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进宁波现代流通方式发展

推进宁波现代流通方式发展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入世”的背景下,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拉动经济增长、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宁波具有悠久的经商历史传统,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市流通业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三是流通业态在开放中创新,跨国零售巨头进入,加快了商品经营方式从传统百货商店向超市、大卖场、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的转变。

推进宁波现代流通方式发展

【内容摘要】宁波流通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具有较好的前进基础。但面对入世带来的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变化和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竞争态势,要发挥流通业连接生产与消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效率的先导和驱动作用,必须加快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通过运用先进的流通设施和手段,推进业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宁波流通业的现代化程度,使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积极发挥商品流通繁荣市场、繁华城市的功能,不断满足社会需求,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旺盛的消费活力和持久的市场动力,为把宁波建成长江三角洲南翼商贸中心作出贡献。

流通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程度的窗口。在“入世”的背景下,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拉动经济增长、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宁波具有悠久的经商历史传统,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市流通业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一是流通发展在艰难中起步,规模迅速扩大,促进了商贸流通业从末端地位向先导产业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流通作为末端行业,一直靠向银行借钞票租网点、付利息、交税收、养职工,发展十分缓慢,198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52.9亿元。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商业最早放开,物资、农资、粮食随后放开,在政策因素弱化、调控手段缺乏、没有自主产权的情况下,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积极实施“四放开”、“工效挂钩”、“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股份制改造、推动公司上市等措施,使流通业加快了发展。199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5亿元,比十年前翻了4.25倍。同时,在中山东路一带建起了以华联、中百、长发、宁波大酒店、美乐门、世贸中心等为代表的现代商业群,为改变城市形象、加快流通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0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2亿元,批零贸易业实现增加值148.9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1.4%,比1995年又将近翻了一番,商品流通业已从经济发展中的末端地位上升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是流通改革在突破中深化,国有资产有序退出,推动了投资主体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从1997年开始,商业、粮食、供销、物资近800家国有、集体流通企业,2万名干部职工积极推进改革,经过五年时间的攻坚,“两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华联、中百、宁波商城等企业资产重组成功,国有资产有序退出,各项改革措施逐步到位,彻底改变了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僵化局面。2001年末,全市共有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27520家,注册资本284.68亿元,从业人员47.3万人,个体工商经营户216810个。个私经济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2.4%,多元化多渠道投资发展流通业的格局正在形成。

三是流通业态在开放中创新,跨国零售巨头进入,加快了商品经营方式从传统百货商店向超市、大卖场、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的转变。

“麦德龙”“家乐福”“欧尚”“百安居"落户宁波,“好又多”“新一佳”“乐购”相继开业,促进了“三江”“慈客隆”“余姚华联”“新江厦”快速崛起。目前,大商场、大卖场、超市、专卖店等各种业态竞争激烈,服装、家电、医药、农资、粮食、餐饮等各种各样的连锁经营蓬勃发展,“余姚中国塑料城”、“82生活网”等电子商务开始起步,“向阳渔港“、“汉通”等餐饮业冲出宁波走向了全国。截至2002年6月底,全市共有外资流通企业9家,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商业网点18家,星级酒店109家。2001年,共有连锁公司39家,门店668个,年销售额65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在各种业态相互作用下,商品流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为方便顾客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流通体系在拓展中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带动了购物消费从单一中心的简单结构向多中心复合结构转变。

历史上的宁波商业,一直遵循以三江口为中心向外逐级递减的空间结构布局。随着旧城改造的加快,大卖场、专业商品市场等各种流通设施的兴建,社区商业的发展,商品流通体系的布局结构在不断拓展延伸、日臻完善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变化。2001年全市共有各类商品市场658个,成交额690.4亿元,形成了以中山东路一条街、天一广场为主的中心商业区,以各县(市)、区城区(城关镇),以及鼓楼、城隍庙步行街为主的团组式区域商业中心,以各类专业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载体的社区商业及农村商业等多级商业布局结构。多层次商业布局结构和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多层次商业布局结构和市场网络体系的完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当前流通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一是流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显现,但对流通地位作用的认识仍未被充分重视。表现在政策导向上,无论是用地、税收、投入、激励等各个方面,“重生产、轻流通”,“重外贸、轻内贸”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规划指导滞后。现代批发交易市场群、物流配送中心、仓储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选址不明,市场搬迁进展缓慢;新建住宅小区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局部性结构失衡制约着流通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现代流通方式创新与发展不快。与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偏低,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四是流通企业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目前流通产业的核心技术、物流和信息设备,都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地区。所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全市流通业的进一步发展。

