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破除限制思想的心智模式?

如何破除限制思想的心智模式?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你会发现,各种奇思妙想纷纷呈现出来,而且许多参与的人都确信,自己的解释是正确的。这是因为未经检验的心智模式,限制了人们的变革能力。学监和学区委员会成员或许心照不宣地认为,要想改善学校的状况,唯一的办法是增加投资,于是,他们就不再考虑其他可能的途径了。[16]未经检验、深藏于内心的心智模式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悲剧性的后果。

如何破除限制思想的心智模式?

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场景:某一天,你所在的学校附近的棒球场正在进行改造(是本地一家建筑公司提供的赞助),工地上的工人碰巧挖到一块砂岩,上面嵌有动物化石。在他们一点点儿地扫清砂岩的表面的时候,孩子们兴奋地围了上来,他们看到的,似乎是一组恐龙的脚印(如右图所示)。

“你们觉得这里发生过什么?”老师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出他们的猜想。他们说,这里曾经有过两只恐龙,一只是大脚恐龙,另一只脚稍微小一点儿。大脚恐龙的脚印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它一定是在跑。它也许是在追那只小恐龙,大脚恐龙可能觉得饿了。

工人们又挖出了一些砂岩,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更加完整的图像了(如下图左所示)。

“它们两个打起来了。”一位同学说。“不对,它们那是正在同一处水源地喝水。”另一位同学讲。

这时,工人们把砂岩的其他部分清理干净了,出现的是下一幅画面(如下图右所示)。

“哎,那只小恐龙怎么了?”一位同学有些悲哀地说。这时候,现场已经引来了各个年级的一大群学生了。中学的学生们的看法是:大恐龙把小恐龙吃了,然后就走了。但一位三年级的同学说:“不对,它们是朋友。小恐龙是骑在大恐龙的背上的。”另一位同学则坚持认为,这是一个在“倒走”的史前动物,正在分娩,也可能是正在求偶。也不一定,也许是较小的动物飞走了,也就活下来了。(“看到它起飞的地方了吗?”)也许是一只翼龙俯冲下来,把它抓走了。一位借读生则建议说,这两个动物从未谋面,小个头的找到了食物之后就飞走了;大个头的15分钟之后来了,什么都没有找到,就昂首阔步地走开了。这时候,一位高中生小心翼翼地说:“等等,也许它们之间相距几千年,只是碰巧在同一块石头上留下了脚印。”

找一个印有恐龙脚印的照片或者图画,然后自己和一群孩子一起做一做这个练习:一步一步地打开这张图,就像我们想象中的工人那样。你会发现,各种奇思妙想纷纷呈现出来,而且许多参与的人都确信,自己的解释是正确的。[14]

有时候,我们会用这个练习启动教职工小组会议或者是社区小组的会议。然后,我们就会找一个大家身边的事件或者问题,去展开讨论,比如,纪律问题或者是预算上的不同意见。我们会问,“发生过什么问题?”就像我们在恐龙练习中问的问题一样。每个人再一次暴露出了自己的假设和态度。一位刚刚从其他学区转来一年的老师的心智模式,与一位有着25年教龄的资深教师的心智模式完全不同;曾经眼见自己的办公室外三位学监上任又离任的秘书,又有另一种视角;管理员的想法就更不一样了。在餐厅准备午餐的一位女士描述了一件事,而每天穿过自助餐厅来任课的老师则对此有不同看法。然而,由于大家已经就恐龙的故事的不同看法,展开过彼此感到安全的探讨,他们就做好了准备,可以在现实中更为尖锐的问题上,相互倾听各自的看法了。(www.daowen.com)

这个练习的要点,是向大家展示,人类是“解读”的生命体。我们的行为、态度,都是由我们的心智模式塑造出来的,包括我们心中有关自己、他人、组织机构以及这个世界的所有方方面面的那些图像、假设和故事。[15]

