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主要论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主要论点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论》的内容较多,且多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我认为,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就业、货币与利息的综合运用、财政赤字政策。这样就进一步强调了就业的作用。当然他还提出战争也能增加就业的非常之论。此例的特点就是进一步强调了就业对产出、对供给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这方面看国家参与就业的管控是更重要的。他认为就业量是由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点决定的。失业是指具备了就业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主要论点

《通论》的内容较多,且多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我认为,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就业货币利息的综合运用、财政赤字政策。

1.就业是《通论》的重中之重

《通论》千方百计描述就业的重要性,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总需求的不足,补充总需求不足的方法就是“就业”,因为就业即能补充需求侧的不足,也能增加供给侧的供给,首先还是补充需求侧的不足。因此,他把就业的作用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举出的实例,也令人感到惊奇甚至荒唐。

例1:凯恩斯说如果国家把一堆钞票或者金子埋于某地,然后告知他人可以去挖这些钞票、金子,谁挖到就归谁所有,于是自然有人出资雇工去挖。这个例子,纸币原来就有,等于什么也没生产,出资者可能得到高于其出资的纸币和金子,工人得到了工资,而国家却用掉了原有的纸币和金子。虽然什么也不生产,但工人得到工资却补充了需求,因此此例作为典型的补充需求的例子,这就是需要国家参与并管控就业。

例2:埃及修金字塔,中国修长城、阿房宫这样的大工程也能促进就业。一方面补充了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虽然供法老及皇帝享乐,毕竟也增加了财富,可以说是“双赢”。显然,这个例子与前者不同点是:前者是只补充需求不足,此例是也增加了供给。这样就进一步强调了就业的作用。不过我倒觉得此例有些偏颇。因为修金字塔是不是雇工又发了工资?反正修长城、阿房宫,秦始皇是不给工资的,因为那是靠行政命令强制征徭役的,不但不给钱,晚到了都要杀头的。因此说补充需求完全不可能,就是增加的供给也是劳民伤财,只供皇帝一人享乐。这样的供给不会给市场、给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当然也不必较真,只要理解此例的意图在于“双赢”也就可以了。此例的潜台词也是只要国家出资参与增加就业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当然他还提出战争也能增加就业的非常之论。总之,都是强调就业的作用。

例3:就业不但能增加生产,增加供给,而且其供给的数额不能只看就业者本身生产了多少财富,而是其增加的财富远比其本身生产的财富要多几倍,这就是生产乘数论。此例的原理是部门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个就业于纺织厂的工人,他不但增加了纺织品,而且往上游看由于磨损了纺织机械会增加纺织机的产量,纺织机的增加又增加了钢铁的生产量,钢铁生产的增加又增加了采矿业的生产量。往下游看,纺织品的消耗掉的原材料棉花等也要增加棉花的产量,从而又会增加化肥农药的产量。这样“上滚翻”“下滚翻”的滚来滚去期间增加的财富可能比其直接增加的财富多5~6倍,而且可以用数学公式计算出来。

此例的特点就是进一步强调了就业对产出、对供给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这方面看国家参与就业的管控是更重要的。

2.就业量的确定

在描述完就业的重要性之后,凯恩斯还想找出一个合理的就业数量。他认为就业量是由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点决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与自由市场经济的某种商品的均衡有没有区别呢?有些书中认为是有的,那就是前者的均衡是静态的,后者的均衡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前者是指均衡价格逐渐趋于供求大致相当,相对稳定,后者则是均衡价格相对稳定。因此,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称为静态均衡,这种分析方法称为静态分析。我对这方面的了解浅薄,我觉得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也应是动态的,因为是很难找到这个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近似平衡又不是平衡的亚稳态的平衡,即使出现这一现象,也是昙花一现。

就是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也是不断变动的,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决定就业量是对的,然而这个就业量也是因为均衡点的不断变动而变动,更不能理解为“充分就业量”。那么如何观察总均衡点呢?就是要看总的物价水平,总的物价上升就表示总供给的不足,总物价的下降就表示总需求的不足,两者都有不同的就业量。“均衡”这个词很模糊、很奥妙,如果展开讨论恐怕要用掉三缸墨水也不见得得出更清晰的结论。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决定就业量是通过投资表现出来的,如果总供给不足,就会使得人们愿意去投资,投资的数量决定就业的数量。

影响投资的因素有:总均衡的状况、资本的多少、投资者的预期、投资者的偏好和心理(谨慎型或者风险、拼搏型)。依据这些因素可以用数学方法建立投资函数模型,表示出来。无论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都采用函数分析法,有的函数还用了“边际”“弹性”等方面的知识,非常复杂。不要被函数的概念吓到,其实所谓函数就是一个可以用数量表示的经济概念与其他影响这个概念因素的关系。比如说就业是投资的函数,供给是就业的函数,消费和投资是所得的函数等等。每一个因素都可以做自变量又可以做因变量,就此说经济学可以得出很多的函数。在一个公式中是自变量的因素,在另一个公式中可能就是因变量,真是函数“团团转”。

