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品流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商品流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商品交换及商品流通的地位、作用作出明确而又透彻论述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从《资本论》阐述的资本的生产过程理论看,发展商品流通对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和驱动作用。这一深刻的揭示,指明了作为“惊险的跳跃”的商品流通,对商品生产者具有的内在的驱动作用。

【内容摘要】商品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对开拓市场,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先导和驱动作用。

对这一理论作出透彻分析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本文通过对这部不朽著作中有关商品流通地位作用的认真解读,并联系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明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的兴起,连锁经营和大型购物中心的崛起为标志,商贸流通业发展正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性的变革。

在全球普及网络经济、现代商业充分发展的今天,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认清商品流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社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消除模糊认识,克服制约因素,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着力推进商贸流通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这对促进经济增长、加快构建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商品交换及商品流通的地位、作用作出明确而又透彻论述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部不朽巨著中所阐述的关于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等一系列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精辟的思想观点,对于理解和认清商品流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从《资本论》阐述的资本的生产过程理论看,发展商品流通对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和驱动作用。

《资本论》指出,“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1]这些深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商品流通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从商品交换所处的地位看,重视和发展商品流通对实现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和驱动作用。《资本论》在论述产品成为商品这一历史性跨越中,明确强调了两个必备的前提条件,那就是:(1)为别人生产;(2)必须通过交换。”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2]在这里,马克思着重强调了“必须通过交换”,即流通的突出地位。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呢?这是因为只有通过流通,才能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跨越;只有通过流通,才能把体现在商品中的个别劳动变成社会劳动、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并有可能实现价值增值;也只有通过流通,才能推动商品生产,促进市场繁荣,使消费者得到实惠。总之,流通对生产和消费起着直接的导向和驱动作用,市场经济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堆积在仓库里或滞留在市场中,不能流通起来,不能实现价值增值,那么,生产就要停止,经济就不能发展,市场经济也就建立不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商品交换或商品流通,积极推动和促进“为别人而生产,为市场而生产,为交换而生产”,这不但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而且是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需要。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必须重视和发展商品流通,并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导和驱动作用。

其次,从商品交换的功能作用看,重视和发展商品流通对推动商品生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先导和驱动作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在分析货币或商品流通时明确指出,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3]。这一深刻的揭示,指明了作为“惊险的跳跃”的商品流通,对商品生产者具有的内在的驱动作用。为了明确地说明这一点,在同一章节中,马克思从三方面作出了深刻的分析:(1)“社会分工使商品所有者的劳动成为单方面的,又使他的需要成为多方面的。正因为这样,他的产品对他来说仅仅是交换价值”。追求并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为推动商品生产者组织生产的基本出发点和直接动力。(2)“社会对麻布的需要像对其他各种东西的需要一样,是有限度的,如果他的竞争者已经满足了这种需要,我们这位朋友的产品就成为多余的、过剩的,因而是无用的了"。为避免成为“多余的、过剩的、无用的”而引起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商品生产者产生了直接的驱动作用。(3)因为“我们这位织麻布者决不是到市场去送礼的”,而“世上竟有很多织麻布者”,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织麻布业的以往可靠的生产条件,没有经过我们这位织麻布者的许可而在他背后发生了变化,同样多的劳动时间,昨天还确实是生产一码麻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今天就不是了。”快速的市场变化,严酷的竞争事实,充分说明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不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且是推动科技进步、生产工具变革的直接动力。总之,只要坚持实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市场经济中所固有的价值规律供求关系规律和竞争规律,就必然要发挥作用。正是这些内在规律的作用,才使商品交换或商品流通不但起到了实现商品价值的作用,而且对商品生产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的驱动和先导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再次,从商品流通的历史作用看,重视和发展商品流通对促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并实现资本增值,具有重要的先导和驱动作用。《资本论》在阐述货币转化为资本时明确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商品数量的增加,经济素质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科技含量的增强,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但从价值形态看,则是商品价值量的改变,资本的增值。我们知道,生产资本和劳动力在质上的统一和量上的适应,是资本增值的必要条件,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商品的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因此,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简单的商品流通中,“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值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4]。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为了“贵卖而买”,并不是一种资本即商人资本所特有的形式,“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一种货币,它转化为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售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5]。因此,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表现出的资本的总公式。从资本的这一总公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正是商品流通,才使货币有了转化为资本的场所,才使资本在离开流通,又进入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商品流通的这一职能,对促进生产、实现资本增值具有驱动和先导作用。

