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管理思想与理论概述:深入了解企业管理思路

管理思想与理论概述:深入了解企业管理思路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理方法是满足员工的社会和心理需要,让员工参与管理,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企业的效率化。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当时共有11个学派: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经营管理学派。

管理思想与理论概述:深入了解企业管理思路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

18世纪60年代以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大地提高了,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创新,出现了一批有思想的管理学家。

1.亚当·斯密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一书,系统阐述了其政治经济学观点,特别是劳动分工理论。该书中对劳动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此外,亚当·斯密还认为,经济现象是由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产生的。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2.查尔斯·巴贝奇

查尔斯·巴贝奇是一位精通数学、机器制造的经济学家,1832年他发表了《论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他认为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配制度,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3.罗伯特·欧文

罗伯特·欧文是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他曾经在自己经营的一家大型纺织厂中做过试验。他提出要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资、改善住房。他的改革试验证明: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大的收益。罗伯特·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者。

(二)西方管理思想的逻辑体系

西方管理思想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和亨利·法约尔的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以乔治·埃尔顿·梅奥人际关系学说为先导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以被哈罗德·孔茨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为特征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以及以威廉·大内和彼得·圣吉为代表的文化知识管理理论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古典管理理论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经济管理问题。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韦伯以及后来的美国人古力克和英国人厄威克等。这一理论流派的人性假设是“经济人”假设。

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发展。他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代替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解决了工人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开创了管理实践的新局面,目前对经济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的国家,仍然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www.daowen.com)

亨利·法约尔是法国人,他提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管理五大职能以及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了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人员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共14条一般管理原则。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其主要代表作是《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他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韦伯将理想组织体系的特点归纳为:明确的分工、清晰的等级系统、人员的任用、管理人员专职化、遵守规则和制度、组织中人员的关系等。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员工的觉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经济状况的改善,而且也越来越要求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这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人的因素”的深入研究。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大危机。管理者们不得不注重在微观层面上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该理论学派以梅奥为代表,人性假设是“社会人”假设。管理方法是满足员工的社会和心理需要,让员工参与管理,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企业的效率化。

前期的行为科学是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这是第一次以长期的科学实验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形成的科学理论,后期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大体上集中在三个层面:员工个体行为的研究、员工群体行为的研究以及组织行为的研究。个体和团体行为学说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概率模式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组织行为学说包括:领导行为理论、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

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学派。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当时共有11个学派: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经营管理学派。二战以后,是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时期,管理科学的发展重点在于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来提供决策的精确性和管理的效率,因此管理科学几乎成了系统工程运筹学的同义语。这一时期理论的人性假设是“系统人”假设,管理方法是运用系统方法研究管理活动,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效率与效益的统一。

4.文化知识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至今)

以威廉·大内和彼得·圣吉为代表,人性假设是“文化人”假设,管理方法是倡导文化管理和知识管理,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综合效益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威廉·大内对管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通过比较研究美日管理方式,提出了有关组织发展的Z理论。Z理论结合了美国企业自己的特点,又利用了日本管理方法,得到了美国企业管理的赏识,被视为一种新兴的企业文化—Z文化。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由1990年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阐述了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途径有五种,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即五项修炼),其中以系统思考为核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