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书:跨越时空的智慧传承

家书:跨越时空的智慧传承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今这样一个通信便捷的时代,我们还在谈论家书,会有怎样的意义?今天,当我们重写家书、重读家书,又会有什么样新的发现?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是智慧的化身。那么他的家书里,又包含了怎样的智慧呢?诸葛亮是臣子,他的家书,是教育儿子如何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成为合格的臣子。可惜阿斗当时只有十六岁,刘备死后,阿斗缺乏父亲的管教,没有成为明君。其实,这信恰恰表达了孙权的大度。

家书:跨越时空的智慧传承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诗中的一联,那么您又有多长时间没写家书了呢?在当今这样一个通信便捷的时代,我们还在谈论家书,会有怎样的意义?今天,当我们重写家书、重读家书,又会有什么样新的发现?

有一个成语叫“宁静致远”,这是许多大领导、大企业家追求的境界。这句话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出自诸葛亮的家书之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是智慧的化身。那么他的家书里,又包含了怎样的智慧呢?

我们先来看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段: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为君子,需要以宁静来提高修养,以节俭来培养品德。只有静心才能认真学习,有志向才会有成就。诸葛亮认为要宁静,要节俭,要学习,要有志向,所以“宁静致远”代表了诸葛亮培养子女的一套流程:通过宁静、节俭来培养心性,有了心性后才能好好学习。通过学习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之后,因地制宜地为自己设立一个志向,然后一生为此志向而奋斗

诸葛亮的这套培养子女的流程,放在今天依然是有实际意义的。许多少年无法好好学习,就是因为受到外界的干扰、诱惑太多,无法宁静。许多成人无法成功,是因为没有志向,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什么。还有许多人一生迷茫,是因为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都不够准确,理想脱离现实,或不适合自己。

古人的智慧,诚不我欺。不光是诸葛亮,刘备也留下过具备指导性的家书。

刘备

公元223年,六十三岁的刘备在临死前给儿子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诸葛亮是臣子,他的家书,是教育儿子如何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成为合格的臣子。刘备是帝王,其所写,是教育儿子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唯有贤德才能服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唯有多做好事,少做坏事,才能服众。

可惜阿斗当时只有十六岁,刘备死后,阿斗缺乏父亲的管教,没有成为明君。不像曹操的儿子曹丕成为了合格的君王,曹操的另外两个儿子曹彰、曹植也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成就。那曹操的家书又是什么样的呢?

曹操在《诸儿令》中这样写道:

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儿,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曹操

曹操说,我要选择慈孝的、听我话的儿子,去镇守一方。我选拔官员的时候不徇私,很公平公正,选拔儿子也是一样。

除此之外,在公元213年曹操外出征讨孙权之前,还给曹植写了封信说:“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戒子植》)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曹操说:我二十三岁的时候,当了顿丘令,回想那时的行为,我没有后悔,现在你(曹植)也已经二十三岁了,你加油努力啊!

许多人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曹操是在炫耀,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县令,希望曹植也能像他一样。

我认为,曹操并不是这个意思。曹操从小生活在京城贵族圈,与袁绍袁术、张邈称兄道弟,二十三岁成为顿丘县令不仅不是荣耀,相反是一种耻辱。

曹操之前的官职是洛阳北部尉,相当于首都北城的警察局局长,当时宦官专权,残害士大夫,曹操不畏强权,处决了有罪的大宦官蹇硕的叔叔,宦官们碍于曹操背后的士大夫家族势力,没杀曹操,而是把他踢出京城,弄到顿丘县当县令。(www.daowen.com)

所以曹操想表达的是:我二十三岁那年,不畏强权,处决恶人,沦落为顿丘县令,回想那时的行为,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为我当年的骨气而骄傲。曹植啊,你也二十三岁了,咋没我这种骨气和胆识啊,你要加油啊!

曹操说完这些话,就去打孙权了,孙权比曹植大十岁,但在曹操看来,也还是个孩子。但孙权这孩子胆识过人,敢带着少量战船亲自去窥视曹操水寨,曹操不禁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提到孙权,那孙权留下过什么重要的家书吗?