第四,从商品流通所揭示的矛盾看,重视研究分析和着力解决商品流通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不但是把握经济运行内在规律、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必需,而且也是重视和克服经济危机的需要。我们知道,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劳动和抽象的一般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些内在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而这些形式恰恰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当内部互为补充的不独立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统一就要强制地通过危机显示出来。也就是说,由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将产品经济内部相互之间的交换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隐含在这些对立的矛盾之中。这一客观事实说明,商品流通的状况,还是反映和预测危机程度的晴雨表,是未雨绸缪的先兆:当大量产品在市场上充斥,出现卖难的时候,必然是过剩危机到来之时。在这里,搞活流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先导。

(二)从《资本论》阐述的资本的流通过程理论看,商品流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和驱动作用。

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资本的循环只有不停顿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进行。由于“G-W和W-G这两个阶段都是流通行为,所以资本流通是一般商品流通的一部分。资本是在一般商品流通之内完成自己特有的循环的”[6]

1.资本的循环只有通过流通才能进行,它是以流通为前提的。赚钱和积累,价值增值,为贵卖而买,产业资本的这一目的和动机表明,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来自商品市场,而且实现增值也必须通过商品交换。资本循环离不开流通,而且必须经过流通才能进行。一切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过程,都要受到流通、商业的制约。

2.商品流通对资本的循环具有直接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从商品到货币,是资本形态变化的最困难部分。如果资本在最后阶段停顿下来,增值了的商品不能变现为更多的货币,“卖不出去而堆积起来的商品就会把流通的流阻塞”。只要已经增值了的资本保留商品资本的形式,停滞在市场上,生产过程就会停止。

3.商品流通的速度和规模,资本周转的快慢,直接影响资本的增值。资本循环理论一再表明,资本抛弃它的商品形式和采取它的货币形式的速度不同,或者说,由于卖的速度不同,同一资本价值就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作为产品形成要素和价值形成要素起作用,再生产的规模也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扩大或者缩小。在资本流通时间持续的时候,生产过程一旦中断,资本的自行增值也就中断。而当“资本在流通中的形态变化越成为仅仅观念上的现象,也就是说,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7]。同样,资本周转的速度快,次数多,时间短,即使每次的m'不变,剩余价值生产的总量和实现就多,就快;反之,就少就慢。

总之,用资本的流通理论分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不但能促进生产,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而且可以用同量的资金.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从《资本论》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理论看,商品流通对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开拓,具有重要的先导和驱动作用。

《资本论》第三卷用五个章节的篇幅,专门分析了商业及商人资本的历史作用,明确指出商人资本虽然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但既然它有助于流通时间的缩短,它就能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既然它有助于市场的扩大,并对资本之间的分工起中介作用,因而使资本能够按更大的规模来经营,它就会提高产业资本的生产转变和促进产业资本的积累;既然它会缩短流通时间,它就会提高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也就是提高利润率;既然它会把资本的一个较小部分作为货币资本束缚在流通领域中,它就会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

1.商业使生产越来越具有为交换价值而生产的性质。商业使产品发展为商品,而不是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以自己的运动形成商品。因此,资本作为资本,在这里首先是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在流通过程中,货币发展成资本。在流通中,产品首先发展成为交换价值,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可以说“在任何一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商业都会促进那些为了增加生产者(这里是指产品所有者)的享受或贮藏货币而要进入交换的剩余产品的生产;因此,商业使生产越来越具有为交换价值而生产的性质”[8]

