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五大制约问题

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五大制约问题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政策措施有待完善,科研人员仍有后顾之忧。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尚未出台本单位工作人员兼职、离岗创业的具体操作规程,大多数科研人员持谨慎观望态度。三是科研工作与市场脱节,科研人员缺少创业所需能力资源。四是科技成果评估定价难周期长,限制了科研人员的创业进程。

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五大制约问题

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印发文件明确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各地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例如浙江省将离岗创业人员人事关系单次保留期限提高到5年。但实践中“好政策难落实”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相关部门评估显示,我国六成科技工作者有创业意愿,但真正开始创业的只有2.5%,巨大的科技人才资源未被充分激活。

一是政策措施有待完善,科研人员仍有后顾之忧。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尚未出台本单位工作人员兼职、离岗创业的具体操作规程,大多数科研人员持谨慎观望态度。配套政策仍不完善,有科研人员反映,3年创业期满的后续政策还未出台,若离开原单位投身创业,社保、档案等人事制度如何对接还不明确。离岗创业与考核评价之间的矛盾依然明显,有教师表示,学校考核基本上仍然以项目论文、教学情况等为依据,评定职称时对参与创新创业的情况缺少考量。

二是离岗创业风险高挑战大,科研人员与高校院所意愿不强。科研人员方面,思想保守顾虑较多,调研中有关部门同志表示,创新创业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离岗3年往往不太可能做出成果,科研人员习惯了高校院所的稳定工作,且往往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不愿冒“创业失败、两手空空”的风险。高校院所方面,一些高校负责人反映,在管理离岗创业人员方面尚无经验可借鉴,如果处理不好“走出去”和“留下来”两类人员的关系,担心会影响单位团结和员工积极性;很多科研机构仍是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岗位编制数量有限,“一个萝卜一个坑”,给离岗创业人员保留编制不利于引进新的人才。

三是科研工作与市场脱节,科研人员缺少创业所需能力资源。科研人员创业的主要方式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然而现实中很多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之间距离较大,专利成果往往用于评定职称和申请基金,不具备市场价值。统计显示,我国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为6.2年,与国外10年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有不小差距,专利总体上经济价值较低,转化可能性较差。同时,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融资、营销、法律等方方面面,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缺少必要的企业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即使有好的科研成果,也难以直接去实施转化和创业。(www.daowen.com)

四是科技成果评估定价难周期长,限制了科研人员的创业进程。科技成果属于典型的无形资产,其价值不仅难以量化,而且只有进入市场后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然而,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将技术类无形资产等同于有形资产,按统一标准审批、处理,使得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变得更加困难。评估涉及的环节多、流程长,科研人员反映,有的技术转让项目历经3个月才仅仅完成评估,算上登记备案往往需要8个月左右时间。同时国有资产处置需要符合“保值增值”的要求,一些科研人员为规避“国有资产流失”风险,担心被审计追责,不敢、不愿进行评估转化。

五是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程度低,无法为科研人员提供有效支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院所都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或成果转化机构,但由于专业性不足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成效。一方面,技术转移机构大多属于行政部门,市场化运营程度不高,主要职能仅限于合同审核、材料公示等程序化工作,无法提供企业对接、专利评估等市场化服务。另一方面,科技管理人员普遍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缺乏技术转移方面的知识经验,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缺少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并具备必要管理和法律知识的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