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优先发展:实现公平目标责任制

教育优先发展:实现公平目标责任制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实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一把手工程”。实行教育优先发展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确保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教育优先发展:实现公平目标责任制

主:古人说过: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十年之计在树木,百年之计在树人,大家可知其意?

Z1:我认为说的是有远大目光之人,看待人生长远之计就是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培养人才。

Z2:人才都是培养出来的吗?有没有“天才”?

Z3:我反对“天才”论。

G:是的,人的一切才能大多是后天学来的,所以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以致用,其用有四:一曰修身,二曰齐家,三曰治国,四曰平天下。有一副对联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Z4: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用现在的说法,应该是读书好找工作;读书可以进城,读书可以找好对象,读书很可能升官。

S:诸位说法似乎都有些道理,我的看法是教育是一国富强之基石,更是创建文明、和谐社会的根本。

Z:怎么说?

S:第一,教育是培养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富国强兵,必须有优秀的人才。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方面无论从哪个层次来看,都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D:总结大家发言,我认为,理解教育应该有三个要点:第一,对国家来说,发展教育既是国家的一种消费,也是国家的一种投资,是发展生产力的长期投资。第二,对个人来说,既是消费,又是投资。第三,就公平来说,教育是公平的起点,也是实现公平的最重要手段。

主:教育如此重要,可是在古代,它只是权富之家的专利,很多穷苦百姓都是“文盲”。

D: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社会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人民群众对于接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其强烈程度,我认为远远超出诸如购车购房、旅游等之上。因为它惠及子孙后代,它提供的是一个正常向上流动的渠道,因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S:说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因为它是一种“底线公平”“起点公平”,也就是说,它使每一个人的人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Z:“底线公平”表现在哪里?

S:普遍受惠的首先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这一政策的实行就意味着我国人民最低的文化水平是九年,也就是初中的水平。

G:最低九年文化,了不起。旧社会讲“受尽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何谓“举”?就是“举人”,是省级的文人,高于“秀才”。九年文化按旧社会的标准就是人人都是“秀才”了,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S:然而,仅有九年义务教育底线公平还不够,人民希望更进一步加强教育水平,如升高中、考大学等。现在可以说是人人望子成龙的时代。

Z:是的,我觉得现在人们把钱的一半甚至更多都花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了,学前教育选择好的幼儿园,接着就是请家教,择名校

Z2:农村更不用说,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就像中了状元似的。为实现考大学的目标,有的父亲卖血供儿上学,有的卖房供儿上学,有的随校陪读,有的甚至花几十倍的高价去租好学校附近的“学区房”,考大学时陪考,入大学时陪送,每一所大学在新生报到日都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熙熙攘攘,胜似节日。

S:鉴于旺盛的教育需求,只有把教育资源做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实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一把手工程”。

Z:什么是“一把手工程”?

S:就是切实做到教育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实行教育优先发展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确保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D:为了满足人民对子女升大学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首先采取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从2000年起,大学逐年扩招。2018年大学毕业生就将达到760多万人,可见其发展速度之快。

S:尽管如此,从国家统计局2016年4月21日发布的“2015年的调查数据”看,我国人口总数是137349万人,而受高等教育具有大学(包括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为17093万人,仅为总人口的12.4%多一点,与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

主:你认为怎样才能尽快缩小这个差距?我国教育的供求状况怎么样?

S:除少数边远贫困生以外,我国初中以下的教育资源足够满足需求,甚至可以说已经呈现过剩态势。一个是由于以前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学苗渐少,再者就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了好多地区撤销乡村小学,而学生则到乡、镇、甚至城市求学的现象。反之,大学教育资源仍不足,是个短板。

Z:大学招生数量逐年提高,录取率逐年上升,怎么能说大学教育资源是短板?

S:升大学还要考试,只要有考试就说明供不应求,就是短板。

Z:你是说不要考试,高中生人人都能直接上大学?你这不是说要普及大学教育吗?

S:“普及义务教育”是指政府出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大学教育则仍按市场规则运行,即使这样,升大学的意愿和支付能力也趋于普遍性。

Z:为什么人们对于子女升大学具有如此强烈的愿望?

S: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子女升大学是一种“亚刚性”需求。刚性需求是指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如吃饭、喝水,无论价格高低,都要吃、喝。“亚刚性”是说,它虽然不像吃喝那样刚性需要,但也仅次于刚性。

Z:为什么会是这样?

S:对于子女升大学,人们不只是把它看作是消费,而更认为这是一种“投资”,投资又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回报。这种投资的“资本”一般不是很大,它包括两项:一项是学费,另一项是“机会成本”。

Z:什么是“机会成本”?(www.daowen.com)

S:机会成本是指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因为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就业、失去了挣钱的机会。读四年大学就失去了四年工作挣钱的机会。这就是说读大学的投资“资本”等于学费加“机会成本”,而它的收益回报则是读大学后工作多年的收入。所以我认为讲“投资”不能失去这一块。

Z:按你的说法,不用考试人人都可进大学读书,将来人人都是大学毕业。这是幻想吧,真有那么一天么?