今后几年,宁波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宁波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建成氏江三角洲南翼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以加入世贸组织和加快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为契机,以实现传统商贸流通业向现代商贸流通业转变为主线,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流通业,实现经营业态、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全面升级,促进产业和商品结构的调整,抓紧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区域性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使商贸流通业成为能够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体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功能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柱产业。

流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实现“两个提高”,构建“四个体系”,加快“五大突破”,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两个提高”是指:提高流通业信息化水平和提高流通业服务水平。”四个体系”是指: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的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以现代物流为支撑的高效畅通便捷的配送体系、以“米袋子”“菜篮子”商品为主体的安全快捷的食用农产品流通体系和以电子商务为交易手段的重点生产资料批发体系。“五大突破”是指:在形成大商场、大卖场、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各种业态优势互补,连锁经营、市场批零、网上交易各种交易方式互为特色的流通格局上实现新突破;在引进国内外资金,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加快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中心城区、卫星镇、中心村三级商业网络布局,专业特色街、商品市场、社区商业功能互补,各具特色,集聚人气上实现新突破;在实施“三绿工程”“放心工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购物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在建立工商、农商、商旅、商城结合的新型关系,构筑起产销一体的大流通、大商贸、大市场上实现新突破。“一批龙头企业”是指:若干家主业清晰、管理现代、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实现上述目标,将进一步提高流通业对我市经济的贡献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提升到12.5%以上。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要把握好经济增长与发展现代流通的关系,切实把加快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

流通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导向性力量。现代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索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小流通带动小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不仅可以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可以不断满足即期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创造未来的消费需求,从而为市场经济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此,必须把推进流通现代化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措施,切实加以重视。

(二)要把握好政府的导向作用与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关系,依靠社会力量加快流通现代化建设。

新一轮商贸流通业发展,要抓住“两项制度”改革完成、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各种要素进一步放活的有利时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法制健全的环境、优质良好的服务,吸引市内外、省内外、境内外的各方面资金,做大做强现代流通业。要转变观念,更新思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强化对大流通、大市场、大商贸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参与流通业的建设和发展。当前特别要注意做好对“家乐福”“麦德龙”等跨国零售巨头的各项服务工作,鼓励并支持他们进一步扩展连锁网点,争取尚未设采购点的来甬设立全球采购中心,为拉动经济增长、重振宁波商贸雄风作贡献。

(三)要把握好规划的先导作用与根据不同消费群体、消费需求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中心城区、卫星镇、中心村三级商业网络,努力实现以市促商、以商兴市。

要以新一轮城市建设为契机,按照“以人为本,方便购物,商贸兴市,繁荣城乡”的思路,认真搞好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努力形成区域性商贸中心、专业特色街、各类商品市场、社区商业网点特色各异、功能互补、交相辉映的流通格局,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集聚人气,内外辐射,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作用。要强化规划意识,将《宁波市商贸流通服务业“十五”发展规划》《宁波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规划纲要》《宁波市连锁业“十五”发展规划》《宁波市菜篮子“十五”发展规划》以及粮食、农资、物资等行业性规划,向社会公开,广泛宣传,通过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与导向作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流通现代化建没。

(四)要把握好流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关系,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流通现代化。

流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证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提高企业的采购、配送、营销能力,全面实现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抓紧构筑商业基础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宁波商业信息中心数据库和商业服务网建设,实现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和应用服务系统,为政府宏观决策、中小企业发展、商业企业与生产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信息服务。要主动配合银行金卡工程建设,在市级商业中心、旅游景点景区周边和商业、餐饮、生活服务企业、重点商品市场率先推行银行卡结算,逐步提高持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要积极稳妥地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在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中建立专业网络系统,利用连锁店铺的优势开办网上商店,支持从事社区服务的商业服务企业利用网络延伸服务,推进大中型流通企业实现网上采购和交易。

(五)要处理好流通主管部门与各级各部门的关系,努力形成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合力

推进流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加强协调,主动配合。流通主管部门要围绕发展新兴业态、健全服务体系、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对外引资、优化竞争环境等方面内容努力工作,积极引导流通企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政府综合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加大对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流通现代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促使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级各部门都要在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大合唱”中找准位置,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努力为推进流通现代化创造条件。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六方面重点工作:

