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村公共文化短缺:加强与创新建设

乡村公共文化短缺:加强与创新建设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末,96.8%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11.9%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16.6%的乡镇有体育场馆;41.3%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我国农家书屋、文化站的数量大幅增长,已成为标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多由老龄人组成。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亟须加强与创新。

乡村公共文化短缺:加强与创新建设

虽然“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始实施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和电视进万家工程等重点项目的文化惠民工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展开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是发展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状态。这从国家统计局2017年底发布的《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对全国31925个乡镇和596450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进行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末,96.8%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11.9%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16.6%的乡镇有体育场馆;41.3%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我国农家书屋、文化站的数量大幅增长,已成为标配。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后,60多万个行政村,每个村拥有2000册图书、30种报刊和上百种音像制品,边远地区使用卫星传送图书开展数字阅读,财政每年还给每个农家书屋2000元用以更新图书。剧场、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也已进入农村百姓生活,拥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的数量从十年前的15.1%升至41.3%,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缺口仍然很大,并且有效利用率低。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内容比较单一,大部分不能因地制宜,缺乏自身特色,文化人才匮乏,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导致乡村公共文化缺乏吸引力,很难激起村民认同共鸣及情感共融,制约了文化凝聚力,不少公共文化场所甚至是“铁将军把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多由老龄人组成。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外出求学参军与务工的人不愿回家乡,农村教师与干部退休后也去了城市,没有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资源,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薄弱。送文艺演出、送图书、送电影等送文化下乡活动,往往只是解一时之渴。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亟须加强与创新。(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