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丰富农民精神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丰富农民精神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在浙江不少农村,结合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来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将闲置的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利用起来,翻修改造而成。乡村的公共文化场所首先应该是吸引老百姓去的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占领和巩固广阔乡村的思想文化阵地。起源于浙江丽水的乡村春晚就是一个范例。2017年,全国有9个省区参与大联动活动,焕发了农民的主人翁精神,实现了其自我管理、自我教化和自觉提升。

“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乡村急需补齐文化短板,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填补农民群众的闲暇时间,在文化实践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供给要有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重内涵、重品质、重效果。比如,在浙江不少农村,结合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来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将闲置的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利用起来,翻修改造而成。这些文化礼堂,不仅有村史乡约的介绍,而且经常举办文娱、宣讲、礼仪、议事、美德评比等活动,为农村群众打造集思想道德教育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活动乐园和精神家园,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乡村的公共文化场所首先应该是吸引老百姓去的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占领和巩固广阔乡村的思想文化阵地。一些地方通过建立庄户剧团、成立曲艺班社、组织歌舞竞赛、经营杂技场子、参与节日游艺、倡导体育健身,寓教于乐。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讲的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中的人和事,剧中人物的语言、行为方式等也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无可比拟的亲民性与生动性,是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粮,理应当好乡土文化的表达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对具有生命力的地方戏进行必要的梳理、提炼与再创造,从乡土生活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表现好当代中国乡村的面貌,讲述好当代中国乡村的故事,激励农民群众投身变革时代的中国乡村建设。要鼓励农民种好自家门口的“文化田”,将本地的剧、曲、舞、乐、歌等作为娱乐审美的主要手段和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收获属于农民群众自身的快乐。起源于浙江丽水的乡村春晚就是一个范例。它是春节期间农村群众自办、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台联欢晚会。这个既“土得掉渣”又不乏现代气息的农家秀,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人气、接地气,是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锻造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在文化部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春晚开展了“百县万村”大联动。2017年,全国有9个省区参与大联动活动,焕发了农民的主人翁精神,实现了其自我管理、自我教化和自觉提升。

农村普及的大众媒介以电脑智能手机电视为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建立良好的网络生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积极发挥网络在引导舆论、反映民意上的作用。为打通基层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激活农村的“神经末梢”,党中央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铺设组织化“信息公路”。同年10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了《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在农村贫困地区建立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国家精准扶贫计划体系。针对农村文化信息量严重不足现状,一些农村地区尝试建立以村民为基本单位的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和APP等平台,以实现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网上交流,这既构建了党建统领、共建共享的农村治理新体系,又丰富了文化建设内容。(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