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今天我们讨论医疗卫生的供求问题。诸多问题专业性很强,为此,我们请来了医疗卫生管理专家W先生,采用问答式,以W先生为主,大家也可以互动问答。
S:请问何为大健康?当前我国医、卫的总的供求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W:大健康简言之就是保健加医疗,至于医、卫供求形势,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是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按层次需要论来说是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所以对医、卫的需求呈现日益增长之势,相对说,医、卫的供给呈现短板,无论从人均配给医生数量,还是人均配给病床数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S:需求日益增长主要表现在哪些发面呢?
W:我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很快,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医疗保障政策是到2020年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你想13个多亿的人口,若人人有大病、小病都去就医,这需要多么充足的医疗资源!2013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将近2万亿元。
S:供给短缺具体表现在哪里?
W:我刚才说的是总量短缺,其实,我们对于现有的医、卫资源利用的不好,更加剧了短缺。
S:怎么利用不好?
W:第一,医、卫供给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我国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所以我们的医、卫供给布局大多集中于城市,而相对来说,农村的医疗资源匮乏;其次是医疗体系模式,放眼全球,只有少数国家的医疗体系采用全职雇佣模式,全球大多数国家采取医生多点执业,自由职业模式,医生并没有“事业编制”一说。如果我们变更医疗体系模式,医药人员就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
Z:按您说的挂号难、看病难就是因为供给短缺吗?
W:当然。不过还有具体原因。你说的挂号难、看病难是到那些知名医院,大医院。而到小医院、民营医院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在那里病人很少,医生也很热情。
Z:小医院、民营医院医疗设备相对差、医生医术相对低,当然病人不愿意去了,看病谁不找名医呀。
W: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医要求的品味也高了,这是必然的。然而,病人不去小医院、民营医院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医疗保险体制规定的是“定点医院”,你到非定点医院就医,你的医保卡是不能用的,医药费用也是不能报销的。
D:据媒体报道,现在有很多医科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去当医生,而是改行做医药、医疗器械商了,是吗?
W:有这种现象。市场经济环境下哪里挣钱多,就往哪里去,这是利益驱动,另一方面,也与医生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有关。
G:地位、环境?自古以来就有说法,不为“名相”就为名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济世”是至高之誉,医位仅次于“相”位。名誉、地位均位居前列,你说的地位、环境是何意?
W: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多次出现医患纠纷的报道,打伤医生,甚至伤害医护人员生命,医生转行转业不能说与此无关,更有甚者有的医生甚至不会让其子女学医了。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大医院都请警察进驻以防医闹。
Z:您认为,医患纠纷,主要责任在哪方?是“医”还是“患”?
W: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Z:为什么这样说?
W:一些患者,对医院的看法有问题。在这些人眼里,医院是什么病都可以治好的,治不好就是水平不高,甚至是医疗事故,心里有火就发脾气。正确的看法是,医院是“天使的摇篮地,病人的修理所,灵魂的登天台”,如果什么病都能看好,只生不死,那现在的地球就挤塌了。(www.daowen.com)
Z:你只说了患者一方,那么医生呢?
一些医生比较“冷漠”,越是大医院越是这样。就是说他们不像以前人们理解的医生那样体贴关怀,暖言温语了。
Z:真是这样。看完病后,有的医生连一句话也不说,更不用说病人的知情权了。
W:甚至有人说是医德不高,不过我倒觉得也情有可原。因为,现在去看病好比一条“流水线”,每一位医生都是流程中的一个工作时处于紧张状态;再者,诊断结果还要经过各个环节的检测,有时医生不便告知,有时我倒觉得医生的工作倒是很辛苦的。
Z:看来每一方都有原因。
S:现在医疗界出现许多怪现象。比如一些民办、小医院包租有名大医院的科室,借以敛财,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W:这种现象说到底,既是供需矛盾问题,也是民办、小医院求生之道,无人去看病,只好用大医院之名,借壳生蛋;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医院管理不善,才给予寻租机会。
G:现在三甲医院无疑是医、卫界金字塔的顶峰,一获此称号,则“医庭若市”,无此称号者则门可罗雀,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另外,医院等级都是政府授予的,有这个必要吗?
W:大医院能获得的投资多,有更好的先进医疗设备,能留住高端的人才,能治疗很多疑难杂症,这些肯定是对患者有利;但是也有负面影响,就是垄断了先进的医疗资源,使之不能流向中小城市,广阔的农村更是无缘。北京、上海等城市在考虑如何去三甲门诊,把医疗供给资源逐步分流到社区和乡镇医院。这样,医院的等级也可能随之而解。
D:医院等级应由市场法则来决定。哪个医院医术高、医德好由患者投票来决定。
Z:医、卫界一直存在中西医之争,您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W:从世界来看,无疑西医占主导地位,其优势是“术”;中医是中国国医,有几千年历史,其优势是“药”。重要的药理、成分、作用应该走向定性、定量研究,去年屠呦呦的“青蒿素”不是得了诺贝尔奖了么,这给中国医学界增了光。从现实来看,患者对中医的需求势头不减。我的看法是:西医治大病、急病、显病;中医治小病、慢病、隐病(或杂病),两者相辅相成应是必走之路。
S:您对医疗界的创新、改革有何看法?
W:(一)增加供给。
增加供给就是加大投资力度。由于这个领域的开放性、慈善性,特别要激励民间投资。要创业投资,首先要抓住投资机会,现在医疗界有很多“痛点”,如挂号问题、黄牛问题、供求关系问题,投资创业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就是投资机会。其次,要抓住投资方向,有专家建议第一个方向是辅助诊断、辅助手术的医疗器械类;第二个方向是医生社区、医生工具类应用;第三个方向是医疗数据的结构化与分享;第四个方向是高端医院,还有人建议应投资于移动医疗市场,并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超120亿元,还有人建议应投资于DNA基因技术研究等。据《新京报》报道,2016年5月9日,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五月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很多知名投资人和创业者认为健康创业正在风口之上,大健康产业进入爆发期。马云多次说过,阿里巴巴要投资两个H,一个是Happiness(快乐),另一个是Health(健康)。王建林的万达集团,年初宣布将投资150亿元建设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创下中国企业医疗行业单笔投资的最高纪录。IDG资本创始合伙人很早就开始布局健康产业市场,先后投了几十个医疗机构。
(二)改进结构。
即改进医疗布局的空间结构,使高端医疗资源配置由大城市转向社区、乡镇、农村;以及调整培养高、中、低级的医疗人才结构等等。
(三)改革管理体制。
即政府要创造大健康、医卫界公平竞争的环境。比如,政府只管医疗单位的资质鉴定,凡符合资质的医疗单位都可以允许实行医保人员的就医,打破现在的定点就医,同城就医,甚至实行医保卡的全国一卡通等等。现在实行的许多不必要的管理和限制都放开,让其由市场进行调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