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财政赤字政策对市场经济国家的影响

财政赤字政策对市场经济国家的影响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D:是的,现在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实行财政赤字政策,用借债总额与GDP的比例来衡量国家信用程度,好多国家这个累积比值甚至高达200%以上。

财政赤字政策对市场经济国家的影响

主: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做?

D:积极的财政政策,简言之就是财政赤字政策,也就是财政支出要大于财政收入,大于的那部分用红笔标出,所以叫“赤字”政策。

S: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的财政政策一直是“平衡政策”,就是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怎么现在变成赤字政策了?怎么还说这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D:量体裁衣,看菜吃饭,量入为出,日子穷则穷过,富则富过,这自然稳健,可是这种策略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这是其一;其二,当前我国经济是内需乏力、外贸疲软,国家既要给企业让利,减少企业所得税收,又要对居民让利,减轻个人所得税,自然使财政收入减少;其三,我们前面讲到过的各种国家消费,诸如教育公平,医疗公平,各种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高速、高铁等)的支出越来越大,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镇化等支出越来越多,当前去库存去产能,促就业等都需要政府支出;其四,国家除了上述消费之外,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是用于购买“劳务”,如军队、公务员的支出,这是刚性支出又只增不减。所以总起来就是财政收入按其占GDP的比重来说呈下降趋势,而支出则是上升趋势,这就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所谓赤字情况。

Z1:国家财政有些支出是原本设想到的,比如去钢铁、水泥等库存,不明白怎么个“去”法。北京市现正对所有的“危房”等的老旧楼房进行一次全面的加固外装修。对于各小区的环境进一步美化,这些都是去库存的办法,都需要国家花钱而居民受惠。

Z2:那赤字这部分多花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借”,国家借钱的办法就是发“国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乎每年都发多个“国债”,就是国家向老百姓借钱,我想大家都买过国债吧!

Z3:国家向老百姓借钱那不是中国人常说的“寅吃卯粮”,越吃越穷,怎么能说是积极的政策呢?

D: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微妙之处。你现在看到很多企业家,其中很多人都是白手起家,靠向银行借款,去当“创客”而最终成为富豪的。不过,我应强调一下,国家举债与个人货款出发点不同。国家为让利于民众、让利于企业而举债,不仅不是竭泽而渔,而是要把渔场做大,使经济持续发展,这样国家会增加收入。所以,赤字只是从局部、静态的来看是“寅吃卯粮”。而就以上来说,“赤字”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Z1:即使这样,赤字也不能越多越好吧,凡事总得有个限度。

D:是这样的。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不超过GDP的3%,也有人认为是5%。

Z1:为什么是3%或5%?

D:我想可能与GDP增速有关,现在许多国家GDP增速都在5%以下。至于超过了这个数字会发生什么影响,近一年来国内外媒体最吸引眼球的一个案例就是希腊因为借欧盟外债过多,几乎要宣布破产,退出欧盟。

Z1:怎么回事?能细说说吗?

D:大致情况是这样,希腊是欧盟原28国(英国于2016年6月26日通过公投决定退出)之一,希腊各政党在竞选时为了拉票,竞相漫天许愿,答应执政后如何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上台后得兑现呀?怎么兑现?国民经济发展上不去,就只好通过欧洲的银行向欧盟借债,借多了还不起了,怎么办?两条路,一是希腊宣布破产,退出欧盟;二是要求欧盟继续借款给它,等经济好转了,再还欧盟的债款。

Z1:债务人比债权人还硬气,债多了反倒不愁,那么结果如何呢?

D:结果是欧盟又借给希腊300亿欧元,但附有条件如下:下调希腊政府官员及一般公务员工资至原来的70%等等。

Z1:我也看过类似报道,国外一经济学家则用九个字“都是政党政治惹的祸”来概括这件事。

Z1:国家借债也不能没有限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呢。

D:是的,现在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实行财政赤字政策,用借债总额与GDP的比例来衡量国家信用程度,好多国家这个累积比值甚至高达200%以上。

Z1:这就不是“寅吃卯粮”,而是“寅吃辰粮”了,应该说是有风险了吧?

D:除了国债以外,还有各企业、公司也发行债券,以救燃眉之急,对于是否存在风险,国际上有“标普”“穆迪”“惠普”三大国际评级机构。

S:因中国经济的放缓,债务的增加,资本外流加大,今年,“标普”“穆迪”等多家评级机构把中国的评级展望转为负面,穆迪评为Aa3,标普评为AA-。对此,我国财政部长楼继伟提出反驳,认为评级机构有偏见,并指出:6.5%的年GDP增长在国际上仍是较高速度;资本外流速度较去年有所放缓,国家债务仍在可控范围内。

D:然而,继评级事件之后,6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位高管提出警告,敦促中国警惕公司债风险。IMF官员说:中国的债务水平约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25%,虽然按照全球标准很衡量并不算特别高,但公司的债务接近GDP的145%,无论用何种标准衡量都是非常高的。(《参考消息》2016年6月13日)。

Z:IMF是什么?

