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的规定,在划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家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分析全省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的分布状况、防治现状、各区水土保持功能定位,以及水土保持未来工作方向,对全省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总体布局。
一、区域布局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水利部办水保〔2012〕512号)成果,甘肃省共涉及河西走廊农田防护防沙区、祁连山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若尔盖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晋陕甘高塬沟壑保土蓄水区、宁南陇东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陇中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青东甘南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和陇南山地保土减灾区8个三级区。为了使各区域水土保持功能更加切合当地实际、措施布局更加合理,在三级分区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23个四级区。按照“因地制宜,分区防治”的原则,综合分析各区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功能定位和防治方略,进行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一)河西走廊农田防护防沙区
本区涉及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的16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15.46万平方公里。本区狭长,地势平坦,大部分海拔在1000~1500米,以平原、低山、盆地为主,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40~360毫米,植被属温带荒漠草原植被。水土流失类型以风力侵蚀为主,强度为中度—极强烈侵蚀,风力剥蚀和流沙堆积作用明显,危害工农业生产。
本区功能定位以农田防护和防风固沙为主,水土流失防治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为主,保护现有植被和地表覆盖物,切实保护水源地和湿地,加强开发建设项目集中区的监督管理。本区含2个四级区,各四级区防治措施布局详见专栏1。
(二)祁连山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
本区总面积8.35万平方公里。主要为祁连山山地及其西部余脉,以中高山地和山间盆地为主,海拔2000~4000米,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降水50~410毫米;主要植被类型为荒漠、山地草原、亚高山草原、高山寒漠植被;土壤以高山草原土、山地栗钙土、寒漠土、山地黑钙土、山地灰褐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为主。以水力侵蚀为主,局部地区兼有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侵蚀强度轻度—中度。危害主要表现为草场退化,水源涵养能力降低。
本区功能定位以水源涵养为主,防治方略以水源涵养林保护为主,实施封育保护,促进自然修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综合监管,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本区含3个四级区,各四级区防治措施布局详见专栏2。
(三)若尔盖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本区位于我省西南部,属青藏高原的东缘,包括甘南州3县1市,土地总面积2.23万平方公里。区域地形起伏平缓,河流发育,湿地广布,海拔3000~4000米。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400~700毫米,植被除大夏河上游有小片的天然林外,多为高山草甸草场,土壤多为黑钙土、栗钙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漠土。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兼有冻融侵蚀,侵蚀强度较轻微。本区地广人稀,经济结构以牧业为主,有广阔丰茂的草场,是我省的主要牧区,也是我省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中属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
本区水土保持功能定位以水源涵养和生态维护为主,保护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实施封育保护和草畜平衡,促进自然修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严格控制生产建设活动,力求有效防止人为水土流失。本区含1个四级区,防治措施布局详见专栏3。
(四)晋陕甘高塬沟壑保土蓄水区
本区包括平凉市、庆阳市的9个县(区),土地总面积1.77万平方公里。地貌以高原沟壑为主,区域海拔1100~2700米,为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470~600毫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北部严重干旱缺水,南部季节性缺水严重。植被类型属森林草原,土壤主要为黑垆土、黄绵土、山地灰褐土。本区以水力侵蚀为主,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耕地主要集中于塬面,受水力侵蚀作用,沟头延伸、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塬边沟岸崩塌、滑塌等重力侵蚀活跃,塬面萎缩严重,侵蚀强度为中度—极强烈侵蚀。
本区水土保持重点是土壤保持和蓄水保水,防治方略以治沟保塬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建设以梯田和淤地坝为核心的拦沙减沙体系,建立以坡面为主的径流调控体系,加强雨水集蓄利用,保护和建设林草植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对饮用水水源地加强植被缓冲带的建设;实施封育保护,巩固治理成果,促进自然修复,加强生产建设活动综合监管,全面治理水土流失。本区包含3个四级区,各四级区防治措施布局详见专栏4。
(五)宁南陇东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www.daowen.com)
