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实践:双创推动制造业动力变革的专题调研报告

上海实践:双创推动制造业动力变革的专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邢建武苑衍刚刘一鸣制造业动力变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双创”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主战场。最近,我们赴上海,就如何运用“双创”模式,通过打造大批功能性“双创”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等,推动制造业动力变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这一过程中,“双创”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的先行经验值得总结借鉴。目前上海市“四新”经济已经占到3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0%。

上海实践:双创推动制造业动力变革的专题调研报告

邢建武 苑衍刚 刘一鸣

制造业动力变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双创”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主战场。最近,我们赴上海,就如何运用“双创”模式,通过打造大批功能性“双创”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等,推动制造业动力变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实践情况看,经过一段时期的艰难调整和痛苦转型,上海市制造业已经进入新动能加速扩张、传统动能焕发新颜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双创”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的先行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第一,以突破核心技术为引领,推动制造业整体创新并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上海通过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技术改造焕新计划和建设功能性融通创新平台,在工业“四基”及产业技术基础、产业链协同等48个重点方向布局技术攻坚,推动企业改变原先依赖引进技术、产业链掌控力零散薄弱的发展惯性,突破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实现自主创新实力跃升。还首次将软件专利、试验、检测等“软投入”要素,纳入技改政策支持范围。如某液压系统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攻克关键先导伺服技术、超高压阀体材料等技术。但从全国和上海情况看,制造企业普遍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这既表现在传统行业有大量高端设备、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基础工艺需要进口,也表现在机器人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缺乏。比如石墨烯,我国研发主要集中在复合功能材料领域,如储能材料、涂料、改性纤维等,而发达国家已覆盖了通信电子医疗健康、仪器设备等多个领域。如不切实增强原创性核心技术供给,我国新兴产业可能又会走上低水平重复投入、高端产业低端化发展的老路。建议:强化制造业全创新链布局,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培育、规制变革与应用示范,从单点突破向体系化提升迈进。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新兴技术,合理配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力量,形成大批形式多样、体制灵活的“科技创新联合体”,并加大人才引进和技术并购等,加快“弯道超车”。在发展方向较明确的行业,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工程化科技创新项目。

第二,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重点,提升制造业全产业链掌控力和应对风险能力。上海市聚焦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汽车、钢铁、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都市产业等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如新能源汽车行业涵盖了整体制造企业、电池生产企业、零部件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产业投资机构等,共同研发设计、协同突破技术、协作打开市场。其中,仅某燃料电池企业的成长,就培育带动了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等100余个上游环节和配套加氢设施发展,同时也给下游整车、氢气制备等行业带来新的机遇。这种协同发展模式,既延伸产业价值,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安全性。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靠近用户的下游行业动力变革明显加快,但上游材料、部件和装备领域转型较慢,竞争力薄弱。比如燃料电池,目前上游各环节多由相关传统产业转型而来,以分散的中小企业为主,难以承受持续高强度投入。建议:加强产业统筹规划布局,更加注重以龙头企业带动,促进全产业链上下游、左右方“抱团发展”;更加注重补齐做强产业链薄弱或缺失环节,建设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功能性平台,大力培育和引进相关产业。

第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趋势,开创颠覆性全新制造模式。从工业互联到万物互联再到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制造业带来由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由单一制造向跨界融合的深刻转变。上海在这场变革中没有一下子全面铺开,而是采取了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服务、营销等各环节各阶段逐步渗透、预留接口、再通过互联网全面连接的办法,形成了“系统解决方案服务、支持服务、定制服务、研发设计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等六大主导模式,同时建立了“平台、网络、安全、生态、合作”五大公共服务体系。在智能制造方面,上海建立了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1000家左右智能化转型企业,形成了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多种模式。目前全市智能制造平均提升生产效率5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30%以上。调研中,也反映了两类突出问题:一个是数据互联与开放共享程度不够。有企业反映,目前国内很多地区都在探索开放政府数据,但有关顶层设计尚未制定,国家层面仍有大量公共数据还未开放。由于上位法律和标准规范缺失,数据不兼容,数据流通交易也十分困难,这不仅极大制约行业发展,也滋生黑市交易,造成隐私泄露问题。另一个是数据存储、传输、运用的安全风险突出。我国互联网核心技术缺失,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数据安全防护薄弱,一旦遭受攻击,轻则泄密、数据信息丢失,重则造成制造系统紊乱、供电中断、交通瘫痪等重大后果。建议:加强智能制造或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建设,总结推广一批各环节、各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模式,支持一批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发展。设立智能制造或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建立智能装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支持机制。实施智能化改造投资税收抵免优惠政策,将各类“软投入”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改贴息等支持范围。同时,加强公共数据平台或以企业运营的数据平台建设,提高各行业各领域数据互操作性,同步建立数据安全治理框架。(www.daowen.com)

