认为,未来维修上门业务形态的发展,是独立存在还是作为传统到店形态的动作延伸,以及其相应的技术、服务、定价等标准,还需要从业者们的共同努力,来使这个业态能够更健康有序地发展。(www.daowen.com)
仅从汽车后市场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从2014年以流量导向为主体的互联网+形态,以去优化传统汽车后市场产业结构的模式大受热捧,无论是资本方还是创业者们,都想先控制所谓的流量,再挖掘需求从而附加产品。如此一来,滴滴烧钱培养用户行为意识的成功案例就起到了绝对的样板效应——烧钱吸引用户拉订单,不怕花钱,就怕订单数低,是当时绝对的行业主题。但这已然脱离了汽车维保这个行业客企关系维系的核心本质,焉有不败之理。
但此时,以互联网角度切入汽车后市场的资本方与创业者都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滴滴烧钱模式的成功,是建立在用户单是非常轻度的行为需求的基础之上,它再如何补贴与优化算法,其基础都是满足用户从A点到B点的最优移动方案而已。当然,滴滴的专车就是创造的增量市场,我要问问汽车维保如何创造增量市场,众多的创业者和从业者根本不知道,他们也未曾想过此问题;在维保做不下去之后,转而求其次,开始做起金融保险来了。当然,阿里也是这样干的,阿里有上亿的车主大数据,这难以比拟。另外,汽车保险本身就是血拼到最后一颗子弹的行业,这里面的水有多深进去就知道了,不进去他们绝不知道是如何倒闭的。
如车享家一般,放弃了整车电商开始进入到实体店的加盟和自建模式,当然有大资金支撑可以理解,也算为优化提升维保行业水准做了一大贡献,但如果加盟店的新模式管理和市场化运营的规范化创新不到位的话,便也会产生加盟店破产倒闭,最后只会对品牌乃至平台造成伤害,毕竟加盟者中有很多是一时冲动的外行加入者,他们要想在这个看似蓝海但早已经水深火热的市场中分一杯羹谈何容易。这也仅仅只是风险之一,其实更多的风险还是技术壁垒如何打破,真正的平台化就应该技术共享,只有共享模式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技术不对称彻底扁平化。
反观汽车后市场。首先,先要有车这个具有“物理属性”的消费主体,车主在基于“主体”上的任何消费都将或延续,或优化,或改变“主体”的物理状态,所以车主小到洗车、大到维保的各种消费都具有显著的理性特征与基础,那就是“信任”。而信任的建立需要多重的因素构建,包括标准、服务、技术、透明、价格等,而通过补贴的集客在“物理主体消费”的信任建立过程中并不具备核心价值。所以说,汽车后市场的创业者们好像第一步还没有走好,前路漫漫,大家且行且珍惜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