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既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其他许多产业所没有的独特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对上海、宁波两地商贸流通业发展优势的比较,从商贸流通业的行业特点出发,提出了加快接轨和融入,要在寻找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把握商机上下工夫,为实现互补和共赢选准切入点;要在挖掘和发挥商贸流通行业特点上下工夫,为实现“流”与“通”开拓新领域;要在扶持和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上下工夫,为企业走出去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创造条件等方面的对策思路。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上海世博效应显现,各种商机日益增多;“入世”承诺兑现,国内零售市场全面向外资开放的背景下,宁波商贸流通业怎样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快“接轨和融人”的步伐,寻找商机,发展自己,这是摆在全市商贸系统面前必须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两个辐射面的战略枢纽点,具有无法比拟的区位和发展优势。在各行各业积极探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热潮中,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加快接轨和融入,既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现实基础。
(一)快速发展的商贸经济,为加快接轨和融入奠定了物质基础。
近几年来,宁波商贸系统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规划兴建了一批现代化大卖场、大商场、专业商品市场和聚合性的大商圈,商贸流通业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5亿元,比1998年增长66.5%;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0463元,位列浙江省第一,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位;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达到200.2亿元,比1998年增长91.6%,占GDP比重达到11.31%连锁经营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全市连锁企业(不包括生产资料企业,仅指流通服务企业)53家,门店1172个,实现零售额11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3%,上海联华、农工商、永乐、苏宇、国美等5家全国连锁十强企业已在我市开设门店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快速上升,“82生活网”上网交易商品品种达4500种,150多种国内外著名品牌加盟,81890家政服务平台向全国推广一粮食、木材、塑料、液化气、钢材、煤炭等专业市场逐步向物流配送转型。天一广场、城隍庙步行街、鼓楼步行街、中山东路精品一条街、开明服饰街等16条市级商业特色街(区)的档次进一步提高。通过举办“宁波特色绿色农产品上海展示会”“名特优菜篮子商品展示展销会”等活动,将名优农产品推向大市场。结合服装节、浙洽会、消博会、农博会等大活动,举办中国(宁波)海鲜美食节,并向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地区开拓餐饮市场。自1997年率先在省内引进麦德龙以来,通过组织有关企业和部门赴沪拜会驻华大使馆(领事馆)的商务参赞和一些世界500强企业的在华总部,家乐福、好又多、新一佳、乐购、欧尚、百安居相继落户宁波。招商引资取得的新成果,促进了零售业态的优化升级,从而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借助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窗口,从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发展宁波商贸业创造了条件。
(二)商贸系统认识统一,为加快“接轨和融入”奠定了思想基础。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市贸易局从2003年开始一直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全面提升宁波商贸流通业的一个重大课题进行跟踪研究,当年6月17日召开了各县(市)区贸易局长会议,专题探讨商贸流通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同年8月15日参加了省经贸委内贸办召开的全省商贸业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宁波商贸流通业接轨大上海几点思考的发言。在对全市商贸流通企业”接轨和融入”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年底召开了由汉通、向阳渔港、象山农渔产品购销合作社等5家较早进入上海、南京等地发展的餐饮、“菜篮子”配送企业,市委政研室、市计委经济研究院、市政协经科委等有关方面专家,以及各县(市)区贸易局长参加的研讨会;通过讲做法、谈体会、论途径、述打算,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讨,较好地理清了商贸流通业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对策和思路。为了进一步抓实这项工作,市贸易局领导于2004年5月16日至17日带领全市贸易局长到上海静安区商委取经学习,8月7日接待了上海黄浦区主要领导带队的商贸考察团在宁波的活动,9月25日赴沪参加了江东区在上海希尔顿饭店召开的宁波核心城区接轨大上海、发展服务业招商投资洽谈会,并就发展服务业优势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通过这一系列的双向交流,进一步从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上增强了加快接轨和融入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并在全市商贸系统中达成共识。
