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工程是“形”,实力工程是“果”,没有形,难以振奋人心,不造“果”,最终将失掉城市的地位。
1996年5月27日上午8时30分,溪口武林门外,新落成的中信花园大酒店多功能厅内气氛凝重,座无虚席。宁波市四套班子领导,各县(市)区委一把手,市级机关部委办局主要负责人,正凝神聆听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许运鸿同志在市委读书会上的发言:
“如果说,这几年我们搞的形象工程,起到了激励民心、鼓舞信心的作用,那么,经济实力工程的实施,必将对宁波在长江三角洲南翼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奠定,实力和后劲的增长,产生其积极的影响。这是造‘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比形象工程意义更深远,作用更重大的一项举措……”
“实施经济实力工程,要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市委通过的《建议》为依据,以促进两个根本转变为目标,通过狠抓技术进步,打基础,育规模,理机制,增后劲……”
这是一个关系到宁波未来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在区域经济竞争中能否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抉择。
市委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把宁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奋斗目标。围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这几年来,以城市交通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全市形象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范围内一小时交通区的基本建成、被誉为浙江第一街的中山路拓宽工程的胜利完成等,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的信心。然而,决定一个城市地位的,是经济的实力和后劲。市委八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建议》,结合“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制定,描绘了宁波的发展前景,使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但是怎样推动这些目标的实现?工作的突破口在哪里?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大题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善于从战略上思考问题的市委核心领导班子,对这件大事已经酝酿已久。
这几年来,在处理繁忙的党务政务工作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领导每年都要排出一定时间,深入到全市各地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下农村、进工厂,人港区、看交通,上高山、访“三老”,摸实情、理思路,全市9365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无不留下了市领导风尘仆仆的足迹。在掌握大哥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个又一个对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科学决策。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信件。
1995年初,在与市属工业的厂长、经理座谈中,许运鸿同志首次提出了“营造主力舰队,增长实力后劲”的重要观点;春夏之交,进行县域经济调查时,又就壮大实力后劲、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问题,发表了系统的谈话。许运鸿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对一个地区来讲,其实力和后劲决定了前途和地位,只有形成自己强大的实力和后劲,才能取得领先、主动,否则就会落后,就没有地位。”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95年,一方面组织力量起草市委关于“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另一方面组织班子,对全市包括基础设施、开发区、高科技项目、工业经济、农村经济、港口揽货系统、外经外贸、投融资系统、市场流通、建筑业等在内的十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摸底,排出了一批优势企业和项目,并从发展现状、“九五”规划以及制约因素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调查了解,收集整理了各县(市)区和委办局上报的材料,汇总了成千上万个数据,初步掌握了情况。在亲自调查研究并多次听取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许运鸿同志于1995年9月下旬以个人名义向市领导写了一封信,其内容如下:
各位市委常委、副市长:
为了落实好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的精神,实现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近两个月来,我组织几位同志对我市今后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乡(镇)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委托市委政研室起草了《关于组织实施宁波经济实力工程的构想》,现将这个草稿送各位阅改,并请你们:
(1)对《构想》尽量提出修改意见,最好在10月10日前送给我。
(2)10月上中旬,我想约诂有关市委常委、副市长,一同赴实地调查研究,届时望能同行。
在征得各级意见后,我建议将此方案提交常委会一议,作为对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的落实工作。
许运鸿
1995年9月28日(www.daowen.com)
从10月上旬开始,许运鸿同志先后与各位市委常委、副市长一起,调查了工业、农业、外贸、港口揽货、金融、科技等各方面的情况,并在1996年一开年,就约请各行各业的老总、部省属企业领导、外资企业代表、科研所负责人、高校和重点中学的校长等各方面人士进行了座谈。新闻单位以“各路英豪话新年”这一主题,系统报道了活动情况,为经济实力工程的推出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要学会运用辩证法,把“强”与"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叠加,真正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行动。
营造实力工程不能只埋头看自己。搞市场经济必须学会两种本领,一是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妄自菲薄;二是重视研究环境,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发现和抓住发展机遇。