第四,以平台化、共享化、生态化为方向,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加速变革。从新兴产业看,上海市通过设立“四新”模式与产品推广运用专项资金,并在放宽准入和运营上充分“留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发展出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据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而且与传统制造业快速跨界融合,对制造业的每个领域、每个环节都在进行渗透,孕育出大批新的细分行业。目前上海市“四新”经济已经占到3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0%。从支柱产业看,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正结成各种联盟,与用户共同研发设计,与供应商协作生产,与同行共同突破技术。不少大企业都建立了“小核心、大协作”的创新平台或协同制造平台。从企业内部看,越来越多企业成为每个人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创业平台,成为制造业大网络下的平台组织。从供需关系看,以消费者共创共享为核心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生态整合模式快速发展。在家电、服装家具手机等消费品行业,个性化精准营销、网络化协同设计、线上线下融合、基于大数据实现场景等模式已广泛开展,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进一步联通。但总的看,传统制造业面对沉重的人员安置、产能淘汰、资产处置、社会维稳等压力,组织模式变革成本高、风险大、顾虑多。在新动能模式尚未定型情况下,大多制造企业处于观望、等待心态。建议:总结推广一批各行业各领域制造业企业变革组织模式、成功转型的经验做法;对新模式新业态,在财政补贴、投融资、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行业规划、产业架构、信息数据等各方面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支持一批赋能型平台发展,如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融资平台、数据平台、云服务平台等。

第五,以打造高品质、提升附加值为目标,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提出打响“四大品牌”即“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品质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复杂高精密高集成制造,力争未来3年,3家左右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形成8—10家制造业“独角兽”、200家左右国内外细分市场“隐形冠军”。为此,将实施名品打造、名企培育、名家汇聚、名园塑造、技术创新、品牌创响、质量创优、融合创智、集群创建、绿色创先等十个专项行动,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但从全国来看,“中国制造”仍然是中低端水平的代名词,提升供给质量要在产业政策、技术标准、工艺流程、工匠培育、市场引导、法规建设等软硬环境多方面做出系统性安排。建议:对中国制造,要坚持质量、标准、技术、品牌、信誉、文化建设一体化推进,在精心画好“工笔画”上功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高端化精细化,实现中国制造品质革命。

第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着力释放制造业发展新活力。上海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姿态,下大力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双创、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建立责任豁免条款等容错纠错机制。上海梳理了“四新经济”面临的制度机制障碍,建立了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首购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损失”免责政策等机制。对量大面广、包袱较重的传统制造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采取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全球范围并购重组等措施。目前上海市国资系统混合所有制企业已经占到67%,整体上市和核心资产业务上市企业占国资系统竞争性企业集团的2/3。如某老牌缝纫机企业,一方面走出去并购海外企业,获取高端技术及知识产权,另一方面通过国有大股东让渡股份,成为无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并推进管理层和核心团队持股。目前高端缝纫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并涉足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众多前沿领域,拥有众多国际一流公司大客户。从全国来看,目前主要问题是企业尤其是国企体制机制变革缓慢,混合所有制和股权激励推广面较小,力度不够大,市场化并购和开放式重组进展较慢。建议:以强化激励为突破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开混合所有制、股权激励等制度,加大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力度。全面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对骨干科研人员采取更加灵活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措施。同时,完善国企经营管理投资决策等容错纠错机制,出台激励企业管理者新担当新作为的政策措施,划清界限、明确底线,最大限度保护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改革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