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校一味教导学生服从权威、循规蹈矩,当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就难以应对今天愈加复杂、日渐相互依赖的世界。当前,各行各业的组织都要求人们在行动上更加独立自主,要求人们善于领导和跟随,要求人们在探讨困难问题的时候无须顾忌,要求人们对于支配自己行为并影响自己未来的思维习惯,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是正在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的一系列成果集合,有助于开发上述视角和技能。许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注意到,这些学习型修炼也为应对当今教育机构中的各种困境和压力,提供了各种有效的方法。
五项修炼中的两项修炼,描述如何表达个人与集体的热望(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aspirations),以及如何运用个人和集体的热望明确方向。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自我超越的修炼实践,是要逐步生成一个清晰的图景,其中有你自己的个人愿景——你一生中最想创造出来的成果,同时也有你对自己现实生活状况的客观评价。这会在内心形成一种张力,如果加以修习,这种张力可以扩展你的才能,使你做出更好的选择,还会让你在既定的目标上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这项集体修炼建立一种对共同目标的关注。通过逐步勾画描述力图创造的未来的共享图景,逐步形成实现这个未来图景所需要的种种策略、原则和指导性实践规范,拥有共同目标的人们(比如,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员工)就可以在小组或组织中学习培养一种担当的意识。一所学校或一个社区如果希望终身学习,就需要这样一个共享愿景的过程。
五项修炼中的另外两项修炼,涉及反思性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和生成性对话(generative conversation)。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这项与反思和探询技能有关的修炼,着重于形成对人的态度和视角的认知——既有对自己的认知,也有对周围的人的认知。运用心智模式的修炼还可以帮助你更加清晰、坦诚地评价现实环境。教育领域中的大部分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可以讨论”,并深藏在表象之下的,因此,知行学校的关键行动之一就是形成一种能力:让人们能够安全、富有成效地谈论那些令人生畏、让人为难的话题。(www.daowen.com)
·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这是一项涉及团队互动的修炼。通过运用深度会谈和技巧型商讨等技能,小组的人们在共同思考方面发生了转变,大家共同学习如何调动各自的能量和行动去实现共同的目标,如何形成一种大于个人智力与能力简单叠加之和的集体智力和能力。团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在老师与家长之间、在社区成员之间,以及在成功开展学校改革的“先导小组”(pilot groups)中,都可以进行。
最后一项修炼(也就是第一本著作中的“第五项”修炼)是与认知和管理这个世界的复杂现象有关的多方面知识和实践的集合。
·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在这项修炼中,大家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相互依存关系与系统变革,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导致我们行为后果的种种深层影响因素。系统思考修炼的基础是一个持续成长的理论体系,涉及反馈行为与复杂性——导致系统增长或者趋于稳定的各种内在驱动力。诸如因果图、系统基本模式、各类学习实验室和各种系统模拟等工具和技术,都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形成更为广泛、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帮助人们找到撬动最具建设性的变革杠杆作用点方面,系统思考是一种强有力的实践方法。[4]
一些教育界人士曾对我们说过,这些学习型修炼听上去的确很不错,“但我们如何开始呢?周一早上我们该做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够让员工产生系统认知或者自我超越的意识呢?让学生去尝试这些修炼有价值吗?我们如何才能把这些技能和实践方法结合到现有的课程设置之中,如何才能结合到那些必须应对的变革工作中去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究竟要创造哪种类型的知行课堂和知行学校呢?我们该如何应对外部的压力呢?”
熟悉学习型修炼的家长也有类似的问题:“对于家庭作业、孩子们之间的冲突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运用这些修炼来处理呢?如何将这些修炼运用到与孩子、与老师们的配合工作中去呢?我们可以在学校与职场之间、在学校与社区其他场所之间,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呢?”
没有哪一本书可以解答所有这些问题。但是像这样的一本书,可以在你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将你引向有效的解决之道。它所提供的种种策略来自各种各样的公立和私立学校、学院和大学,来自人们获得的集体经验。成千上万的人——家长、教师、管理者、专家、政治家,以及学生,正在共同演变成一个世界性的教育界知行组织。那些实践了组织学习的方法和工具、尝试去理解其基础理论的人们通常会发现,他们在变革和影响力上获得了以前未曾意识到的强大杠杆作用,对于推动变革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幸运的是,我们正在共同面对一项异常困难但又至关重要、极为关键的任务:重塑学校以便满足那些在愈加紧密联系的后工业时代中长大成人的学生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