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成长初期,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产业发展政策不稳定落实不到位。节能环保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这两年“专项停了、退税难了、基金慢了、日子不好过了”。随着合同能源管理以奖代补、节能产品惠民等政策陆续停止,很多企业处于观望状态。补贴拖欠问题严重影响产业发展,地方政府普遍存在拖欠污水处理费等现象,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在地方难以落实。
二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等市场不规范现象严重。近几年,大量资本进入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领域。为抢占市场份额,部分企业通过“实业亏损、资本市场来补”的模式颠倒成本价格关系,“价格战”愈演愈烈,“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常态。垃圾焚烧发电中标最低价在半年时间内从48元/吨降低至18元/吨,污水处理价格从1—5元/吨以上迅速降低到0.4元/吨,专家测算远低于成本价。
三是产业集中度低。行业准入门槛偏低,业内企业鱼龙混杂,缺少能与国外企业竞争的行业巨头。即使是集中度较高的水务领域,国内仅有6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在2%以上。全国以节能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仅10余家。现有的4万多家环保企业中,近90%属于小微企业,国内外上市企业仅百余家。而在美国,一家固废公司2016年营业收入超过136亿美元,占固废行业25%的市场份额。(www.daowen.com)
四是技术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创新研发体系以科研院所为主,与市场需求脱节错位,技术适用性和规模化应用价值低,产业整体持续创新能力弱,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五是标准体系有待完善。在节能领域,部分节能产业标准仍有缺失,标准覆盖面不够均衡,管理标准偏多、技术装备标准偏少,特别是与强制性节能标准配套的检测评估、部分高效节能产品和技术、绿色金融等方面的标准几乎空白。在环保领域,各细分领域标准分布不均,一些领域标准细致严格,甚至严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标准严重滞后,在部分工业领域存在标准制定与现有主流生产工艺不匹配的问题;一些新兴细分领域如污泥回收处理回用、VOC治理、土壤修复等方面标准仍然匮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