首先,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的日益增强,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经济利益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衡量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既要看它自身的经济能量,更要看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上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重大决策,通过积极实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已基本建成了国际大都市商业框架。截至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20.6亿元,约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共有连锁商业业态69种,连锁经营网点10600余个,其中市内连锁门店7609个,市外连锁门店3038个,全社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80多个,年连锁商业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大型综合超市195个,购物中心23个,商业营业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米;外商直接投资批零贸易餐饮业合同项目955个,合同金额4.31亿美元。为了进一步发挥全国商贸中心地位的作用,最近发布的《上海商业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贸易中心框架,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贸易中心。中心城区以国际化、高端化、差别化为特色,通过扩大开放,出让黄金地段,吸引一大批国际著名品牌和旗舰店落户;以商品的丰富度和品牌的集聚度为依托,加快形成集上海精粹、中国精神和国际精华于一体的上海商业新文化和氛围,使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购物中心,亚洲最新业态、品牌的发源地和世界一流零售商的新一轮投资首选地。可以肯定,随着上海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快步迈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它所具有的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面向世界的窗口地位将进一步显现,必将成为外商和国内企业投资的热土,国际商业组织和机构进入我国的“桥头堡”,引领长三角经济腾飞的“火车头”;必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并为周边城市加速发展商贸流通业提供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主动接轨,全面承接辐射,特别是跨国零售巨头的现代流通业态、国际著名品牌、高层次商贸人才的输入,就一定会促进流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其次,在“舆论先导,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已呈现出各种要素加速集聚和融合的一体化新趋势,为商贸流通业加快接轨和融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3年以来,长三角各城市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世界第六大都市区”等新概念、新主张的引导下,各地党政代表团高频率穿梭互访和跨地区招商推介等高层次实质性活动层出不穷,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一体化”热。行业性结盟、人才互通、无障碍旅游、质监互认、投资并购等全方位、宽领域、多样化的合作与对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当前要求加快实施市场、交通、信息、制度、文化资源、产业、环境、形态等方面的一体化,跨越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难以共享等门槛的呼声日益高涨,迫切希望在市场规则上,氏三角地区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努力营造对内对外双重开放的氛围和规范的环境,让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让企业、居民等各个经济主体在统一的市场中自由选择和交易。可以预见,随着“世博会”效应的日益发挥,各种要素集聚和产业带动将进一步加快,一体化趋势将进一步显现。在新一轮的接轨和融入浪潮中,作为驱动经济发展先导力里的现代流通业,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当前出现的接轨和融入热潮为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通过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在做大做强流通业的同时,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作为长三角南翼商贸中心城市,与上海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关系的宁波,商贸流通业的接轨和融入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一是“一湾相隔”的超近距离,为人流、商流、物流的沟通,宁波商贸流通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宁波与上海从空中俯瞰仅杭州湾一水之隔.直线距离只有150多公里。但从陆路赴沪,由于要绕道杭州,即使在高速公路开通的情况下,也约有400公里距离,驱车最快也要将近4个小时,交通甚是不便。为了能让两地更快更好地沟通,从20世纪初的1908年虞洽卿创办宁绍轮船公司,利用当时先进的交通工具,使“沪甬之间航路一夕可达”,首辟直达沪甬两地的现代化海上便捷通道;到进入21世纪初的2003年,开工建设总投资118亿元、全长36公里、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将宁波到上海的距离缩短120公里,车程压缩到只需2个多小时。