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演进历程

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演进历程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分析研判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同时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强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热潮,国家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

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演进历程

(一)消费“绿水青山”来换取“金山银山”的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党和国家牢牢抓住恢复国计民生、实现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地位的中心工作,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客观优势,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将能源优势转化为大量物质财富,实现经济增长,改变了因长期战乱而导致的经济社会贫困落后的局面。在全力发展经济效益、追求经济速度期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但是,在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同时,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无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忽视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一味对自然进行过度开发与征服,人与自然的关系向着失衡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当时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定胜天”“向自然开战”“与上天作斗争”,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创造无疑是在牺牲自然、征服自然的基础上实现的。例如,全国兴起大范围炼钢导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降低,围湖造田使湿地资源减少,肆意开垦造成水土资源的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等。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日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在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满足人民物质财富需求的背景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分析当时中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牢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通过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提高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进入了一种片面追求市场效率、经济效益、发展速度的误区,个别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出现大规模地占用农业耕地的现象,一方面加剧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的情况,另一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的现象,比如排放污水造成的水污染、释放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以及给耕地灌溉被污染水造成的土壤污染等。为此,邓小平同志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做到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园林、绿化,逐步为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我国工业化发展迅速,GDP增速每年保持在9.7%左右,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的综合态势,但高度发展经济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有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消耗带来的损失可以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3.89%”。不可否认粗放型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造成的环境恶化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越发展,工业化的程度越高,资源消耗就越严重,环境压力也就越大,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越发不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失衡,不仅威胁我们赖以生活的生存环境,而且反过来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94—1996年,江泽民同志相继发表了有关人口、环境、发展三者之间关系的系列讲话,认为实现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人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赖以生存的生活家园,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和实现经济发展、创造生产力。之后,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进一步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保护“绿水青山”来稳定“金山银山”的阶段

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改良劳动生产工具、创新科学技术以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浪潮。在大浪潮的席卷之下,世界各国相继迈入追求高速发展的经济实力竞赛中,但单纯地实现经济线性增长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不仅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使发达国家面临同样的经济发展难题。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站在全球生态文明的视角,强调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各国必须勠力同心,结合本国具体国情,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上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改革开放时期直至21世纪初期,我国不论在恢复国民经济、提高综合国力还是提升国际地位上,都取得了显著发展。“截至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上升到335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81元上升到256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上升到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4元上升到5153元,外汇储备从1.7亿美元上升到2.4万亿美元。这些成就都要归功于对生产力的大力推动和发展。然而,由于利益驱动、政绩考核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唯GDP’倾向”。在这种倾向的驱使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凸显,在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均占有量不足的基本国情下,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三高”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人均占有量将持续降低,环境问题必将成为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www.daowen.com)

在分析研判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同时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强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热潮,国家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如邓小平同志在国际普遍开始对全球环境问题加以反思的大背景之下,进一步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生态思想,综合国内外保护生态建设的大环境,提出了环境保护、造福人民的方针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生态思想。江泽民同志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指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结合面临的日益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之中,提出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

(三)恢复“绿水青山”来实现“金山银山”的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吸收并继承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思想的有益成果,总结我们国家在追求经济线性发展时,日益出现的与生态环境之间不相协调的关系现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形象比喻,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发展高度,不再单方面强调实现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也不单方面创新生态理论观念,而是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时发展,创新生态建设理论用以指导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反过来丰富生态理论。鉴于之前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片面追求GDP的过程中付出的沉重的生态代价,我们党吸取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认识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但我们需要明确对自然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的合理之“度”,需要限定在自然界自身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否则,一味地去压榨和征服自然界,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将引起质变,导致人与自然不再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日益失衡的现象,并从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去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内涵。“绿水青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为我们提供丰富资源的自然基础;“金山银山”是通过进一步开发利用“绿水青山”,在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在适度的范围之内,使其自然资源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在人类的劳动、交换、消费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从而为我们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我们只有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在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界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而改造自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才能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所以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党的十九大的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的生活需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所以党和国家根据我国新时代的具体国情,提出要实现生态产品从量到质的飞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贯彻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现代化,还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现代化。为实现生态文明现代化,必须认真贯彻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理念,自上而下地提高全民族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全国范围之内增强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同时为进一步恢复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法的形式监督、促进生态文明的改革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我国伟大梦想的实现,是利在千秋的关键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现代化不仅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