2.商品流通业的发展会促使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着解体的作用”[9]。因为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到处都使生产朝着交换价值的方向发展,因而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它多样化并具有世界主义的性质,使货币发展成世界货币。商业的这一作用充分说明,商品流通业的发展,不但会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会推动生产组织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3.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城市工业本身一旦和农业分离,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商品,因而它的产品的出售就需要有商业作为媒介,这是理所当然的。”不但如此,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旧生产方式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勃兴,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10]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流通业的发展,还是推进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的重要力量,它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目标,这不但充分肯定了商品流通对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作用,而且从实践上提出了加快商品流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商品流通在导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切以市场为中心,而不是以计划为中心,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微观基础;只有加快发育和建立各类市场,在全国形成统一完整、开放有序、畅通高效的市场体系,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流通是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窗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重视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流通畅则经济活。商品流通作为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位的助推器,是观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流通产业的发达,不仅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的高质量和高水平,而且能够直接产生效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实践证明,商品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值地位,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据联合国发布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不同发达程度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1%时,商品流通业(主要指零售和批发商业)的相应份额只有10.1%,而中高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份额达到44.7%时,商品流通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上升到16.7%。[11]1998年美国零售业的销售额达26960亿美元,占GDP的33%。我国是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市场发育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产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我国商品流通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还不到10%,商业劳动力份额在整个劳动力中只占7%,即使像宁波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1998年全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5%,其中商业的比重只有11%,这个数值大体相当于美国19世纪70年代和日本德国19世纪末的水平。这一事实表明,加快商品流通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标的要求,而且是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商品化、货币化、市场化程度的客观要求,在全球已经迈入现代商业社会门槛的今天,加快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社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

(二)市场实现是一切经济行为价值的最终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重视市场建设、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也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场所,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只有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也只有通过市场,才能使商品到达消费环节,并使其耗费在商品中的价值得到补偿。可以说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实现,都必须借助于商品流通这种产业形式来完成,无论是生产企业的自销、直销,还是社会商业的经销、代销和联销,都要通过交换主体的媒介作用,通过一定的交易形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来实现。生产企业需要的以实物形态体现的有形商品和以服务形态体现的无形商品,也都是通过市场——商业而获得。特别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还面临着经济体制的市场化问题。而作为第三产业中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商品流通业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产出结构与流通业态相协调,而且反映出市场关系的发育成型乃至市场机制的成熟完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流通产业的发展,并促使其具有适度的超前化。(www.daowen.com)

就当前来说,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还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面对经济紧缩的宏观市场环境,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加大投资拉动经济的力度,这是必要的。但是,启动需求,不能仅仅依靠投资需求,最终还要依靠消费需求。没有最终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也是不能实现的,最后还可能导致多余生产能力和增加积压库存。因此,必须着力开拓多方面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需求,而商品流通业恰恰具有其他行业所没有的优势和责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商品流通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促进经济行为价值达到市场最终实现的需要,而且还是把投资的乘数效应所产生的有效需求,转化为最终消费的需要。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产业承担着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商品需求的重大任务,商品流通业的发育程度和实力水平(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

(三)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商品流通业将从社会生产中的末端地位升为先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我国消费者主体地位整体向上位移。过去生产者是主体,现在消费者权利上移,消费者主体地位确立。商品流通产业作为启动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将会转化为周而复始的经济增长的新起点,也就是在不断地把即期需求、潜在的预期需求,转化至消费行为的过程当中。商品流通业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个末端行业,升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先导行业。过去,我国的经济是资源约束型经济,现在是市场约束型经济;过去是供给约束型经济,现在变为需求约束型经济。以市场取向为目标的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成果,已经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问题的提出,商品流通业在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将由末端地位升为先导地位。据统计,1997年消费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8%[12],这一事实说明承担了相当部分消费转化职能的商品流通业对GDP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拉动,其先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商品流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是所有制结构已由过去的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实现了流通主体的多元化。199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和集体经济只占40.8%,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占59.2%,商品流通领域已成为民营化比重最大的一个行业领域。二是商品管理方式已由受国家指令性计划控制变为在市场上自由流通。目前,除粮食、棉花烟草、盐等少数消费品实行国家定购、专营外,其余所有消费品已全部放开,国家计划控制的商品从1980年的800多种减少到1998年的5种,而且在这5种商品中计划控制程度也大大降低。三是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已由过去固定销区、固定作价、层层倒扣差价、全国统一价格的做法,转变为基本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四是经营渠道已由改革前一、二、三级批发加零售的固定的纵向进销渠道.演化为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营销网络,工业直销份额扩大到70%以上,一种以市场经济内在规律为基础的新型产销关系和购销渠道已基本形成。五是经营业态已由过去封闭式、一对一的传统型柜台销售为主要特征的百货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到1999年,全国有连锁企业18000多家,连锁店铺26000多个,仓储式商场800余家,各种超市、便民店、专卖店纷纷涌现,邮购、电视直销、电子商务等也开始快速发展。六是投资体制已由改革前的财政统一拨款兴建商业设施,转变为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资。1996年,全国200多万个批发网点和1396万个零售网点分别有52%和92%是由个体、外商、港澳台及其他经济投资形成的,国有和集体经济投资比重越来越低。七是市场构成已由过去的商品市场为主,转变为有形商品市场迅速发展,要素市场和各种无形市场,如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广告市场、服务中介市场、拍卖市场、网络市场等应运而生,期货交易等新的交易形式也已出现,并在发现和形成价格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八是国家宏观调控方式,已从过去的以行政计划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逐步转变为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而且,国家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收税、利率、货币、财政等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总之,同我国其他体制一样,商品流通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为其发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和先导作用,从体制和机制上作好了准备。