(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加快提升流通业的组织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

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的发展方向。今后五年,要以提高连锁经营质量和连锁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努力实现连锁经营业态、业种和店铺数量较大幅度的增长,使其成为支撑我市流通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到2007年,连锁企业数达到40—50家、店铺1500—2000个、销售额390亿一450亿元,年均增长约3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以上比重。年销售额30亿―4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1—2家,20亿―30亿元的连锁企业3—5家;培育形成3—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规模化为手段,加快培育大型连锁企业集团。积极支持“三江”、“新江厦”、“余姚华联”、“慈客隆”等重点连锁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一要鼓励资本运作,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参股控股和上市融资等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快向市内、省内特别是广大农村拓展网点;与此同时,要积极向沪、苏、皖、赣等区域拓展。二要大力推广特许经营、加盟连锁、自由连锁等新模式,利用资本、商誉、配送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吸纳中小企业加盟,进一步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做大做强各自主业。三要加快技术改造,全面提升经营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企业经营优势和市场拓展能力,使连锁经营向更多行业延伸,进一步扩大领域和范围。

2.以网络化为目标,加快编织区域性经营网络。积极推进便民超市进社区、进镇村战略,把量大面广的个体、私营零售网点,纳入到以大型连锁经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性经营网络,形成能够抵御市场风险的“联合舰队”。要大力发展品牌连锁,整合、改造和规范社会零售网点,实现形象、采购、配送、培训、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积极推进零售网点向超便利转型,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要推进骨干网络公司与社会零售网点的结合,利用连锁便利店等有形网络,拓宽业务范围,力争五年后,市外重点连锁网点达到150个、销售额80亿元,占连锁销售的20%,便民连锁超市网点遍及全市各个社区、建制镇和50%以上的行政村。

3.以社会化为重点,加快配送中心的建设。配送是实现连锁的保证。大型连锁企业要加快建成内部配送中心,为所属门店提供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配送服务;中小零售企业的配送网络,要通过构建社会化的高效运转的第三方物流加快实现;要抓紧建设具有食品加工开发功能和配备有冷藏链的生鲜食品配送中心,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放心食品。争取在五年内大型连锁企业都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年配送额在20亿元以上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达到2—3家。

4.以信息化为抓手,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一要推广单品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管理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改造企业的传统业务流程;二要稳步推进与供应商、制造商的网络连接,发展网上采购、网上交易、网上购物和网上服务;三要积极探索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多种模式,争取在3—5年内使网上购物成为市民的一种日常消费方式,使我市在连锁商业信息化水平方面迈入全国先进城市的行列。

(二)加快建设高档次的市场群,推动宁波物流现代化。

必须把商品市场改造、市场群建设与推进物流现代化结合起来,通过建设和改造市场来整合物流配送业。重点抓好路林市场的改造升级,推动粮油、水产两大关系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行业逐步规范和发展,真正实现“立足宁波、连接浙东、辐射华东、拓展全国”的市场定位。要以市中心17个商品市场搬迁为契机,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和资源组合,到2007年末,规划建设好四个层次的物流配送中心。

1.综合性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在江东外环线及同三线、杭甬高速公路潘火出口处附近,规划建设一个设施现代、功能先进、信息灵敏的大型商贸物流配送园区,用于为连锁企业实施商品分拣、配货、包装、运输服务,社会化配送、辐射直径达20。公里以上。

2.专业性配送中心。结合食品工业布局调整,农副产品集约化生产、加工和行业改造,建设1—2个集冷冻、生鲜、熟制品等为主的专业性商品配送中心。

3.系统内配送中心。重点扶持“三江”、“新江厦"、“新华联”、“慈客隆”等几家连锁公司以及大型综合超市建设发展现代化配送中心。

4.社区配送网络。结合超市、便利店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建设3—5个覆盖全市所有社区、中心镇和主要行政村的配送网络。

(三)加速发展流通信息化,争取在商业信息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上取得突破。

1.全面提升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到2007年末,全市大中型批发零售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MlS)普及率达到100%,物流企业内部信息实现计算机处理达到90%,物流企业和全部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处理用户的物流信息达到70%,单品管理达到60%以上。

