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尔达·康布—麦凯布
在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介绍心智模式,可以为整个课程开启一种信任和探询的气氛。甚至在我教授的大学研讨会中,我也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我的学生把这个内容带回到自己的高中或者中小学课堂上,反馈也取得了同样的效果。我一般在一个学期的第一堂课上开始。首先,我会鼓励学生们探讨一下心智模式的概念、推断之梯、系统思考的冰山模型,以及平衡探询与宣扬的要求。我会解释说,这个课程的结构和阅读材料,是为大家在这个学期的共同讨论提供一个基本范围。我会引用帕克·J.帕尔默的话说:“(课堂)的空间,应该既有边界,也充分开放。”
我会强调,如果我们想要共同学习,这个课堂就必须是一个安全的场合,在此可以提出在其他场合难以讨论的问题。在我所在的大学里,就像在大多数教育机构中一样,在表象之下往往存在着诸多对于文化、种族、阶层以及性别等问题的担心。在这个课堂上,这些问题都可以放到桌面上讨论。我会说,学生的角色不是跟教授讨论——就像他们通常做的那样,而是相互讨论。而我的作用,不是为他们提供信息,而是建立一种结构,让我们在其中共同学习。所有的声音在这个课堂上都有价值,而且我也期待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
这样的课堂环境,要求学生选择与以往不同的方向。即便是在研究生院里,学生们还是期望教师讲授知识和信息。如果到课程结束的时候,他们没有学到什么,他们会假定是因为这门课的老师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输出给他们。因此,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这时候,我大致会这样讲:
我们将要建立起我们谈话的某种结构。我期望自己依照这种结构行事,也期望你们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对整个课堂承担责任,去推动和支持一种深层的谈话。
第一,在其他人说的时候,我们要全神贯注地去听。我们并不是仅仅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等着轮到我们发言。我们要做的是,倾听其他人试图分享的含义。我们可以在另一个人的点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就点评背后的思考,提出问题。
第二,我们认识到沉默的重要性。对于已经说出来的内容做出反思,需要空间。(www.daowen.com)
第三,任何人都不可以打断别人。我们要让别人把话说完。
第四,我们对于其他人的发言,不做“对”与“错”、“聪明”或“愚蠢”的评判。
第五,我们禁止使用“对,但是……”这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自动地推翻了前一位的发言。相形之下,我们提倡大家采用“对,而且……”这种表达方式——这个说法,肯定了他人的价值,并且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2]
当我第一次用这种方式作为一门课开场的时候,直到期末论文——学生们要评论自己在这门课上的学习心得的时候,才体会到这样做的影响力有多大。一位学生写道:“这是第一次有一位教授,设计安排了这样的谈话、讨论的结构。而且,你不只是说一说这个结构本身,而是以身作则地践行。”她接着写道:“你不仅允许我们在讨论中跑题,而且实际上鼓励我们把谈话引到与当天的议题毫无关系的方向上去,对此我非常惊讶。然而,久而久之,我意识到了这种做法的重要性。因为正是通过这样的谈话、讨论,这门课的内容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才变得丰富起来,变得更有意义。”她总结道:“以我以前的经历,我永远也不可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允许这种活动发生,因为我不会相信这种学习过程。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有意义的,而且这个课程也因此非常有力量。”
学生们尤其要说一说“对,而且……”的技能:大家依旧相互批评各自的观念,但是从他们之间的相互应答可以看到,他们在评论另一个人的观点之前,确实真正倾听了,并认真思考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