可以说,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宁波人.都一直在为跨越杭州湾,接轨大上海,进行着矢志不渝的奋斗,而且无论是开通轮船,还是架设跨海大桥,始终把重点放在构筑便捷的交通上,这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交通上的便利,为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的畅通,大流通、大商贸、大市场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不但为宁波人到上海经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上海货物流向宁波创造了便捷的通道。大桥飞跨南北,宁波直达上海,杭州湾变成“经济圈”,必将为两地的双向交流、全方位的融通和流通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为商贸流通业的接轨和融入创造了条件,为宁波加快建成长三角南翼商贸中心构建了一条让世人瞩目且又极为羡慕的大通道,对经济格局变化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二是“阿拉”相通的两地方言,热心的宁波帮人士,为赴沪经商发展,宁波商贸流通业接轨大上海、融入氏三角创造了独特的人文条件。
宁波多数家庭都有上海亲戚,这种血缘相亲、人员相近、方言相通的特殊关系,可以说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宁波人到上海做生意,发展商贸流通业基础上的。上海地处长江流域终点,腹地深广,交通便捷,自开埠以来一直是全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宁波的众多有识之一直以赴沪经商作为追求,自鸦片战争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宁波商人大批涌入上海,清末在沪的宁波人已达40万人,经营着颜料、钟表、粮油、海味、煤炭、棉布、药材、西药、棉纱、银楼、五金、机械等南北洋的埠际贸易,并经销洋货,开展对外贸易。上海最早受外商雇用的洋行和银行的买办多数是宁波人,有些宁波商人既是金融买办,又是贸易买办,甬商成为活跃于上海的一个颇具实力的商人群体。20世纪初,由当时沪上知名宁波帮人士袁鎏、朱葆三、虞洽卿等人集资创办的“四明商业银行”,就是当时在上海开出的仅次于浚川源、浙江兴业银行的中国第三家商办银行。宁波帮人士还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第一家榨油厂、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机器制造厂和第一家银行、第一家服装店等许多“第一”,为我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曾任上海市副市长现任上海宁波经促会会长的庄晓天介绍,现在出生于上海的宁波人有300多万,上海宁波经促会现任成员就有3000名,是他们最先提议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并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先提议将东钱湖建设成集旅游、休闲、国际会议中心为一体的“东方日内瓦”。许多会员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为宁波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计出力,为项目引进、合资合作牵线搭桥,北仑老板娘大酒店在上海每开出一家餐饮连锁店,徐玉兰、金采凤等越剧界老宁波艺术家都热情捧场,这种浓浓的乡情,为宁波商贸餐饮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走出去开拓市场,加快发展创造了独特的人文条件。
三是三江并流、倚山面海的自然条件和工商皆本、诚实守信的商业文化,造就了宁波人敢于和善于经商的传统,为宁波商贸流通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提供了不竭的内在动力。
市场经济强调商品的自由让渡和公平交易。宁波境内河网纵横,M海相连;三江并流,六岸相望,通过河姆渡、城山渡、青林渡、杨善渡等众多渡口,在由此岸抵达彼岸的日常交往中,姚江流域两岸实现了人员往来和商品的让渡交易,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自古以来造就了宁波人善于经商的传统,孕育出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加上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居大陆海岸线中段,海道辐辏,港口优良,从宁波港起航,商船可借助海潮和风力往来南北,是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出发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频繁进出的海外交往.造就了开放、开明、开拓的宁波人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工商皆本”“诚实守信”的商业文化,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商界巨子。在秦代,鄞县的商贸活动已相当活跃。唐开成四年至天佑四年(839—907年),中日船舶往来贸易37次,其中通过明州(宁波)放洋,有确切记载的达7次,日本的遣唐使节、留学生及高僧等也从宁波口岸入唐。北宋淳化六年(990年),宁波设市舶司,并专设高丽使馆,接待朝鲜的使者和商人。南宋时又与真里富(今柬埔寨)、占城(今越南)、婆罗(今印尼)、大食(今阿拉伯)等国进行贸易往来。元代设庆元(今宁波)市舶提举司,直隶中书省,海运事业非常兴旺,海运户达1000余户。明末清初,宁波商人向北京及沿江、沿海的城镇发展,在北京建立“鄞县会馆”,在汉口建立“浙宁会馆”,在上海建立“四明公所”。宁波人所到之处,那里的商业活动就繁荣起来,“无甬不成市”成为宁波人开拓创业、善于经商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宁波商人不断进取,并为商贸流通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提供了不竭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宁波在长三角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争得了先机。