建立了投资函数,能否就以此为依据进行选择投资方向呢?我认为数学所能表示的内容是指能够用数量来表示的主要内容,次要因素、不能用数量表示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是表示不出来的。打个比方,一个人体,数量能表示的只是人体的骨骼系统,并不能表示人体的全貌。理论也好、公式也好,他们都是抽象的、单调的,而客观事实则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如果要投资还要去找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人来做指导,比如说找投资公司、“点子”顾问等等。最近,报纸媒体上常见到这样一句话: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就不要做这方面的投资。有投资经验的人,可能说不出什么理论,也不懂数学公式,他只是凭自己的多方面的直觉来判断投资方向、是否可以投资。经验主义不好,但又不能就此否定经验。当然我说这些话决不是否定理论、公式,因为它们虽不全面,但能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对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的。再说,理论、公式也是不断发展的,不断丰富而逐渐趋向于事物的整体和全貌。

无论就业由什么决定,那只是理论,真正用于实践的倒不如我国实行的就业政策。李克强总理曾明确表示,到2020年进入小康社会,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www.daowen.com)

3.对失业者的安抚

叙述完就业的重要性及就业量之后,还需要从求职角度确定就业人数。《通论》把就业定义为“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完全就业或全部就业概念不同,它是指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人的就业。这是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它也从反面定义了失业。失业是指具备了就业的两个条件但找不到工作的人。不能把没有就业愿望而不找工作的人叫做失业。为什么这样定义“就业”呢?原因是依此就业定义,在统计方面可以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

可是还得找点理由说明为什么有些人有劳动能力但不愿去就业呢?理由是这些人图的是清闲,清闲就是自由自、无拘无束且有一定生活来源的一种生活方式。于是就出现一种理论叫机会成本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找到了挣钱的工作,同时就失去“清闲”的生活,清闲就是工作的机会成本。有的人重清闲而不去工作,这也是有所得。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说不上哪个好哪个坏。

然而现实中真有爱清闲而不愿去工作的人吗?是有的。晋朝陶渊明算一个。他做了彭泽令,每月五斗米的薪水,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不做跑回家去采摘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优哉游哉去了。然而,想一想他之所以能得到这样的清闲是因为他有土地,起码也是中农以上,甚至是富农。这样人实在是太少。

另一类人是古代的和尚。俗话说馋当屠户懒出家。有一首诗:“铁甲将军夜守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真是清闲之极。从生活方面看,芒鞋破钵随缘化,自己连饭都不做,拿个钵到哪家门口一声“阿弥陀佛”,饭就来了,而且不失身份,不叫要饭叫“化缘”,吃你的饭是你与佛有缘。从政治地位方面看,元朝将社会职业分为十个等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商、七农、八娼、九儒、十丐。僧人排在第三位,可见其政治地位之高。从精神方面看就更吸人眼球了。活着是慈航普度的高僧,圆寂后还能往生净土,当和尚确是一个清闲的行当。

除此之外,就是乞丐了,俗话说要三年饭,给官都不做。

不过上述都是我国古代的现象。在现今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有这类人吗?显然还有。

这类人不管有多少,有了“机会成本”论多少会得到一点精神安慰。然而真正需安慰的是真正的失业者。失业可以得到清闲,不见得都是坏事。但不论你把清闲说的多宝贵,对于那些不工作就得饿肚子的人来说还得要求去就业。所以“充分就业”的机会成本也难安慰这些人。

机会成本论者会说,机会成本的理论可以适用于诸多领域,比如一块地种小麦就失去种玉米的机会,玉米的损失就是小麦所得的机会成本;一个人上大学选择了理工科就失去文科的机会成本……如果就机会成本的广义来说,用几个字就能表达出来:“有得必有失”,或者再简单一点:“失就是得的机乎成本”。这样表述岂不是更简单、更全面。这就是中国的机会成本论。

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者很会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失业者会得到“清闲”,真是良好的安慰剂。这种思想通过经济理论做出的政治思想工作比直接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好得多,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尽管《通论》如何强调就业并想尽办法力图做到“充分就业”,而从现实来看,失业者还是太多,一般来说失业率在5%以下就是正常的,有的国家在特殊时期,失业率甚至超过10%。就业不充分,失业的大量存在说明“需求不足”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问题。看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势如何,通过观察失业率就可以得出结论。我前几章曾认为观察市场经济有“两面镜子”一个是价值规律,一个是股票市场,现在再加上一面镜子,那就是失业率。总起来说就是三面镜子。而且通过失业率来观察市场经济,比前两面镜子更简单、更直接、更有效。

最后写打油诗一首:

休闲诚可贵,就业价更高,为了填肚皮,迫把休闲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