本区位于我省中东部地区,包括庆阳市、天水市、定西市、平凉市的15个县(区),土地总面积4.02万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北部地区以梁状丘陵为主,南部为山地地貌,海拔在1100~2700米之间。气候类型为大陆性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350~580毫米,土壤主要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植被类型属森林草原植被带,区内东北部植被类型属典型草原向荒漠化草原过渡的地带;本区水土流失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重力和风力侵蚀,侵蚀强度为轻度—强烈侵蚀,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本区以蓄水保水和土壤保持为防治重点,防治方略是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建设以梯田和淤地坝为核心的拦沙减沙体系,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实施封育,抚育改造次生林和疏林地,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保护和建设林草植被,促进自然修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本区分为3个四级区,各四级区防治措施布局详见专栏5。
(六)陇中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
本区涉及兰州、白银、定西、临夏4个市(州)的16个县(区),土地面积4.03万平方公里。地貌类型是以梁峁为主的丘陵沟壑,地面起伏较小,间有河谷盆地,海拔多在1300~2500米之间,本区属温带半干旱到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170~540毫米;土壤类型主要为棕钙土、灰棕钙土、灰钙土、黄绵土,植被类型为半荒漠草原植被;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间有风力侵蚀、重力侵蚀,侵蚀强度为轻度—中度侵蚀。本区干旱缺水且降水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率低,人畜饮水困难;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坡耕地多,沟道、坡面防治体系不健全,沟道侵蚀严重,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本区防治以蓄水保水和土壤保持为主,防治方略是以梯田建设为主,加强小型雨水集蓄工程建设,加强植被建设与保护,加大侵蚀沟整治,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提高林草覆盖率;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加强以兰州、白银为核心的城镇及工业开发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本区含2个四级区,各四级区防治措施布局详见专栏6。
(七)青东甘南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
本区包括临夏州、定西市2个市(州)10个县(区),土地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海拔1800~3200米。本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430~600毫米,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山地草甸草原土为主,植被类型以森林草原为主;区内水土流失主要为水力侵蚀,兼有泻溜、滑坡等重力侵蚀,侵蚀强度为轻度—中度侵蚀。本区多浅山丘陵地貌,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本区水土保持功能定位以蓄水保水和土壤保持为主,防治方略为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加强梯田和小型雨水集蓄工程建设,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加大侵蚀沟整治,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保护和建设林草植被;对饮用水水源地加强植被缓冲带的建设,强化生产建设活动的水土保持综合监管。本区有2个四级区,各四级区防治措施布局详见专栏7。
(八)陇南山地保土减灾区
本区位于我省东南部,包括陇南、定西、甘南3个市(州)14个县(区),土地总面积4.57万平方公里。境内高山深谷,峰锐坡陡,河谷幽深,水流湍急,间有徽成盆地、西礼盆地,海拔600~4000米,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向高寒湿润气候的过渡气候地带,年降水量420~750毫米,植被类型属森林草原、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带;土壤为棕壤、褐土、草甸土、灰褐土;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是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土壤流失严重;侵蚀强度为轻度—强烈侵蚀。
本区以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为主,防治方略是以梯田建设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加大侵蚀沟治理,建立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滑坡、泥石流防治体系;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保护和建设林草植被,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强化生产建设活动的水土保持综合监管。
本区划分为7个四级区,各四级区防治措施布局详见专栏8。
二、重点防治区
根据2016年6月2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公告》(甘政发〔2016〕59号),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包括河西走廊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祁连山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子午岭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陇山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西秦岭北坡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陇南山地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甘南高原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共7个,涉及48个县级行政区和3个独立区,共221个乡(镇)、20个农林牧场(站),全省重点预防面积6855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10%;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包括内陆河流域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黄河干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泾河流域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渭河流域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洮河流域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嘉陵江上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共6个,涉及79个县级行政单位的928个乡(镇)和1个农场,重点治理面积8577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