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转型:从两制对立到三制归一

中国经济转型:从两制对立到三制归一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制对立的时间应该是1917年至1935年。Z1:三制归一是什么意思?“三制归一”是指以上三种经济体制到1989年都统一于国家管控的市场经济,即计划经济体制消亡了,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也消亡了。而几乎在这一时期,中国也发生了“大转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自此,从全世界来看,也都从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转向了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这就叫“三制归一”。

中国经济转型:从两制对立到三制归一

主:什么叫两制对立?

D:“两制”分别指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两制对立的时间应该是1917年至1935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935年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标志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束。所以在1917年至1935年期间是两制并存的时间。

Z1:三制归一是什么意思?

D:“三制”是指计划经济、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三制归一”是指以上三种经济体制到1989年都统一于国家管控的市场经济,即计划经济体制消亡了,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也消亡了。

Z1:您方才不是说到1935年自由市场经济已经基本结束了吗?

D:是的,“基本结束”就是说从世界总体看,还是由少数国家实行着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G:为什么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都消亡了呢?

D:这个问题太复杂,绝不是三言五语就能说明白的,它涉及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这里只能简要的说几点。

首先,说自由市场经济,其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它的竞争性。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有供给侧之间的竞争,需求侧之间的竞争,还有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竞争,其中最激烈的当属供给侧之间的竞争。二是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分工的经济,这种分工使供给侧每个人、每个企业、公司都是高度专业化的,从而使他们的劳动技能急速的提高。三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每个供给方都不断的进行科研,采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以上三点总结起来就是“高效率”。从更深层面说则是人人高度专业化最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协作力。正因为如此,近一、二百年以来,市场经济创造的财富是惊人的,所生产的产品也是日新月异。

S:D先生只讲到市场经济的优点,这些我都同意,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缺点和弊病。这种弊病我也归纳为三点:一是它使贫富两极分化;二是造成生产过剩,这里的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不是指生产对于需要的过剩,而是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需求不足引起的“过剩”;三是由于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便逐渐出现经济衰退以致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期间,工人大量失业,多数企业、公司倒闭。有些资本家的巨额资产,转瞬间便化为乌有。特别是1929年发生的全世界性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工厂倒闭,过剩的产品被扔入大海,长达几年的时间,无复苏之望,使整个世界经济倒退了几十年。试问,这样的经济体制,它能继续存在下去吗?总的来说,在我看来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要远大于其优越性。马克思就看到了这种现象并把它上升为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过去确实认为资本主义等同于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G: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计划经济取代了自由市场经济,那么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行了数十年后又消亡了呢?

D:这是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十分复杂的问题。别说我们这些人,就是大经济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也不是只言片语就能解答得了的。不过要用一句话表述其缺点,那就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纳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就是什么东西都短缺。

S:为什么科尔纳就说了个“短缺”二字就载入经济史册?字只要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生存过来的,都知道“短缺”二字。

Z1: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是外国人,如果是中国人,即使说出来也未必会引起世人的注意。所以我把它叫“洋人效应”。

Z2:要说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有的地方草都吃光了,饿死很多人,经济好转后也是每人每年几尺布票,每月二三十斤粮食,三两油,一斤肉,这些还是只供给城市人口,至于乡村就更惨了。

主: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短缺呢?

G:为什么短缺?理论问题很复杂,我也不懂,但从实践来看,我认为可以用“人不能尽其才,地不能尽其力,物不能尽其用,货不能畅其流”来表述。(www.daowen.com)

S:似乎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不好,但是,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留恋那个时代,为什么?就说经济吧,那时候的分配就是公平,这一点很难得。困难时毛主席都几个月不吃肉,周总理更是以身作则,吃饭时是“光盘行动”。

D:你说分配是“公平”,我看也未必全是。毛主席几个月不吃肉,粮食定量是每26斤,周总理“光盘行动”也是实情,但是,那些低层的各级领导却完全不一样,最困难时期也是吃“小灶”,几乎个个是脑满肠肥。

Z1:D先生说的没错,确实如此。当时民间用顺口溜说出这种现象:肚子大、脖子粗,不是领导就是伙夫。把肚子大的人叫“将军肚”,认为伙夫的“勺权”是最值得羡慕的权利。

主:经过一系列的讨论,是否可以用简单的话概括说一下,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是“效率”,缺点是“分配不公”,计划经济的优点则是“公平”,缺点则是“短缺”。

Z:众:可以这样概括。

D:计划经济的“短缺”不只是表现在我国,而是具有普遍性,所有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包括苏联和欧洲的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这样,正因为如此,到1990年才造成了苏联以及欧洲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而几乎在这一时期,中国也发生了“大转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自此,从全世界来看,也都从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转向了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这就叫“三制归一”。

G:看来“公平”与“效率”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幼年在一僧人的禅堂里看到一首打油诗:“公道人情两是非,人情公道最难为,若为公道人情失,如做人情公道亏”。现在我把它改几个字:公平效率两是非,效率公平最难为,若为效率公平失,如为公平效率亏。而且我要问一句:“三制归一”是否可以理解为是自由市场经济前进了一步,计划经济后退了一步,这样叫计划市场经济不行吗?

G:先生是在这里把市场与计划并列了,其实不管是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经济,国家干预也不是完全等同于“计划”的概念。

G:三制并存也好,两制对立也好,最终都归结为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看来其他的都是“岔道”,而只有后者是“正道”,找来找去殊途同归,才找到这个“正道”。我想起三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一句是晏殊所写,第二句是柳永所作,第三句是辛弃疾的名句。王国维先生把这三句放在一起,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大抵都要经过这三种情况,寻寻寻觅觅,最终还是都走到“正道”上了。

S:这三句似乎太隐晦、费解,我想到不如用毛主席的两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恰当些。

Z1:三制归一后,是不是许多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在表述中,我国一般用“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其他国家则用“国家干预”或“参与”的市场经济来表述,这两者还会有什么不同吗?

S:我认为是有所不同,但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他许多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许多特点,比如在所有制中,我国还保留相当比重的公有制经济,在分配中应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政治思想领域中概括起来说就是“四个坚持”。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是没有这些特点的,用“调控”代替“参与”“干预”正是显示出这些区别。

Z1:能否认为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是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呢?

D:既然同是市场经济,当然是有共同之处,不过凯恩斯理论的提出,目的是在于挽救、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在于实现社会公平。我国的市场经济一方面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仍然要兼顾公平,也可以叫侧重效率兼顾公平的体制。

G:两种表述虽有些不同,但为了叙述简便,我们是否都可以简称为国家市场经济?

S、D:我们看也可以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