2.积极稳妥地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商品批发交易市场要建立专业网络系统,利用连锁店铺的优势开办网上商店;支持从事社区服务的商业服务企业,利用网络延伸服务;推进连锁企业实现网上采购和交易,利用电子商务虚拟交易、实时交易、透明交易、高效交易的特点和方法,推动流通技术的创新。到2007年,大型企业网络营销普及率达到85%以上,中型企业达到60%以上。

3.充分利用“81890”、“82生活网”等电子商务平台,改造和提升商业和服务业网站资源,建立起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干一体的电子商务社区服务体系。整合购物、公益事业、教育文化、生活资讯、社保、退养、家政、培训、维护等与社区服务密切相关的信息服务资源,通过一个平台、若干个社区服务网点,将电子商务延伸到社区服务。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平台的服务体系,拓宽服务的领域,从空间上向各县(市)、区延伸,形成区域性大型综合服务平台,使其成为我市电子商务和社区服务在全国叫得响的一个著名品牌。

(四)积极探索粮食、农资、物资、“菜篮子”等重要商品流通新模式,加快市场化进程。(www.daowen.com)

1.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高粮食市场化程度,促进粮食流通健康发展。要确立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指导思想,实现粮食从追求区域自给、自我平衡向市场调节、市场平衡转变,从单一的依靠政府保障向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保障转变。加快培育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促进市场繁荣;积极发展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购销合作渠道,“远交东北大粮仓,近联安徽、江西产粮省”,通过多种形式把省外粮食引进来;继续鼓励和支持多种所有制经营主体从事粮食销售和经营,对符合粮食经营资格的企业和个人,允许进行粮食收购、加工、批发经营;积极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粮食流通中的供求调节作用,保证政府对粮食调控措施的全面落实。

2.努力搞好农资供应,切实做好为农服务。要继续发挥供销社农资供销主渠道的作用,确保市场供应;建立畅通、高效的农资分销网络,发展化肥的调配供应服务,办好庄稼医院,实行技术服务和物资供应相结合的综合服务。要以市农资服务中心为龙头,县(市)、区农资服务中心为骨干,基层分销点和庄稼医院为基础,全市抓紧建立9个农资服务中心、35个分销中心、72个基层庄稼医院,形成三级农资连锁经营体系和农资销售网络服务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工贸联营,加强与镇海炼化、东海复合肥等企业协作,搞好为大型生产企业产品的总代理、总经销,大力开拓华东、华中市场;加强与跨国企业合作,开展化肥进出口、保税仓储业务,把宁波建成全国农业生产资料枢纽港之一、华东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中转和集散中心。

3.深化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努力开拓生产资料流通新渠道。要在抓好生产资料主业经营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推进营销组织形式改革,加强代理、配送和连锁经营,抓好各层次、各环节生产、流通、消费三者的结合。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开展农机设备、农业机械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进“B to B”、“B to C”网上交易模式,实现网上采购、网上交易。要积极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新型工商关系,实现组织形式上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经营方式上向代理制、配送制、连锁经营转变,加快建立符合流通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4.积极探索“菜篮子"商品流通新模式,健全绿色流通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最近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菜篮子”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创新农副产品从农户到超市的流通形式,加快中心城区菜市场的改造步伐,进行生鲜超市建设试点,提高“菜篮子”商品的流通档次和水平,切实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近期,可选择一批菜市场进行改造试点,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加快豆制品加工中心、定点屠宰中心、市蔬菜检测中心等一批食品流通加工和检测设施的建设。要以慈溪海通、镇海雨云、郅州嘉谊蔬菜、宁海东海水产、宁波豆制品厂等为基础,培育发展壮大“菜篮子”商品加工龙头企业,并以此促成宁波豆制品加工中心、鄞州豆芽生产基地等一批流通加工设施的建设;开发肉食、鱼品、蔬菜、豆制品、奶制品等集约化的深加工、精加工工艺。要加快定屠场的清理整顿和改造,逐步撤并小、乱、散的定屠场;各中心定屠场耍按机械化屠宰、无环境污染、肉检设备完善的现代化要求设计,同时配套建设保鲜库,实行冷却肉配送销售。要加强安全检测,充分发挥市蔬菜副食品检测中心在检测、鉴定、科研、培训、监管等多方面的功能,建立分析数据库,对市场流通的蔬菜食品出具定期和动态的分析报告,提出预警预报意见,全面提升我市“菜篮子”商品流通的安全检测、预报、监督体系。