S:它的全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家多边贷款机构。

Z1:真没想到,我国国家债务有这么多,但它又说不算高,想必其他国家债务更多。

S:美国国债与GDP之比肯定会比中国高,有报道说美国国债达到20多万亿美元,仅我国现在就持有美国国债1万多亿美元。

Z1:这么说,国家即发行国债,又购买别国国债这究竟是国家缺钱呢还是有钱呢?

S:买外债当然是为了赚钱,购买外债说明我们对外国是债权人,不仅对美国,还有其他国家的债券,我国也是债权人;发行国债则国家是债务人,所以说不要一听“债务水平为GDP的225%”就吓一跳。

D:据IMF的统计,中国国有企业约占公司债的55%左右,但仅占经济产出的22%,根据中国政府的统计数字,去年国有企业利润下降6.7%,总收入下降了5.4%。

Z1:数字这么准确?是不是有水分?

S:IMF是国际出资对多国实行贷款的机构,提供的数据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我也怀疑数字有夸大可能。

Z2:央企的董事长、CEO等的工资都很高,有的甚至业绩下滑时工资都往上升。以前我一直认为国企内部员工收入差距会比私企小,现在看来也不一定。

Z1:请问,央企这些掌门人是什么身份?是政府官员、还是私人老板?要说是“老板”,又不担任何风险,要说是官员,是什么级?就算是“部级”,那么国家主席、总理、部长才拿多少钱?

S:现在看应对这些国企特别是央企的CEO们应该“控”一下。

Z1:央企状况既然出现这些负面现象,下一步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D:一个是债转股,即把所欠债务转为公司股份。但专家说,债转股有可能在债务积累上发挥一定作用,但银行必须有能力进行分流,有权区分哪些公司值得救助,哪些公司应被允许破产。

S:另一个办法就是强行合并,即把经营不好的公司强行与经营好的公司合并在一起。对此法也有专家提醒,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削弱了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的能力。这两种办法你们觉得哪种可行?

D:给银行权利进行分流,强行合并无异于饮鸩止渴,我认为该破产的就应破产。

D:总之,举债过多就会造成破产,有国家破产、银行破产、公司(企业)破产、地方政府破产、个人破产等等。

Z:还有地方政府破产?破产了怎么办?

S:前几年,美国的芝加哥等城市就几乎陷于破产;我国吉林省延边市有一个镇政府欠个人债,法院裁定其还债,强制执行,可是镇政府无钱还,最后只好宣布其为无信用的“老赖”,只好按破产法的规定执行。

Z:看来市场经济真是风险太多了。

主:下面谈谈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吧。

D:我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使市场的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的一种状态。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市场上的货币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Z1:我知道货币就是钱,就是人民币,就是一张特制的纸,为什么它具有那么大的魔力?它是怎么来的呢?

S:关于货币的产生的研究,很多经济学家都不能和马克思相比。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都知道,马克思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天衣无缝的论证了货币产生的过程,说明货币就是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把这种商品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身上。有一句名言“金银非天然货币,但天然货币是金银”,并论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S:马克思提出黄金白银具有天然货币的属性,却没有进一步预见到货币会转换到没有天然属性的纸币身上。其实我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宋朝就使用“交子”作为货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主张发行过纸币。至于说五种职能,纸币没有储藏手段的职能,如果说世界货币的说法,现在只有美元,其他国家的货币应是只有其他三种职能了吧?

D:现在的货币就是一张特制的纸,我看未来这张纸也可能被取消,用银行卡或手机来支付要方便得多,这样,纸币就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货币真的就变成一种数字符号了。(www.daowen.com)

S:这也是D先生的新见解。至于货币职能,我认为还是有储藏手段的职能,当然不是锁在箱子里或埋在地下,而是把货币存入银行,至于作为世界货币,也不见得总是由美元承当。

G:D先生认为纸币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认为是有些道理,为此我编了个顺口溜:运去黄金失色,时来纸也争光,美元英镑巧梳妆,迷得人神魂飘荡,兄弟阋于墙,邻里动刀枪,自信妖媚无极日,地久天长,“卡儿”奋起千钧棒,逼得她到处潜藏,万物兴衰皆有定,定律有兴必有亡,看你起舞能几日,终将替换成卡片一张。

S:G先生的顺口溜很有意思。马克思没有预见到金银会被纸币所代替,更没有预见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怎么能实现市场经济体制,这本身就是一个最伟大的创新

Z:通过这个例子我在思考:一个思想家、政治家无论多么伟大,他也不可能完全洞悉事物未来的变化。毛泽东说: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往复,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

Z1:现在各国都把纸币当作货币,那么国家缺钱的时候就可以开动印钞机,随意发行多少都行吧?

