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是法国的“故宫”。自从1793年起被辟为博物馆以来,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往卢浮宫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去年11月,我们在巴黎作短暂停留,有幸参观了卢浮宫。
这是秋日一个阳光艳丽的下午,穿过宽阔的协和广场,向南走约500米,我们来到了卢浮宫。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由美籍华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这座被评论家比作是从“2001年空间奥德赛”中发掘出来的精美的独特的艺术品,高约21米,全部用玻璃构筑而成。晶莹剔透,轻灵欲飞,堪称奇观。买票人内,沿着金字塔螺旋的扶梯,走到位于地下室的拿破仑大厅。这是一个宽敞明亮、非常现代化的大厅,厅内设有视听室、多功能音乐厅、咨询台,以及咖啡厅、商店等,为参观者提供各种舒适便捷的服务。
卢浮宫共有三个楼层和一个地下夹层,分别收藏着古东方、古埃及、古希腊文物和工艺品、雕刻、版画、绘画、中世纪卢浮宫历史等八大方面的珍品。要在短时间内参观完大约有165间陈列室、共7万多件艺术品的博物馆,那是不可能的。凭着仅有的一点知识,我知道参观卢浮宫,如果看不到名画《蒙娜丽莎》和《维纳斯》雕像将是十分遗憾的事。然而要在这么大的博物馆内找到这些珍品,又谈何容易。
据说,在1988年贝聿铭整修完卢浮宫之前,参观卢浮宫一直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在一条条昏暗的没有标记的走廊中,参观者必须像马拉松赛跑一样,到处寻找《蒙娜丽莎》、《维纳斯》等展品。有时找到了,却因没有赶上开放时间,仍然不能如愿以偿。
修整后的卢浮宫尽管有各种标志,但对于我们这些不懂法语的“老外”来说,参观卢浮宫仍然如瞎子摸象,身在宝宫难觅“宝”。当我终于得知米罗的《维纳斯》在一楼绪利馆的第七展区后,就走马观花地看完了古埃及的“木乃伊”、古罗马的铜像、阿波罗陈列廊内的王室珠宝,来到了与古希腊文物摆在一起的《维纳斯》塑像前。或许因为年代已经久远,这座“真品”维纳斯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石膏像那样洁白,但这并不能削弱人们对古希腊神话中这尊“爱与美”的女神的崇敬,不少人在塑像前拍照留影。离开维纳斯,我又急切地寻找起蒙娜丽莎。这帧名画摆放在二楼第九展区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由于其昂贵的身价,整幅油画被厚厚的防弹玻璃罩盖着。在长长的画廊内,面对围得水泄不通的人群,默默无语的蒙娜丽莎端庄而又温柔地微笑着,任凭操着各种不同语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说长论短,拍照留影。(www.daowen.com)
法国的博物馆有一独特的参观规则。据卢浮宫参观指南介绍,未满18岁的学生可以免费参观,未满26岁的青年或教师可以申请青年卡,持卡者可以在固定收藏区或临时特展区自由出入;所有参观者皆可在每月的第一个周日免费参观;除周二及少许公众假日外,每天从9时到21时30分全天开放,入场券全天有效,中途离馆可再次进入;15时以后门票减半。这些规定为参观者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据说,每年的参观者多达370万人次,不仅收到了广泛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颇为可观。
从卢浮宫出来,已经下午4点多钟了。这时天空忽然下起大雨,密密的雨点砸打在金字塔透明的玻璃上,溅起万千颗水珠。沐浴在雨中的金字塔,犹如水帘洞一般,极其壮观。我此刻的心情,也像涤荡过雨水一般,分外空明澄澈。
(本文发表于《宁波日报》“四明”副刊1997年第101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