(五)努力构建工商、农商、商旅、商城相互结合的新型关系,形成产销一体的大流通、大商贸格局。

推进流通现代化,一定要重视发挥流通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全面创新与生产企业的购销关系,驱动宁波产品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1.工商结合,拓展市场。搞好各种名优产品的总经销、总代理,大力实施“三名”战略,促进名品进名店;支持雅戈尔、杉杉、罗蒙等企业发展专卖店、旗舰店,以流通带动生产和消费。加快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实行生活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经营并举,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并举,一业为主与多种经营并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商品展览、展销和交易活动,巩固本地市场,拓展外地市场,挤占国际市场,实行贸工农、产供销和科技、市场、服务一体化,充分利用商业网络扩大宁波产品市场占有率。

2.农商结合,全力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根据农民生产、销售多个环节的需要,重点扶持农村产销服务组织、中介服务大户,加强农户之间在生产、加工、销售及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增强基础农产品的生产,开通农副产品的购销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购销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各类市场信息的搜集和整理,通过加强信息引导,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扩大农产品销售。支持办好宁波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鼓励更多的生鲜“菜篮子”食品进入超市;重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联动机制,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流通,通过市场实现价值。

3.商旅结合,发展特色商业。要根据旅游消费增长和旅游人口增加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旅游购物环境,建设有特色的旅游购物城、购物街。市区优先考虑鼓楼、城隍庙和偃月街的建设,同时在奉化、余姚等地的旅游景点附近规划建设与旅游环境景点配套的商业街。配合文化、旅游部门共同促进梁祝婚俗节、象山开渔节、宁海开游节、宁波国际服装节等重大活动的商旅经济资源的开发。

4.商城结合,加快城镇商业网点建设。货畅其流,商贸繁荣,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要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强化、管理规范、体系完善”的指导思想,在充分考虑居民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认真搞好商贸流通网点规划,做到与住宅、房地产开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随着第三产业在农村的兴起,商贸流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要把抓好“四店五场”(即便利店、连锁店、精品店、名牌店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超级市场、中心商场)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内容,纳入镇乡统计、考核序列,加快建立起业态先进、布局合理、方便购物的集镇商贸流通业网点体系。

(六)着力开拓流通新领域,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强化、健全完善的新型流通体系。

1.积极实施“放心早点”工程,推进“放心早点”进社区。区分高、中、低不同经营层次,分类分步推进“放心早点”工作。对一些经营比较规范、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要在门店扩张等方面给予支持,争取这类龙头企业的早点市场占有率逐步接近40%;对一般层次的经营企业,要加强管理和规范工作,鼓励其与其他企业合并经营;对无证经营、不讲卫生、散兵游勇式的早餐摊点,要坚决予以取缔,切实改变早餐业的面貌,营造良好的早点经营氛围。

2.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当前社区商业面临由传统居住地商业向现代社区商业过渡的发展要求,因此,探索社区商业建设的新路子,通过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将社区购物和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在发展超市、品牌专卖店、餐饮娱乐设施等项目的同时,将家政服务、医疗保险、社区教育、政策咨询、职业中介等引入中心,使社区服务与社区商业融为一体,做大社区商业的蛋糕。要鼓励和扶持“余姚华联”等把连锁便利店开到社区的企业加快发展,引导更多的商业企业进人社区扩展网络,积极鼓励正在开发中的新社区,按照“规划领先,市场运作,以人为本,创造特色”的要求,对商业和服务业进行统筹安排,使各项功能更加完善。

3.支持餐饮业加快发展。积极实施“名店、名橱、名菜”三名战略,提高餐饮业在资源、技术、业态、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推动餐饮连锁和网络化经营,鼓励餐饮企业走出去,扩大宁波餐饮在全国的知名度。

4.加快租赁拍卖业的发展。重点发展耐用生活品、大型设施设备等的租赁服务,培育专业化租赁公司,进一步扩大租赁业的规模,形成新的骨干行业。同时培育和发展形成规模、服务规范的拍卖企业。

5.积极发展旧货业。大力培育旧电脑、旧通讯器材、旧家具、旧家用电器等的二手货市场,促进旧货的回收利用,为新产品的开发和使用拓展市场。

6.大力开发与流通相关的新型行业。加快市场调查、广告代理、营销策划、会议服务、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动科技、文化、体育、会展型商业,扩大流通范围,培育新的增长点,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进流通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稳妥推进。