D:当然不是,纸币不可以随意发行,其发行的数量与把金银作为货币而发行的量并无区别,发行多了,货币就会贬值,引起通货膨胀,发行少了,市场货币就短缺,银根吃紧,通货紧缩也会阻碍经济发展。

Z1:那么货币发行量是怎样确定的呢?

D:总的来说,一定时期内,商品的价格总和应等于货币的价格总和。但由于一定时期内货币的周转次数不是一次,而是多次,所以货币的发行量应该是商品价格总和除以货币周转次数。比如商品价格总和是60万亿,一年货币周转次数是4次,那么发行15万亿的货币量就可以了。以后随着商品的增加,货币也相应增加。这种仅用于商品交换的货币量,经济学把它叫“M1”,也叫狭义货币。

Z1:这么说还有“M2”了?

D:是的。人们的收入不是全部用于购买商品,也有一部分用于储蓄、买债券、买股票等,这一部分货币再加上M1就是M2。也就是说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各种储蓄和存款。

Z1:发行的货币又没有贴上哪些用于M1,哪些用于M2的标签,两者能相互转换吗?

D:能,比如现在,原来预计购买商品M1的货币,由于没有创新商品可买,就会有一部分M1转化为储蓄;反之,如果创新商品很多,也有可能使储蓄转化成M1。据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3月末,M1金额是41.16万亿元,M2余额是144.62万亿元,而且余额均呈增长之势,其增量又与GDP增长相均衡,这说明我们的货币政策是稳健的。

Z1:那么,请问哪个机构具有货币发行权呢?

D:中国人民银行,它具有的权利是:发行货币;管理储备外汇以应付国际支付;三、确定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存准率);四、确定商业银行的储蓄贷款利率

Z1:你是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银行虽然都叫银行,但是还有区别。

D:是的,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叫银行,实际上是一个政府机构,也可以叫做银行的银行或者叫中央银行,它类似美国的联邦储备局(美联储)。

S:世界各国银行体制各有不同,中国的银行体制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各个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社会主义银行体制。专业银行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还有交通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地方银行、民间资本的私人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各种其他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农村城市信用社以及股票市场等金融机构组成。

D:通过这些金融机构的运作,大大的激发了货币的活力,使货币充分展现出各种职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D:具体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各专业商业银行调整存准率以及储蓄贷款利率就可以调整发行的货币,或回笼,或投放;或者说,增加或减少市场运作的货币数量。

Z1:为什么会是这样?

S:大家应该知道,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可以买卖,比如人民币兑换外币。再一种就是进行储蓄以取得利息,利息就是货币的购买价格。

Z1:怎么能说利息是货币的价格?储蓄到期本金可以取回,并没有把它卖给银行啊?

D:国外经济学家有这种说法,我觉得不全面,应该表述为:利息是银行为取得货币在一定时期的使用权的价格或报酬,甚至可以说是银行为取得货币暂时使用权的一种租金,只是通俗叫法称为利息。

S:你前面提到这个观点,认为工资是一定时期获得劳动力使用权的租金,现在利息也是租金,租房费用也是租金,凡有所得都是租金,是这个意思吧?

Z1:说利息是租金、利润也是租金,可是为什么利润比利息要高的多?

S:取得利息无任何风险,而投资取得利润时有很大风险,所以利润是利息收入加上风险收入。如果风险到来,投资者甚至会亏本,如果利润等于利息,谁也不去投资了。

Z1:你说储蓄就没风险吗?前面不是讲过银行也可以破产吗?

D:你问的对。储蓄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风险,但这种风险几乎趋近于零,我们前面说的“存准率”就是隔离这种风险的一堵墙壁、一种保险。所谓“存准率”,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各商业银行把储蓄额的一部分交给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的比率。这个存款准备金就是防止银行万一发生意外,仍能赔付给储蓄者的款项。所以储蓄的利息收入风险是非常小的。

Z1:那么,中国人民银行又是如何利用其职能权利进行调控使货币市场趋于稳健的呢?