现代商品流通业发达,当前全球出现的以商业企业名称或其他确定的名称进行定牌生产,商业自有品牌的开发与营销,表明流通对生产的导向作用已经得到充分体现。英国马莎百货集团经营的所有商品均由自己设计或与制造商一起设计,从不从其他供货商那里购入成品,200多家商店全部只卖“圣米高”一个品牌的商品。美国商业企业沃尔玛集团自有品牌也占相当的比重,在深圳开设的沃尔玛购物中心运用这一营销方式,已经开发出包括牛仔裤、可乐、厨房用具、床上用品、洗浴用品、狗食、药品、化妆品等在内的多种商品,其零售价格至少比其他品牌低10%。我国的上海华联超市公司从1996年推出自有品牌“勤俭”牌以来,已形成日用小商品系列、自产面包蛋糕系列、生鲜冷冻加工系列、定牌加工系列等15大类、1000多种商品,1998年“勤俭”牌商品的销售额达到1.5亿元。上海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最近向清华大学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以占股60%的控股形式,开发生产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机,以拥有自己的商业品牌和产品。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推出自有品牌商品“京酒”,两年多就已销售2.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宁波第二百货商店的“宁芝”牌内衣、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的“三江”牌商品等商业自有品牌的开发和营销也已起步。总之,综观现代商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商贸企业市场网络优势和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优势,以销定产,将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销售连接起来,掌握生产和销售的两个主动权,既促进商业企业的自身壮大,又引导生产企业的商品生产,从而带动市场的繁荣,推动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商业变革的新趋势,并且日益显示出有利于实现商品的低价格、保证销售商品的质量、提高利润率,以及以适销对路的商品品种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方面优势,其对经济发展的先导和驱动作用确实不可低估。

面对商品流通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商品流通业的改革发展这些年来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与西方国家发达的商品流通业相比,与“入世”后商品流通业面临的挑战相比,特别是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商品流通更好地发挥其内在的导向和驱动作用相比,当前,无论是思想观念、流通理论、营销策略,还是经营业态、流通形式、流通手段,乃至流通企业的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改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商品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当前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加以努力:

(一)要消除各种模拗认识,加强对流通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深化体制改革。

由于历史的原因,商品流逋业一直被认为是“中间盘剥”、“无奸不商”。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对流通理论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阶段,流通被比较狭隘地看作是交换,把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看成是两个截然独立的过程,认为流通过程不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因此,要发挥商品流通的先导作用,首先要大胆探索和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流通观和邓小平流通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的流通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流通规律,尤其要下工夫研究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大流通理论,逐步形成符合经济发展实际的完整的现代商品流通理论体系。其次,要努力研究并逐步建立具有前瞻性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流通框架。主要是流通组织体系、商品营销方式体系、商品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流通法律体系、流通行政管理体系,以加速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以完整成熟的流通体系,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再次,要加大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商业从末端行业向先导性行业转化的过程。要按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商品流通要坚持为人民生活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朱铭基总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真正搞好,解决好流通问题十分重要”的指示精神,按照“坚持一个开拓”(开拓市场特别是开拓农村市场)、“突出两个服务”(为生产者服务、为消费者服务)、“抓好三大商品”(肉、菜、糖等重要生活资料和重要生产资料)、“发展四种营销方式和流通形式”(连锁经营、代理制、物资配送、再生资源和旧货流通)的思路,加快内贸部门的职能转换。要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加快对国有商品流通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商品流通产业作为竞争性行业,要加快国有资产的退出步伐,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股份制改造,逐步转让直至全部退出股份。对一些小、微、亏流通企业,则要通过破产、出售、改组成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快转制进度。要加快市场建设,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大力拓展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以启动国内市场需求为着眼点,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真正发挥内贸在经济体制转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创新业态,大力发展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特点的流通形式。