(一)商贸流通业加快接轨和融入,要在寻找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把握商机上下工夫,为实现互补和共赢选准切入点。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一项战略决策,是在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后,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但对商贸流通业特别是宁波的商贸流逋业来说,并不是新课题,而是一项早就在做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全面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关键是:(www.daowen.com)
一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利用上海的龙头地位,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引进步伐,实现项目接轨。1992年国务院领导在上海宣布开发开放浦东这一重大决策后,当时的宁波市财贸办公室领导抓住刚刚兴起的开发长三角的契机,主动与上海长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联系,以上海方占51%、宁波方占49%,共同出资5000万元,组建了宁波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山东路上建造起长发商厦和宁波大酒店两个大型商业设施。通过十年运作,目前宁波方股份已全部退出.两个企业已成为长江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的全资企业。这一项目的成功合作,曾被陈国栋、汪道涵、胡立教等原上海市领导称赞为沪甬合作的典范。进入新世纪后,市贸易局多次带领商贸企业到上海、南京、无锡等地考察学习,并与上海静安区商委结成友好单位。在这期间,上海市商委以及黄浦、长宁、虹口、闸北等各区商委,南京、无锡、苏州等长三角城市的商贸流通企业,多次到宁波就推进国有商贸企业改革、相互合作经营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宁波城隍庙还与上海豫园、南京夫子庙实现了在旅游、购物方面的三庙联动,并进而促成了三个商场所在区政府之间的相互友好联系。2003年,宁波江东区与上海卢湾区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后,2004年8月23日至25日江东区党政主要领导带领部门、街道负责人和企业老总专程考察了上海的楼宇经济,并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工作重点、主要举措和做法,与卢湾区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期间,江东区政府和市外经贸局、市贸易局联合在上海希尔顿酒店举行了宁波市核心区域现代服务业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推出了包括地块开发、商业配套设施、商务楼等76个项目,签约9个项目,其中外资项目4个,总投资1.62亿美元,内资项目5个,总投资1.36亿人民币。可以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宁波市各级政府及商贸流通业一直在寻找和捕捉一个个稍纵即逝的商机,扎扎实实地推进与上海及长三角城市的接轨和融入。
二要把握趋势,超前思考,利用上海的开放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实现业态接轨。上海通过积极实施“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截至2003年上半年,已有184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50。。余家商务办事处,46家区域性、全球研发中心,69家外商投资性公司落户。福特、摩根、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采购公司纷纷入驻,4800多家国际贸易性公司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85家中外合资零售和批发企业、150多家1万平米以上大商场集聚,已使上海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快速迈进,成为国际商业组织和机构进入我国的“桥头堡”,从而为周边城市加速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提供了获取国外商业信息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国际平台。1997年鄞州区率先从上海引进锦江麦德龙在全省全市第一家落户,紧随其后,江东、海曙也从上海引进家乐福、欧尚等在各区开业。到2003年底,全市商贸行业共有外商投资企业218家,投资总额2亿多美元,其中9家外商投资的零售商业,基本上都是从上海引进的。通过组织企业和有关部门赴沪拜访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和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总部,还招来了家乐福、麦德龙等跨国零售巨头的采购中心到宁波参加浙洽会、消博会并设立卖场。据市服装节组委会介绍,到8月底止,已有法国欧尚、辿卡侬、家乐福,德国嘉士德广场、麦德龙,日本伊藤忠,乐购,新一佳.物美,上海新七浦,杭州四季青,江苏常熟招商城,武汉汉正街,币:庆朝天门等18个跨国采购集团、国内零售集团、服装批发市场,确认参加2004年第八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并参加采购说明会。这一系列事实表明,只要我们主动接轨大上海,全面承接辐射,就一定会赢得更多的商机,推动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加快发展。
三要认清优势,找准定位,利用上海旺盛的消费需求,从互补和共赢的经营理念出发,实现市场接执。商贸流通业十多年的“接轨”实践告诉我们,上海的最大优势就是商业业态先进,外资商业众多,商贸信息广泛,各种人材集聚,拥有1600万市民消费需求的市场前景等等。宁波的优势则是广袤的田野里生长着优质的名、特、优农副产品,浩瀚的东海中游动着各种让人嘴馋的生猛海鲜,青山绿水的浙东大地里保留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以及长三角南翼得天独厚的优越的区位优势,受“工商皆本”“诚信经商”等理念熏陶,善于经商的开拓、开明、开放的宁波人等等。把沪甬双方各自的优势研究透,把握准,从互补与双嬴的目的出发,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就必然能加快接轨与融入的步伐。从鄞州区率先引进麦德龙,到上海农工商在海曙区落户;从宁波绿色特色农副产品一次次进沪推介展销,到利用上海的开放平台招商洽谈引进各类外资内资项目;从汉通、慎业、新彩虹等雨城酒店餐饮业在沪各区开出众多连锁店,到象山渔民以股份制形式在上海普陀区建立配送中心,为在沪各家酒店提供海鲜等配送服务,凡此种种都证明了商贸流通业只要捕捉和发挥好各自优势,在接轨大上海、融人长三角的伟大工程中,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明显成效。