由于心智模式是隐性的,存在于意识层面之下,也就往往未经测试,也未经检验。对于我们,心智模式通常是不可见的——如果我们不去寻找它们。因此在读到这段内容的时候,你自己可能很容易就做出了对恐龙足迹的解释,但是你不一定注意到,你在阅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添加到”这段内容上的那些假设,比如:学校无力支付这次场地修整费;整修场地的工人是男性;学生们打棒球(而不是打板球);所有年级的学生使用同一个操场;动物化石自然而然显示的就是恐龙(而不是史前的哺乳动物或者鸟类);只有孩子,而不是成人,会想要加入脚印意义的猜测中去。

心智模式的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两个人观察同一个事件,却会做出截然不同的描述:他们注意的是不同的细节。心智模式修炼的核心工作是让那些看不见的假设和态度显现出来,人们就能够因此以尽可能小的防范心理,就他们之间的差别和误解进行探讨。对于那些想要更全面地了解周围的世界、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学校的人,这个过程至关重要,因为就像一块玻璃会框住我们的视野,也悄悄地扭曲我们的视野那样,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在经历任何新的体验的时候,仅仅注意和记住那些强化自己现有心智模式的信息,是大多数人的倾向。

虽然初看上去心智模式的修炼似乎是一种智力练习,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大,但是在五项修炼中,这项修炼恐怕是最有实际意义的。心智模式与学校中数量众多、似乎无解的问题有关。这是因为未经检验的心智模式,限制了人们的变革能力。学监和学区委员会成员或许心照不宣地认为,要想改善学校的状况,唯一的办法是增加投资,于是,他们就不再考虑其他可能的途径了。一位教师可能假设那些出身贫寒的学生对学校没兴趣,因此就在内心把他们“开除”了。一位学校管理人员可能假设本地教师工会对任何创新都持反对态度,于是他就带着防范的心态去接触工会的人员,尽量不透露相关信息。这又反过来让工会的领导人变得更具防范心态,并且还证实了“管理人员不可信”这个他们一直抱有的观念。学校改革工作的领导者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做出了假设:对于孩子们的需求,家长其实并不怎么了解。因此,他们在无意之中就疏远了家长团体,自己对其原因却毫无察觉。一位45岁却从未获得过高中毕业证的工人,可能会认为孩子的老师们看不起自己,因此从未鼓起勇气到学校参加会议,而老师们则认为他完全不关心。本地社区的成员或许认为,因为学校教师大都是女士,工资就不应该太高,所以就投票否决了增加工资的公投。[16]

未经检验、深藏于内心的心智模式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悲剧性的后果。统计数据表明,以大欺小是一种伴随一生的特征:一位在中学中被老师认定有以大欺小倾向的学生,到了成年之后有69%的可能会犯下重罪。然而,是否有这样的可能:由于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有这样的心智模式,认为这个孩子存在以大欺小的倾向,并以此对他进行相应处理呢?或者也许有这样的可能:由于这个孩子心中不可见也无法表达的心智模式是,以大欺小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但他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位导师,可以既安全又令人信服地挑战这个假定。

心智模式的修炼帮助我们看到眼前的“那块玻璃”,并且帮助我们“重新组合”这块玻璃,也就是创造出新的、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需要的心智模式。这个修炼中有两类核心技能:一个是反思,另一个是探询。前一个是要放慢我们思考的过程,以便意识到我们如何形成心智模式;后一个则是要展开对话,让我们在其中开放地分享我们的观点,并形成对于相互之间的假设的认识。

对于某些教育工作者来说,探询尤其是一种新技能。在许多组织中——包括在许多学校里,存在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除非已经有了答案,否则大家就不要提问题。心智模式的修炼与此完全相悖。人们在这个修炼的练习中相互提问题,他们是在试图了解自己的和其他人的深层态度与信念。这需要进行反思和对话的修习,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里描述的修习和对话工具经过了许多情境的检验,包括许多学校系统和政府机构——恰恰因为人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提出问题,更是如何从回答中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