纵观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已成为地区和企业之间必争的制高点。从国际看,许多大公司、大财团把整个世界当腹地,依托先进技术,通过大量的资本输出,积极实施跨洲际、跨国界的控股兼并,抢占海外市场;从国内看,上海、广东、江苏等地也在积极组织和完善企业集团,扶植壮大规模经济,占领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咄咄逼人。为了统一全市各级搞好经济实力工程的认识,1996年3月下旬,市委、市政府领导率市经济考察团,专程赴江苏,向苏、锡、扬地区学习发展规模经济的经验。
宁波与江苏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经济相融,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关注江苏特别是苏南的经验。这已是五上苏南学习考察了。3月23日下午4时,刚刚走下飞机的宁波市考察团一行,在南京西康宾馆小会议室与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俞心德率领的省级机关主要委办局负责人一起开始了会谈。两地领导人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两地经济的合作与交流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为了使宁波的同志对江苏的情况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当天晚上,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省长郑斯林等5名省级领导在设宴过程中,又与带队的市领导许运鸿、陈勇、徐杏先、郭正伟等进行了交谈。
初春的江苏大地,正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好时节。考察团一行无暇顾及景色如画的瘦西湖,春色满园的姑苏城,一览无垠的太湖美景,连续8天时间实地考察,1600公里行程匆匆,大家对江苏特别是苏、锡、扬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有了深切的了解,学到了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培植规模经济、增强实力后劲的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江苏之行为经济实力工程的推出,从思想认识到政策措施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在4月10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讨论了江苏经验,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八五”期间的努力,江苏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高位、稳定增长的新格局,特别是苏中、苏南地区,坚持以发展规模经济、外向型经济为突破口,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实力和后劲,走出了一条加快发展自己的路子。学习江苏经验,首先要学习他们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两个“根本转变”、坚持发展规模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后劲的做法。其次要学习江苏干部群众奋力开拓、奋勇争先、积极进取的精神,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有赶、超、争的决心;重视选好、用好干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还要学习他们唯实、务实,真抓实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工作作风。
大家还认为,学习借鉴江苏经验,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既要看到江苏的经验,也要看到宁波的优势,运用辩证的观点,把江苏的“强”与宁波的“活”有机结合起来,做好优势叠加的文章,真正把别人的好经验学到手,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些重要的思想观点,为搞好经济实力工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规模经济不能建立在斜坡上,要营造一个平台,使经济发展实现在高位上的稳定增长。
组织实施经济实力工程,是一项具有长远影响的新工作,好比造房子,一要打实基础,二要培植支柱。宁波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但要建成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目前缺少的不是砖头瓦片,而是坚固扎实的基础设施和能抗风浪的主力舰队。不能把在发展经济的后劲建筑在基础不稳的斜坡上。实施抓大扶优,培植规模经济的实力工程,就是为了给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能够实现高位增长的平台。
为了使这一重大决策建立在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上,读书会后,由市委各位书记带队,分三路进一步调查了县域经济、市级经济和城区经济的发展,摸清家底,弄清现状,但不作具体的决定。对进入经济实力工程的单位和项目,由市计委组织专家小组进行科学论证,提出方案后,再由市经济实力工程决策委员会审定。这就避免了在项目选择过程中的首长意志和政府行为,克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
与以往不同,这次组织实施经济实力工程,不搞开水龙头式的普惠制政策。即将出台的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组织实施经济实力工程若干意见》,尽管内容很多,但不出一条具体的扶持政策。对决策委员会审定列入的经济实力工程和单位,由政府有关领导牵头,会同金融、财政等部门,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一厂一策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以市政府名义正式下发文件,逐个发好“点球”。这种把各方面的政策优势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倾斜到一个个具体单位的做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让政策真正得到兑现。同时,也强化了企业法人的责任。在规定的时间内,企业如果达不到预定的发展目标,政策就会被取消,迫使企业法人尽心尽责地做好工作。这样做也使政策和企业之间各自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从而把抓大扶优、发展规模经济的任务真正落到了实处。
“满园春色关不住”。现在,推进经济实力工程已成为全市各级的重头戏,一些部门和单位已率先启动:各县(市)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经起步,有的已粗具规模。乡镇企业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响亮口号,工业经济加速推进“320”工程。交通道路建设在新一年里又将获得大面积丰收,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美加航线的开通,北仑港的建设将迎来新的曙光。宁波的前景是美好的。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经济实力工程的全面实施,宁波必将以崭新的港城形象屹立在祖国的东方。
(本文发表于1996年浙江省委《浙江通讯》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