D: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地、相适应地调整存准率、存贷款利率。一般的说,当经济增长较快时,这几个“率”就要提高;当经济疲软或增速下行时,这几个“率”就要降低,可以简称为双升双降。自2015年起,国际、国内经济均呈现疲软之势,央行几次降低存准率和储蓄贷款利率就是适应这种状况。

G:经过几次调整,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已降到1.5%,赶不上同期CPI(物价指数)的上升指数,所以人们说现在是负利率时代。社会上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对储蓄者增收储蓄税,也有人说这样必然使人不愿储蓄了,还有人说储蓄不如消费等等,对此D先生怎么看?

D:央行允许各商业银行在吸储时,在1.5%基准利率基础上再浮动50%,所以实际存款一年期利率要高于1.5%;说是会使储蓄减少,有报道说,现在社会储蓄存款余额约有15万亿元,未见减少,反有小增;至于说储蓄不如消费,那就增加消费吧,我认为这不是央行降息的真正意图。

G:施政之难就在于一种政策出台后,国家意愿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全民意愿相吻合。我想可能D先生认为降息是为了促进消费,甚至也有利于投资,但实际上未必如此。降息降准后释放大量货币,其走向如何呢?先是把几年熊股市从不到2000点炒到超过6000多点(上海股票市场)的牛市,几天后又转为熊市。有报道说,去年至今不到一年,股民平均亏损50万左右。继炒股票之后,又炒被许多经济学家看作供过于求的楼市,使得先是一线城市,后是二线城市楼价不降反升。现在又有许多人“经济上升时买股票,经济疲软时买黄金”的理论而恶炒黄金,致使国际黄金价格飙升。虽然国家一再倡导要投资于实体经济,但收效甚微。请问D先生,您对此有何看法?

D:我也说不准,这是个大学问。储蓄无风险,利息太低;炒黄金,黄金也是一般商品,时升时降;炒楼市,现在地价、楼价如此高,不怕泡沫现象到来吗?至于股市,中国的股市“熊”多“牛”少,也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最近甚至有人呼吁,这样的股市不是要把“中等收入阶层”的钱包都掏空了?总的来说,除储蓄外,以上这些都是“投机”。一言以蔽之:收益期望值越高,风险越大,资金投向何处,一是看预见,二是看胆量。

Z1:请问投机和投资有何区别?买股票、买楼房、买黄金这不也是投资吗?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呀?

D:投机,一般多指期货交易的买空卖空,也包括贱买贵卖的“囤积居奇”。一般是指短期行为。炒楼、炒黄金可以认为是投机,但也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唯独炒股,我认为它具有投机和投资的二重性。

Z1:如何理解?

设立股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上市公司开辟一条重要融资渠道,股民买股票,一种是科学选择业绩较好、预期发展前景好的公司,长期持有其股票,这样就成了该公司的股东,可以分享到该公司在分红期的红利,同时又可以得到股票增值的收益,就这点看,是“投资”。这种投资也可能出现由于选择公司不当而亏损的现象,但总的来说是赚多赔少。另一种是买到手短期内就转手,这就是投机,也由于误信股票市场的“托儿”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赔多赚少,特别是经济乏力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我认为,长期握有股票当作投资,还是可以考虑的。

Z1: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我国已经出现了食利者阶层,真的是这样吗?

D:我认为这很可能是个假命题。所谓“食利者阶层”就是靠吃利息生活的人。可是大家都知道利息率是很低的,从长期来看大概和通货膨胀率差不多,有时候很可能还会亏本。

Z1:不是靠吃储蓄的利息,而是用来放高利贷取得利息。

D:放高利贷一是违法,二是要冒很大的风险,可以看作是违法的风险投资,而不是吃正常的利息。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最后我再大胆地总结一句:货币、银行、股票市场是人类在经济领域的“三大发明”,正是由于有了它们,市场经济才能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和效率。至于说买股票多数赔了钱,那不在股票市场,而在于个人。正如电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益处,但是由于个人不懂电,所以被电了一下也在所难免。说白了,关键就在于个人懂不懂行。当然“懂行”这两个字不仅对于股市,对于其他投资以及各种投机都是成败的关键。

Z:手里有钱想投资,又不懂行怎么办?

D:可以在网上、报刊上去找“创客”呀,这些创客大都是创业成功的大亨,他们会给你出点子,比如创新市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新京报》2016年6月16日载有李开复“土豪型投资一定会付出代价”一文,文中说:这些“‘不懂’的投资人,一定会赔钱”。大家可以看一看,文中有许多“点子”,而且李开复说他在二级市场上的投资使用智能机器进行计算,机器买卖股票回报率大概30%。

Z:如果大家都去找李开复,并人人都掌握了他的技术和窍门,人人都挣钱,没有人赔钱的,那挣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众笑),此说有矛盾之嫌吧。

G:肯定你轻易的是学不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