有的,是一封《让孙皎书》。这封信不是写给儿子,而是写给堂兄弟的:

自吾与北方为敌,中间十年,初时相持年小,今者且三十矣。孔子言“三十而立”,非但谓五经也。授卿以精兵,委卿以大任,都护诸将于千里之外,欲使如楚任昭奚恤,扬威于北境,非徒相使逞私志而已。近闻卿与甘兴霸饮,因酒发作,侵陵其人,其人求属吕蒙督中。此人虽粗豪,有不如人意时,然其较略大丈夫也。吾亲之者,非私之也。吾亲爱之,卿疏憎之;卿所为每与吾违,其可久乎?夫居敬而行简,可以临民;爱人多容,可以得众。二者尚不能知,安可董督在远,御寇济难乎?卿行长大,特受重任,上有远方瞻望之视,下有部曲朝夕从事,何可恣意有盛怒邪?人谁无过,贵其能改,宜追前愆,深自咎责。今故烦诸葛子瑜重宣吾意。临书摧怆,心悲泪下。

孙权

孙权的堂兄弟叫孙皎,是个将军,他因为小事与东吴名将甘宁争吵负气,孙权听说后便写了这么一封家书,教导孙皎待人以敬,宽容大度。其中“人谁无过,贵其能改”已成名言。

也许有人会说,明明是孙权的大将甘宁欺负人,凭什么要让孙权的堂兄弟大度?最讨厌这种劝人大度的人。

其实,这信恰恰表达了孙权的大度。这要讲一下孙皎和孙权之间的微妙关系。

孙权的爷爷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孙羌、老二孙坚、老三孙静。其中老二孙坚生了孙策、孙权。老三孙静生了孙暠、孙瑜、孙皎、孙奂、孙谦。

在孙策死后,孙权要接位的时候,老三家的孙暠竟然举兵造反,后来失败。按道理孙权应该清理老三一家,但大度的孙权并没有这种做,反而先后把孙暠的四个亲弟弟都封为将军,委以重任,重任到什么程度呢?孙瑜成为周瑜的副手。孙皎成为吕蒙的副手。

孙权如此的大度,堂兄弟们也并没有辜负他,尤其是孙皎。

公元219年,关羽攻击樊城的曹军曹仁,孙权决定偷袭关羽,也就是白衣渡江,孙权让吕蒙为正职,孙皎为副职。吕蒙表示反对,认为指挥官只能有一个,孙权便改让孙皎负责后勤保障,供应粮草。孙皎此时变得大度,没有计较,而是做好了后勤,有效地协助吕蒙,最终吕蒙偷袭成功,关羽走麦城而死。

这便是孙权关于“大度”的传承。巧合的是,与此同时,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曹彰也都得到了独当一面的机会,上文曹操的《诸儿令》里说“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也在此时兑现了承诺。

曹操的家书,体现了公平,只要是慈孝听话的孩子,都会得到机会,曹植没有把握住机会,曹丕、曹彰都把握住了。

孙权的家书,体现了大度,他大度地对待了堂兄弟一家,堂兄弟们也学会了大度,不争功、不争官,以国事为重。

刘备的家书,体现了贤德,可惜刘备死得早,无法教导阿斗,阿斗没有做到贤德。

诸葛亮的家书,体现了格局,宁静致远,与刘备一样,也因为诸葛亮早亡,他的儿子诸葛瞻缺失教育,也没有做到宁静致远。

家书是最深的爱,最美的“书”,体现了家中的骨肉亲情,也是一种思想的延续,是告诫子孙要怎样活着,要做什么样的人,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现代社会也是一样,需要为家族立言、立书,你的人生传记,你的创业史,就是对子孙最好的告诫,这就是对爱、对精神最好的传承。

虽然我们没有像曹操、刘备一样伟大的事业,但家族的精神传承是一样的,也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代代相传,成为家族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