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到2050年这段时间内,失业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前面讲过,造成失业的真实原因,一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二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势所必然。在这段时间内会有大量的农民被挤出农业部门并转移到其他部门,其中有些人一时很难找到就业岗位也是必然现象。
除了农业人口转移中的失业外,现在城镇中也逐渐出现失业增加的现象。以前大学毕业生不愁找不到工作,现在则显现出就业困难,相对工资下降的现象,致使国家提出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据报道,我国有近2%的大学生是通过自主创业而就业的。
凯恩斯理论提出“充分就业”的设想。然而实际上是“充分”不了的,现在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在10%左右上下浮动就算很不错的了。失业是高科技的产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任何国家都不能例外,中国就业问题也将日趋严重。
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前面“新就业论”中我提出要减少工作天数,缩短工作时间,可能有人认为我这种想法不现实,但我认为迟早这一天会到来。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呢?现在政府的办法就是发展第三产业。因此可以说从现在起到2050年是中国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时期。1989年我出版了《劳动力配置系统论》,再版改名为《宏观劳动力配置》,在书中我自己设计的一些数学公式计算出其转移速度,发展第三产业的速度,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等,并把这种转移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小转时期,中转时期、大转时期。现在看来我所预计的大转时期已经到来了。大转时期,如在计划经济体制里,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人人都会得到一块大锅饼,不会有失业,但在市场经济体制里,则失业就属必然现象了。
减少劳动力大转移中的失业现象,现在看唯一的可行办法就是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理论、构成、运作我在《劳动力配置系统论》中已有很多讲述,这里着重讲第三产业的“无限性”。
第三产业门类繁多,各国划分也不一致,但总的来说,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服务业,一类是文化产品业。因为第三产业又可理解为是满足眼、耳、身心需要的产业。满足眼、耳、身心需要比满足肠胃需要更具有无限性。以服务来说,古代官宦人家有很多的仆人、丫鬟,《红楼梦》里一个贾宝玉就有四五个丫鬟伺候着,什么都管理的有井有条、细致入微。当然,这是古代的私人服务,现在这诸多种私人家庭服务都已经社会化了。然而社会化了的各种服务远比不上家庭私人服务更全面、更细致、更体贴、更入微。因此社会化服务应向家庭私人服务的标准看齐。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很多服务人员的。比如说古代富人家庭有自己的厨师,吃什么叫厨房去做就可以了,现在得下饭馆,比起私人厨房太不方便了。然而能否改进呢?完全有可能。比如外卖服务,你只要订餐,到时候就给你送上门来,这就方便多了。然而是否还存在改进的余地呢?比如说送餐只是提供产品,能否再进一步服务?提供“大厨”呢?也不是不可以!以此为例,能否提供家庭医生、家庭教师、家庭理发师的普遍上门服务呢?我的这些设想是想说明第三产业不仅是服务部门,还可以在服务的基础上把工作做得更细致,这样就可以吸纳很多劳动力就业。(www.daowen.com)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要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就中国来看,现在正向第三人个需求阶段过渡。在这个阶段,人们的关注点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卫生。由于望子成龙,学租房天价租金也在所不惜;生病了大部分人都会去医院,还吃保健品。这两方面的需要都有双重意义,教育、医疗既是消费,也是投资,暂时的消费预期未来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
中国的教育现状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的推行,导致人口减少,小学至中学教育基本普及,而大学则仍然处于瓶颈状态。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上大学还得经过考试,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考不上。如果人人都能上大学,那才叫满足了需要。当然,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上大学和就业也就脱钩了。人人都是知识分子,也就“没”有知识分子了。
医疗卫生行业现在也是一个很大的缺口。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医生的缺口就更显突出,看病难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在农村,有大病只能进城,花路费、住旅馆、挂不上号。所以大量培养医护人员、合理安排医疗布局等仍是当务之急。医药卫生产业大有发展余地。
从精神产品来看,提供者又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旅游,一个是文化艺术产品。现在旅游业发展很快,但旅游者大多是城镇居民以及农村里一部分富裕的人。与全国人口相比,这部分人还是少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旅游人数必将剧增,未来几十年内将是旅游业大发展的时代。旅游业的大发展必然会带动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艺术部门,它们是精神产品的提供者。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大国,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然而,却没有多少能在世界上进行竞争的文化产品。国展影片难敌进口大片,国粹“京剧”竟遭冷落,有些地区的电视节目竟然接收不到戏剧频道。传统的优秀文章、诗词越来越少,而以白话诗取代之。然而白话诗又有多少精品?我发现现在人们欣赏文艺作品的机遇与过去比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即使是农村人也经常能看到“耍猴子”的,“跑马卖艺”的,“二人转”,说大鼓书的,唱皮影戏的。有钱人家婚丧事还请几天大戏,不要钱,大家随便看等等。所有这些今天都很难看到了。以北京为例,要看戏只能到几家大戏院,路途又远,票价又贵,只有少数人能跑得起、看得起。“著名相声”一次竟要价几千元,春晚一夜成名的演员,出场费高的离谱。这些现象正常吗?能促进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吗?我认为整顿发展文化艺术市场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有些中小学已经把书法、京剧、优秀的古文学、诗词等引入课堂,这是非常必要的。国粹京剧被逐渐淡化的原因在于京剧是集诗词歌赋、舞蹈、美术、中国音乐、武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简言之它是集中显示中国文化底蕴的艺术。没有这些知识的群体是很难领会其中的魅力的。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定会创新出很多精品,定能与世界文化竞争,定能得到全世界人民共同喜爱。所以中国的文化艺术改革道路很长、潜力巨大。从就业来说,未来文化艺术部门将是一个非常广的就业领域。总之,第三产业发展将是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就业的可行之路,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须选择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