流通现代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出来的新课题,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推进流通现代化就是盖商场、建市场。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差别也较大,因此在整体思路和具体做法上应该有所不同。要根据流通观念现代化、流通管理现代化、流通人才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现代化等丰富的内涵,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认真做好发展规划,扎扎实实抓好推进工作。要以企业为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考虑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强大辐射功能.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要抓紧培养熟悉现代流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推进流通现代化,关键在于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精通现代流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当前,首先要熟悉并逐步精通现代流通方式,对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销售的基本原理、运行模式、发展规律等都应该了解掌握,做到运用自如。要熟悉并逐步精通现代流通管理。现代流通方式同传统流通方式的管理,在理念上、目标上、手段上都有很大差别,只有依靠现代管理,才能维持现代流通的运行。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是流通现代化的灵魂和动力,像POS、MIS、EDl等系统,在强化管理、加快周转、降低费用、改善服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事流通业的人员都应该做到熟悉并逐步精通。

(三)加大流通业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为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创造外部环境。

1.加快建立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和非歧视性原则,加快调整和制定市场准入条件与标准,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商贸流通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监督管理,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保护公平竞争,维护流通市场经济秩序。

加大对老字号、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等商权的保护力度。连锁企业自行生产的产品,享有与工业产品同样的资格,参加市名牌产品的评审。

2.给予政策扶持。重点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企业的发展,支持商场、市场的改造和提升以及市级流通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3.给予用地支持。新建流通重点项目,应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涉及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收益的,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用于支持流通企业的发展。对建设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现代化配送中心及企业内部配送中心的,用地按工业用地标准收费。

4.认真抓好落实支持连锁业发展若干政策。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政府都先后出台了一些支持连锁发展的政策。连锁企业开设非独立核算的配送中心和门店,可持总部的营业执照,到所设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营业执照,总部的经营范围适用于所属分支机构;直营连锁企业经营音像制品、书籍、报刊、卷烟、部分非处方药等需要办理专项审批的商品,可由总部向主管行政机构统一申请办理许可手续或进行年审,各分店持总部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复印件到所设地主管行政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5.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现代流通业科技创新力度。对推进商业信息化、流通标准化、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市技术创新、创业资金要给予匹配的经费支持。加强现代流通软科学专题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全面提高流通现代化管理水平。

(四)积极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抓住“入世”机遇,加大对外引资的力度,把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流通现代化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外资,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流通观念、流通模式、流通业态、流通管理和流通技术,加快对传统商业的改造,并利用跨国零售集团的国际营销网络,带动我市产品、设备的出口。流通领域既要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又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妥地把握好开放度,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发展、恶性竞争。一要实行规模总量控制,从宁波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实际出发,做到引进外资项目大中小并举,高中低档结合;二要实行国别控制,力求加强与不同国家的先进商业合作,取长补短,实现引资来源多元化;三要实行业态控制,注意引进国外各种不同类型的先进商业业态,避免同一业态的过度重复引进;四要实行布局控制,合资项目不能过度集中于市中心区,要根据全市流通业发展布局规划,积极引导外资向商业相对薄弱地区发展。

(五)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流通业健康发展。

加快流通立法步伐,进一步加大对商贸流通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建设的支持力度,抓紧制定一批符合市场经济、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耍求以及宁波实际的,用以规范商贸流通业市场行为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大对流通领域法规建设的支持力度。对近期将要出台的《宁波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条例》《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网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等几个文件,要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执法主体,强化监督管理。要进一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以次充好、商品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流通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服务。

要以诚信为本,以诚兴商,营造良好的宁波商业信誉。要大力推行“黑名单”和“黄牌警告”制度,将那些不讲商业信用的企业记录在案,公开曝光。

(七)积极发挥流通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坚持企业自愿组织、会员自主管理、业内办商的原则,以具体的业种为主体,组建行业协会。政府有关部门要将相应的行业管理职能移交给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业务指导、人员培训、行业自律以及在制定行业规划等方面的作用。行业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和健全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增强服务意识,更好地发挥行业办会的整体功能。

(八)建立激励机制,为推进流通现代化增添活力。

采取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和建立奖励基金等方式,支持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商业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项目、群众需要但市场调节不到位的项目以及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市及各县(市)区政府都要安排相应资金,重点支持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本文系市政府重点调研课题,冯平、黄建华、徐丽雅参与执笔,并被编入2002年《宁波发展论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