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挖掘乡土文化人才的方法与意义

培养挖掘乡土文化人才的方法与意义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12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全国首批传统古村落,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经过努力,目前已有4批4153个村落列入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抢救了不少濒危的古村落。自2014年6月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启动以来,为223个村落建立了档案,保护刚刚起步。为解决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短缺问题,需要大力培育挖掘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培养挖掘乡土文化人才的方法与意义

农村文化资源的宝库,需要深入挖掘、继承、提升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一是留住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家族宗祠、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的保护力度。自2012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全国首批传统古村落,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经过努力,目前已有4批4153个村落列入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抢救了不少濒危的古村落。自2014年6月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启动以来,为223个村落建立了档案,保护刚刚起步。二是要让活态的乡村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把有效的保护传承与适当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具有地域特色差异化的文化遗产、乡土风情,能提升地方的文化品位、发展格调、知名度、美誉度,是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十二五”期间(不含2015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要把这些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资源管理好并进一步盘活,使之成为有品质的与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相契合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

惠及乡民都需要文化人才。为解决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短缺问题,需要大力培育挖掘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驻村干部参与文化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应在文化支农渠道搭建、内容引导、统筹组织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以便他们更好地开展、协调农村文化活动。二是有计划地培养当地的“草根文化队伍”,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乡村文化建设绝非简单的输入,而是需要在田野上、村庄中找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就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作为文化建设者的主体作用,焕发文化建设的热情,在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认同感。体量庞大的支农资源的输入,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新业态产业发展,吸引着大学生与外出经商、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与乡村文化建设相关的文件密集出台,如《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为那些乡土文化人才从事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要鼓励、激发和引导广大农民从各自实际与兴趣出发,自觉自愿地成为本地特色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爱好者、拥有者、经营者、管理者、传播者,并探索地方文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高等院校、文化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地方文化急缺人才。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应将“非遗”纳入所在地学校教学体系,融入学生的兴趣活动中,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宣传和普及,探寻有效传承之道,培育文化遗产传承的土壤与人才。三是要借助社会力量,不仅让他们送文化,而且还“种文化”。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更要用政策引导,以企业参与、对口帮扶、社会合作的形式,让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可持续的农村文化建设力量。(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