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夏威夷旅游记:哈罗衫草裙舞

夏威夷旅游记:哈罗衫草裙舞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哈罗衫”是一种印有大朵花的花衬衫。据说这句夏威夷的当地话,含有“欢迎、再见、喂、你”等多种意思。当然,最具特色的是草裙舞。由于媒体的炒作,草裙舞几乎成了夏威夷的代名词,似乎到夏威夷不看草裙舞将是最大的缺憾。其实从演出剧目的质量看,很难称得起艺术上的高雅,只不过是充分表现了,夏威夷当地的风土人情而已。

夏威夷旅游记:哈罗衫草裙舞

“哈罗衫”是一种印有大朵花的花衬衫。为了使我们对夏威夷有更多的了解,蒋导特意安排我们去看了一家专门展示和销售哈罗衫的货仓式购物广场。看到各种款式、大大小小不同尺码的哈罗衫,我对这里的人大多爱穿质地柔软、轻薄透气、色泽鲜艳的哈罗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在夏威夷街头漫步,我还发现,这里的人见面打招呼,喜欢用“aloha”这个词。据说这句夏威夷的当地话,含有“欢迎、再见、喂、你”等多种意思。在我们刚下飞机时,蒋导就热情地教我们学会了“啊罗哈”的发音,并告诉我们在见到当地人时,耍用这句道地的夏威夷方言致意。从这些服饰和语言文化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夏威夷人的热情豪放的性格。

实际上,由夏威夷岛、毛伊岛、莫沙凯岛、瓦湖岛、考爱岛等大小20个火山岛和珊瑚岛组成的熨威夷群岛,原是太平洋中北部的一个王国。在西北一东南长约3600公里、共167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多住着波利尼西亚人,语言属马来一波利尼西亚语系中的波利尼西亚语族,长期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擅长航海、造船,喜爱音乐、舞蹈和海上体育运动。1898年,美国殖民主义者强占了各岛后,迫使当地居民在其资本家的甘蔗香蕉种植园里做工,1959年又将夏威夷并入美国版图,成为其第五十个州。目前,岛上居住着美利坚人、日本人、波利尼西亚人和华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带来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如华人每年都要在夏威夷举办一次水仙花节庆活动,通过评选水仙皇后,举行游龙舞狮等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盛大而又热烈的庆典活动,弘扬中华文化,为繁荣和推动夏威夷的旅游事业作贡献。但从整个夏威夷的建筑风格和海滨风光看,处处折射出波利尼西亚的浓郁特色。

傍晚时分,我们从饭店出来,徜徉在宽阔的滨海大道上。放眼望去,大海深处,一望无际的太平洋烟波浩渺,水天相接,近在眼前;海滩旁,高大挺拔的棕榈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婆娑的倩影散发出诱人的南国气息;马路边,海滨公园内,一组用青铜浇铸的手执渔叉的当地渔民的雕像,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古铜色的脸上平添了一层威武的神采。随着夜幕的降临,长长的滨海大道两侧,燃起了一簇簇、一拨拨跳动的火焰,远远看去,犹如大海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渔火。这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人,有的站在街头,肩膀边、头顶上,停着两只会说话的鹦鹉,吸引游客,推销商品;有的在街心广场上,演奏着各种乐曲或活报剧,整个海滨充满了夏威夷情调的特有神韵,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当然,最具特色的是草裙舞。当夜色苍茫、繁星闪烁的时候,我们在蒋导的带领下,沿着繁华的海滨街道,来到一个名叫公主酒店的地方,边吃晚餐边看演出。这是一种粗犷而又热烈的南太平洋歌舞,用英语日语写成的演出广告上,诱人地写着:火一样的愤怒,有节奏地搏动,热带丛林般的韵律,热情的未婚少女,威猛的勇士,南太平洋燃烧着的彩色的火焰,舞蹈和歌唱,“夏威夷君主”奉献给前来旅游的客人们的令人感动的礼物。整个演出过程富有夏威夷文化的鲜明特色,始终以火焰、渔叉、棍棒为道具,以舞蹈和歌唱为主要形式,以宣扬夏威夷居民勤劳勇敢、敢于同各种邪恶势力作斗争为主旋律。既有南太平洋塔希提岛激越的鼓点,节奏明快的舞曲;又有西太平洋斐济岛用渔叉和棍棒组成的舞蹈,还有新西兰毛利人惊险的火球舞、刀叉舞等等。演出中,结合剧情的内容,展示了波利尼西亚人传统的服饰,早期夏威夷王朝时代精美而又隆重的操典,处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观看演出采取吃自助餐的形式,走廊边摆满了各色海鲜,各种肉食,香甜的色拉,爽口的蔬菜,时新的水果,以及开胃酒、咖啡和茶,任凭自由选择,两小时演出结束,饭也吃好。演出间隙,我环视四周,偌大的餐厅,座无虚席,差不多有上千位观众,大家边吃边看,不时抓拍下精彩的瞬间。演出结束后,演员列队站在电梯口浓妆送行,并不时与观众合影留念,气氛热情友好。(www.daowen.com)

由于媒体的炒作,草裙舞几乎成了夏威夷的代名词,似乎到夏威夷不看草裙舞将是最大的缺憾。其实从演出剧目的质量看,很难称得起艺术上的高雅,只不过是充分表现了,夏威夷当地的风土人情而已。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具有特色的大众文艺,经过与酒店的餐饮文化相结合,从而成为夏威夷旅游项目中的一个拳头产品,不但宣传了夏威夷的民俗文化,在更高层次上推出了夏威夷,而且吸引了广大游客,集聚了人气,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这个经验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本文发表于《宁波日报》1998年10月副刊“民俗风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