(二)商贸流通业加快接轨和融入,要在挖掘和发挥商贸流通行业特点上下工夫,为实现“流”与“通”开拓新领域。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消除各种障碍,加快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实现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格局,而要做到这一点,按照一切要索在流动中得以畅通的原理,从这十多年的实践看,在当前体制、政策等各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商贸流通业一定要重视发挥“流”与“通”的特点和优势,自觉为加快接轨和融入作出贡献。
一是要针对商贸流通业业态多样、选择余地大、市场进入门槛低的特点,创造条件,选准业态,加快“流通”到异地促发展。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当今世界通行的新兴业态,最近几年来,不管你是提出“接轨”还是“融入”,只要有市场,有需求,流通企业就会千方百计到各地尤其是到长三角地区开设门店。目前沪、宁、杭各个城市的商贸流通企业,到宁波开店做生意的就有华联、联华、农工商、永乐、苏宁、红泥等包括各类卖场、超市、家电、餐饮等多种业态在内的连锁巨头;而雅戈尔、杉杉、罗蒙等宁波的名品、名牌,早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就到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地区的商场开设专厅、专柜,有的还在南京路上开出了五六千平方米的旗舰店。所以说,商贸流通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个早就存在的客观事实。可以预见,随着氏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贸流通业作为区域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将会进一步发挥先头部队的作用,为加快接轨和融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是要针对商贸流通业特别是酒店餐饮业菜肴特色鲜明、餐饮文化深厚的特点,鼓励餐饮企业加快“流通”到长三角地区弘扬宁波菜这张新名片。宁波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地相邻、人相亲,文同根、脉同源,几千年的吴越文化相互交融,彼此渗透,使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人文乃至生活习惯都比较接近。这几年甬上的一些餐饮企业利用宁波海鲜产品丰富的优势,着力开拓氏三角餐饮市场,到2004年上半年止,宁波向阳渔港、汉通、新彩虹、慎业大酒店,以及象山等地的餐饮连锁企业,已经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开出以宁波菜为特色的各类海鲜店近百家,其中仅象山县就在上海开了50多家海鲜店。2004年9月12—18日,宁波象山海鲜美食周,在沪、杭、甬、象四地共64家由象山人开办的著名海鲜店同时举行,将黄鱼、鲳鱼、石斑鱼、黑鲷、妒鱼等124种鱼类,梭子蟹、对虾等82种甲壳类以及各种海水珍品,以原汁原味、清淡相宜的鲜活特色吸引广大顾客。据统计,2003年象山餐饮营业额为11.9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55%,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该县渔民又以股份制形式投资1000多万元,在上海铜川路水产市场租赁了3600多平方米房子专门成立配送中心,把象山当地捕捞和养殖的各种鱼虾等海鲜产品,用装有供氧设备的运输车直接运往上海等地,为丰富长三角城市的餐饮市场,增加当地渔民的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要充分利用宁波名特优农副产品众多的优势,着力开拓上海的“菜篮子”商品市场,为实现货畅其流打造好流通“通道”。河姆渡茭白、奉化芋芳头、象山海鲜、宁海土鸡、邱隘咸菜、余姚榨菜、高山蔬菜等等,无论是传统的宁波乡下土特产,还是运用现代科技培育的无公害蔬菜,宁波必定是上海的菜园子之一。要通过举办农副产品展示、展览、展销等活动,把宁波的绿色特色农副产品推介到上海去;通过创名牌、创特色,把优质农副产品打入上海的一些大型连锁超市,送到广大市民家中。也要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邀请上海等地的客人到宁波品尝各种土特产。这几年慈溪市举办的杨梅节,专门用专列拉上海人到慈溪吃杨梅;奉化市举办的水蜜桃节、象山的开渔节等等,都为推介宁波产品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宁波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对上海等地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三)商贸流通业加快接轨和融入,要在扶持和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上下工夫,为企业走出去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创造条件。
企业是推动和落实接轨与融入的主体。在长三角经济建设的大舞台上,真正扮演接轨与融入主角的是各行各业的骨干企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为企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创造各种便利条件。
