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沈从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故事

沈从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以沈氏父子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故事与大家共享。对世事洞若观火的沈从文,该是梦醒的一个。这次危机之后,沈从文再也不写小说了,他在文物研究中找到了另一条生命之路,文物滋养了他的精神生活。沈从文用了很大的力量在做一种坚持,维护自己用笔的自由。沈从文后来转行做了文物研究,对他自己来说,不好说是幸还是不幸,但对国家肯定是“幸”的。沈从文先生的墓临江而建,碑文上有这样的题字:“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2021年1月1日晚,沈从文先生的次子虎雏先生仙逝,终年八十三岁。家风使然,沈氏后人几十年来低调处世,甚至诸多有关沈从文先生的活动,家人出席也均以“不发言”为前提。在此,以沈氏父子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故事与大家共享。

沈从文先生曾经说过:“我一生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批评了郭沫若,说他写小说一无是处,还是写写诗算了。1948年,郭沫若发表了《斥反动文艺》,批判沈从文是“粉红色文人”,这给沈从文带来了排山倒海的精神压力,有了两次自杀的行为。

有人说,自杀的人是脆弱的。能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生命更要紧呢?人又为什么这么傻要选择自杀呢?

鲁迅先生说过:做梦的人是幸福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对世事洞若观火的沈从文,该是梦醒的一个。可是,经过与现实的搏斗后,他却发现现实中的自己,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了。

人在无路可走之后,还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不走了,自我了断;二是开天辟地,重新闯出一条新路。自杀过两次的沈从文,选择了走第一条路,他是懦弱的。幸好第一条路走不通,于是他毅然选择走了第二条路。他不是神,不是巨人,但因为选择走了第二条路,成为了真正的勇士

一旦精神世界出现了郁结,文字的成色就会大打折扣。这次危机之后,沈从文再也不写小说了,他在文物研究中找到了另一条生命之路,文物滋养了他的精神生活。

他从一件件古董当中,发现了我们这个民族静水深流的生命力。可以想象他报告自己转行所取得的成就时,语气多么自豪:

我应向你认真汇报一下,现在大略估计,除服装外,绸缎史是拿下来了,我过手十多万绸缎;

家具发展史拿下来了;

漆工艺发展史拿下来了;

前期山水画史拿下来了;

陶瓷加工工艺史拿下来了;

扇子和灯的应用史拿下来了;

金石加工工艺史拿下来了;(www.daowen.com)

三千年来马的应用和装备发展史拿下来了;

乐舞杂伎演出的发展资料拿下来了……

这些成就,都是他凭着一个人的眼力和心力,在一间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完成的。这一次重生,比他之前写小说的生命更强大。

沈虎雏,沈从文先生次子。1997年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沈从文作品全集》的具体组织和联络工作,并承担书信部分的整理。

2002年,于沈从文100周年诞辰纪念日面世的《沈从文作品全集》,规模超过1000万字,其中400万字为首次发表。该书搜集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沈从文的文字作品,除掉已公开出版过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之外,还有大量从未发表过的作品,包括一些私人书信与物质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从沈虎雏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沈从文的精神在世间延续。

一是不争辩。沈虎雏先生的这个“不争辩”,是源于对父亲的理解。他曾经说:“1949年,整个社会都在欢天喜地迎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你生什么病不好,你得个神经病,父亲感觉的紧张和恐惧,我们是感受不到的。他精神失常这个病程是很长的。缓解以后,表面上跟正常人已经一样,每天上班下班,但是别人觉得他还是不正常,他也知道别人这样议论他,他已经习惯了别人对他侧目而视。”“后来,我看到父亲一些属于检讨性的文字,提到他有的时候在工作当中一边做事一边自己流下泪来,别人看到肯定会觉得很不协调,于是对他有所怪罪。这是解放初期,父亲的状态。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儿子眼中的父亲沈从文,他一生对于别人对他的批评,基本上不反驳。他在家里不说,在社会上也不说。有些批评甚至是谩骂性质的,他也不反驳。他不是没有反驳能力,他就是不愿把精力用在这个上头。“不争辩”这个家族性格在父子之间流淌。

二是不迁怒。沈虎雏先生的“不迁怒”,是他的善良。沈从文生前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在他的一些书信中,也表达了对某些领导的不满,由于这些领导再也没有机会来解释这个事情,在沈虎雏看来,这就存在一种机会上的不均等,所以他就不再把这些内容放进父亲的全集里面。

三是人格独立。在很多的政治斗争中,对待是非的判断常常是很简单化的。你不是我这头儿的,那你就是敌人;你不跟我合作,那你就是最应该被排斥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想保持独立的人格是非常困难的。

沈从文用了很大的力量在做一种坚持,维护自己用笔的自由。他写作,就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写。按照命令或按照规定来写,他写不出来。沈从文后来转行做了文物研究,对他自己来说,不好说是幸还是不幸,但对国家肯定是“幸”的。

沈虎雏每次谈到父亲,都会用一种非常准确、没有丝毫夸张的态度,有时候他的这种本分、自矜和尊严会让别人感到压力。沈从文先生的墓临江而建,碑文上有这样的题字:“不折不从,亦慈亦让”。从儿子沈虎雏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精神正在世间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