1.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连锁经营是当今世界通行的商业经营方式和流通组织形式,它是继百货商店之后流通业的又一场革命。这种由若干个同行业门店,以统一进货或授予特许权连接起来,共享规模效益的流通组织形式,对推动生产、引导消费、降低流通费用、完善和规范流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连锁经营把现代大工业、大生产的经验应用于商业领域,达到了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因而具有多项优势。连锁经营实现了店名、店貌、商品、服务的标准化,采购、送货、经营决策的专业化,商品购销、信息汇集、广告宣传、员工培训、管理规范的统一化,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购销一体、柜台销售、单店核算的传统商业经营形式,把复杂的商业劳动分解得同现代工业生产流水线上每一个环节那样相对简单,并提前固化于商品中,从而大大提高了经营效益和流通效益。

从商品流通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看,发展连锁经营,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新的产销和批零关系;有利于减少商品流通环节,加速周转,提高规模效益,降低经营成本;有利于提高商业组织化程度,发挥整体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当前在一些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约占市场销售额的1/3左右,美国已高达60%。连锁业态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流通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当前,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在地区上,应重点放在经济发达,生产、供货、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要注意将其引伸到农村;在服务对象上,应以“为民、便民、利民”为指导思想,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基本顾客;在商品定位上,以大众化生活用品和“菜篮子”、“米袋子”商品为主体商品;在经营形式上,以超市、便利店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快餐业、服务业的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

2.要主动迎接挑战,大胆创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是一场新的经济革命。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方兴未艾的电子商务、网络经济,传统商业要以高度的敏感性、进取心和务实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一全新的流通业态。

要充分认识到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通讯、计算机和媒体技术融合,网上信息量成倍增长,网络产品不断涌现的今天,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整个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将发挥革命性的重大作用。要下决心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发挥其营运成本低、用户广、无时空限制、能同用户直接互动交往等特点,以及仓库、店面、货架虚拟化,中间环节少,交易成本低等优势,按照国内贸易局确定的“市场导向、企业运作、政府推动”原则,引导流通企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动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着重发展“B to B”交易模式,推动实施网上采购、网上销售,减少购销环节上的“跑、冒、滴、漏”。鉴于当前信用基础薄弱、配送体系不配套、结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可优先选择服务贸易和一些标准化程度高、个性化不突出的IT产品、图书、音像制品等,适度发展“B to C”网上交易,积极稳妥地发展电子商务。

要积极探索传统商业与电子商务对接的各种路子,将专业网站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同传统商业的运作经验、售后服务、良好信誉结合起来,在帮助商场提高竞争力的同时,突破网上购物在结算、配送、信誉等方面的瓶颈。最近,由北京西单商场、王府井百货大楼、广州南方大厦、上海益民百货等全国50家著名大型零售企业加盟的IT163全国网上连锁商城成立,实现了将连锁服务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上海万象集团开发经营的“网上南京路”电子商务网站,汇聚了以餐饮业、服装业、百货公司等近100家闻名遐迩的专业店和特色店,使南京路商业街的经营空间得到延伸和犷展。新组建的上海联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在3年内投资5亿元健全信息技术和网络业务,争取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具有“电话购物、因特网购物、有线网购物”的三网合一的电子商务公司。2000年3月,拥有庞大销售网点、营销队伍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的海尔、春兰、美的等家电生产企业,纷纷向社会正式公布了斥巨资进军互联网产业的消息。这不仅证明了电子商务具有的强大生命力,而且表明发展电子商务是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流通企业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机遇,迎头赶上。