一要通过召开各种研讨会、专家论坛、投资项目推介会等,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积极为企业加快融入长三角牵线搭桥。在中国加入WTO、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的背景下,各个企业都有着抢抓机遇,走出去加快发展的内在冲动,如何把这些隐藏在各个企业中的内在积极性引导好,调动好,发挥好,各级政府及各个部门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几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专家论坛、项目推介会,把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投资环境、投资区域和领域,以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介绍出去,为各类企业搭建起招商引资的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是各级政府已经在做的一项比较成功,并且深受企业欢迎的重要工作。2004年8月20日,市政府在2003年沪甬两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后,首次在上海举行大型投资项目推介会,会上推出了涉及先进制造业、商贸、旅游、现代生态农业及基础设施等领域、630多亿投资的100多个合作项目,其中32个重点项目当场签约,总投资70亿元,体现了沪甬两市在港口、经贸、金融、科教等领域广泛的合作潜力,为各行各业走出去、请进来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要抓住推进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契机,通过加大商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顿流通秩序,抓硬件与抓软件相结合,筑巢引凤,吸引长三角城市的商贸流通企业来宁波创业发展。城市依赖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而繁荣。扶持和培育接轨与融入的主体,就商贸流通企业来说,应该承认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因此,当前各地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一定要科学论证,超前规划,合理安排,布局好商务中心、专业特色街区、社区商业等不同层次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筑巢引凤创造条件。2004年以来,江东区推出“世纪东方”、余姚市推出“中国塑料城物流配送中心”、慈溪市推出“摩尔”等一大批商贸流通基础设施项目,向上海等地区招商引资,多渠道、多业态吸收各种投资主体来甬创业,加快发展宁波商贸流通业。目前仅大型超市就引进了上海联华、华联、农工商,以及快客等多家连锁企业,2003年宁波天一广场建成后,22万平方米使用面积、273家大小商场,着重向长三角地区招商,目前已全部出租,南京苏宁、上海永乐、北京国美等全国三大家电连锁巨头全面进驻,基本形成了本地商业与外地商业、外资与内资,各种所有制、各种业态商业相互竞争的局面。
三要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出现的“接轨”、“融入”热,抓紧清除各种不利于大流通、大商贸、大市场格局形成的政策性障碍,为流通企业搭建起快速发展的服务平台。最近一段时间,长三角城市的政府领导,人事、技监、科技、交通、旅游等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南京、杭州等地频频聚首,共商合作联动大计,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诸侯经济与一体化、全球化不相融的共识。在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求消除区域壁垒,实现对内开放,早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由世贸组织引入的“双赢”“多赢”等理念,也校正着政府的价值取向和行政作为,人们开始反省对企业、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这一认识上的飞跃,为长三角加速实现一体化展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而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谈“接轨、融入”之前,资本和市场早已无视区划屏障的存在,冲破政策樊篱的束缚,在长三角地区相互涌动、渗透,吸引并培育了民营经济在这一地区的快速崛起和扩张。这种资本先于说教、市场重于政策、企业早于政府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融入氏三角,接轨大上海”这一重大决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只要我们加大力度,抓紧破解在市场准人、资源整合、政策法规、利益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难题,努力为企业构筑起投资、金融、商贸、信息、产权、技术、人才、法律、物流等各种服务平台,就一定能为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的改革,必然要求加快经济区域的联合步伐,要求各地政府坚持用开放的观念来创造耍索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环境,2004年8月20日商务部就“打破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关问题”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从本地产品(如汽车、通讯产品、食品、化肥,以及劳务、运输等)进入外地市场(含省内其他县市、外省市)有无受到歧视性限制,限制方式、受限制的主要原因及法律、政策依据;除《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第四条规定的地区封锁行为外,现实中还有哪些地区封锁行为;对消除地区封锁,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哪些建议,需要商务部协调解决哪些问题等十个方面内容进行调研,这就充分说明了国家的政府部门对推进区域合作、建立统一市场的重大决策的高度重视。只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把当前出现的“接轨”、“融人”热,变成拆除樊篱、打破封锁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就一定能够为推进长三角的一体化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应有作用。
(本文系2004年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重点课题。发表于《宁波日报》2004年1月12日“学苑”、上海《国际商业技术》2004年3—4月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