S:不管还有多少年,那一天总会到来的。

Z:那时人人都是“知识分子”了。

S:人人都是,就是谁也不是,“知识分子”的概念那时也将消失。

Z:一切事物在宇宙时空之辽阔长河中都是“过客”,都是昙花一现,一切存在的都将消失,不要有什么惋惜。

Z1:我不这样认为,大学之上说不定还有“大学”,知识是无穷尽的,所以“知识分子”的概念还会存在。

G:“知识分子”概念是否存在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脑体劳动的差别将消除,同时也有助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消除。简言之,它就是能消除三大差别最有利的途径。

主:别离题太远。最近几年高考显示,女状元多于男状元,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

S:这是好现象啊!它至少说明女人的智商不比男人低。它比唱一千遍“谁说女子不如男”,比宣传一万遍“生男生女都一样”更有说服力。也许慢慢会消除“重男轻女”的观念。

Z:真要是这样,现在性别比例男大于女的现象也会改变。男人找对象就容易得多了。物以稀为贵,现在年轻女孩的身价实在是太高了。

Z2:不见得吧?现在不只是有“剩男”,也有“剩女”。

Z1:“剩女”等于“圣女”也,也许不是嫁不出去,而是因为身份大贵,要求条件太高而不轻嫁。这和男女比例失调,女性短缺决不是一回事。

S:总之,慢慢地会改变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

Z:中国怎么会形成这种观念?是受孔夫子影响吗?孔子曾经说过:“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S:孔子没说女人不好,也只是说女人很不好相处。至于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我倒有一个看法:孔子是历史学家,他见史书中之夏桀亡于妺喜,商纣亡于妲己,周幽王败于褒姒之烽火戏诸侯,因此对于女人才印象不好。

D:女子好不好,孔子一个人说了不算,请看中国字的“好”字,就是女子二字组成,至于男子之“男”就是耕田的劳动力。从这一点上看男女之高下立见分晓。

Z1:《红楼梦》里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可见他是个女性崇拜者。

Z2:贾宝玉喜欢的是妙龄少女,少女是什么?合起来就是个“妙”字。

S:你们这么说我倒想起了有一副猜字联:“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成柴;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Z1:不错,此联是赞美女子的,但对于女子的看法始终不统一,比如时而说“红颜祸水”,时而又说“倾国倾城”,对“倾国倾城”做何理解?是说她能倾人之国,倾人之城?是祸水?还是她的价值可以与一国一城相比?

S:只能理解为至美之极,至于是褒是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怎么说,“女状元”增多的现象,有助于实现男女平等,一扫男尊女卑之社会偏见。

Z1:现在已经不是“男尊女卑”,而大部分家里是“女尊男卑”了。现在大部分是女子当家作主。

Z2:人们真应该是“不重生男重生女”了。

主:方才就“你对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看法”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主要是三个方面:1.一般化无特色;2.理论联系实际不够;3.教授治校、去行政化改革未见成效。就此三个问题请谈谈看法。

D:都说要办“特色大学”,去一般化,但很难。什么叫特色?是指某个系某个专业只有你一家独有?这根本办不到;是指某个专业自己独有教材?因为教材都是统编统用哪能有特色?如果说讲授应有特色,也不容易。要说某个餐馆有特色菜,私房菜我相信,要说让授课者拿出点“独家学”,很少见,即使有这种学问,社会也未必承认。因此,一般化必然成为常态。

S:我认为还应提“特色”,应办“特色”大学,某个学科专业虽然很多大学都有,但某一学校在硬件上、教学力量上较其他学校有优势,这就叫特色。

D:过去某一大学的专业侧重某一方面,如清华大学以土木工程为优,北大人文为优。现在学校越来越大,什么院、系、专业都彼此差不多,倒也看不出优在哪里?硬件设备上只要有钱都可以提上去,教学上都是统一教材,教授者怎么能发挥特长?

Z:我在大学里做过老师,数、理、工科不说,就以文科论,所编教材多是一般常识性内容,不用讲,学生自己也能看懂,上课怎么讲?一般有三种讲法:一是照本宣科,学生自然不欢迎;二是不讲内容,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看,讲一些其他故事,以吸引学生眼球;三是有学问的老师把教材内容按照自己的思路组成几个部分来讲,但内容依旧。

G:我看能否办特色大学关键是大学办学的独立自主权的问题,据媒体报道,深圳前几年建立一个“南方科技大学”,宣称是“培养科学家的大学”,专业多为理、化、工科,毕业后大部分送往国外留学。然而直到2017年却有40%的学生选择不去深造,而是去就业,又加上派去一名北大的原副校长做校长,改变了原来的管理体制。有人说“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特色大学的改革失败了。虽然如此,我还是认为给大学办学以独立自主权,仍然是办特色大学的一条可以试探的路子。

S:我谈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大学教育问题是应好好地进行研究,一是相应专业都应建立实践基地,如医学专业就很好,大学下设附属医院,实践效果不错。但有些专业如外语,不能仅限于请外教,最好学哪门外语就让学生到哪个国家相应机构实习,否则就只能是书本上的外语,不能用于实践。我还想,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多,四年制学校有两年或三年学理论,用将近一半的时间去参与实际工作,而不应走马观花的实习。

S:至于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走什么路子才走得通,值得研究。现在一般是成立个学术委员会,给予科研鉴定、评职称、评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权力。其他人权、事权、财权仍然属于行政。不是不给,怎么给?给了教授们能承担得了吗?于是许多学校想出个办法:尽量提拔教授当官,校长是教授,副校长不论分管哪个方面都是教授,好多处长也都是教授,这样一来,校长治校就成了教授治校。然而这是实质性的改革吗?再去行政化,学校不是政府,不应该谈“行政”,但几乎所有学校又都是国立、省立、市立。管教育的都是官,当然其下属的校长、书记也必然是官,如何能去得了?

D:一个老教育家说:大学不是土生而是土长,如何办还是到有成熟经验的国家去取经吧。不过,我倒认为提建“特色大学”不如建名牌大学,还是建“名牌”大学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