3.要积极搞好商品销售的代理制,发挥流通的中介作用。商品销售的代理制,是流通企业帮助生产企业拓展销售市场、提高其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有效形式。要培育起销售规模和功能与大型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相适应的骨干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代理制在引导社会生产、组织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工商关系。要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系统”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关系的企业开展商品销售代理制。商品流通企业要转变经营观念和服务方式,确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基础、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扩大销售的经营指导思想,千方百计帮助生产企业拓展销售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生产企业要进一步传变营销观念,配合流通企业开展代理销售工作,提供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要积极扩大商品销售代理制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品种,钢材、汽车、燃料、建材、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家用电器、日化用品、服装、食品等商品.凡采取集中生产、分散消费的商品,都应推行代理制。

4.要加快建设社会化的配送中心。发展开放性、互联互通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网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细化商品流通分工、提高流通能力的必然要求。国际上,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物流形式和以英国、荷兰为代表的,随道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立起来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为整个流通业的吞吐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当前,批发业、零售业、储运业及政府有关部门,要抓住市场盘整、业态重组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建设规范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为发展连锁商业、生产企业和中小零售商服务。要以物流信息为突破口,率先实现物流信息的计算机处理与网络传输,以及要与条形码技术、立体仓库技术、机械化作业技术相配套,以促进商品流通的扩展与产销关系的协调。要加强对网上购物、净菜入户、包月菜等现代购物消费模式的物流配送支持,同时,要分解商品物流费用,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分解,加强核算,降低费用,提高竞争实力。

(三)着力培育具有先进流通手段和现代组织形式的商业龙头企业。

发挥商品流通业的先导和驱动作用,没有流通产业和企业的规模化、社会化、现代化,是难以奏效的。150多年前,美国率先开始了流通革命,先以百货公司为代表,后又以连锁公司为主要形式,从此美国的经济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面。二次大战后,日本和韩国从60年代初开始,积极引进和推广西方各种现代商业方式,发展综合商社,经济迅速崛起。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也有类似的经验。可以说,无论是西方的工业化国家,还是东亚的新兴国家和地区,都在制造业高度发展的同时,培育出了业态先进、规模超常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美国的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万客隆,日本的伊藤洋华堂、大荣等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大型流通企业,就没有现代商业的发展。连锁经营、购物便捷的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式会员店、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销品茂”等各种业态的流通组织形式,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发挥商品流通业的现代化带动工业现代化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先进的经营理念,着力培育具有现代组织形式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要抓住当前国家放宽引进国外商业资本的机遇,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探索和突破引进外资的领域,培育和组建中国的沃尔玛、麦德龙,特别要重视各种连锁经营业态的发展,通过发挥大型商贸龙头企业的作用,把触角伸到城乡各地,带动消费和生产的发展。

(四)构建新型工商关系,努力形成生产、流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流通向生产拓展,生产向流通延伸,这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导向与驱动作用,还应该建立起工商互相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工业通过商业的渠道和信息优势发展生产,商业依靠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强辐射能力。从国内外的实践看,总代理和总经销是构建新型工商关系较为理想的形式。一是工商关系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各自依法督促,关系比较稳定;二是利益分配明确,工商各自权利义务清晰;三是能更好地发挥商业对工业的服务功能。上海近两年来“两总”经营得到较快发展,制笔、玻璃器皿等行业基本上实现全行业的“两总”经营。宁波中百公司、烟糖公司等企业的“两总”商品的经营额都达到3亿元以上。同时也可以工商联手,共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销售公司和生产实体。大集团要打破产业界限,延伸经营范围,探索工贸结合、工商一体化的发展路子;生产企业要按照专业化要求,发展流通服务网络,形成多功能的稳定的购销渠道。商品流通业通过工商联合,要更充分有效地发挥市场对生产的导向作用,以销定产或实施定牌生产。要紧密配合工业部门正在制定和实施的名牌发展战略,以名牌为龙头,定牌、定点生产,通过牌誉、店誉、厂誉来推动销售,扩大消费,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工商联合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10].克思.资本论:节选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59,8,42,56,58,226,242,496,498,499.

[11]黄国雄等.商业对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不可忽视.经济日报理论周刊,1998-04-20.

[12]刘国光.推进流通改革,加快流通业从末端行业向先导行业转化.中国商报,1999-01-21.

(本文系作者就读中央党校'97届在职研究生时的毕业论文,发表于《宁波经济丛刊》2000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