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品的边际效用和有效性

商品的边际效用和有效性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供给的有效价格与需求方支付能力的有效价格的均衡公式中均有“有效”二字。显然这两个字对商品而言是指有效商品。这种感知程度,是随消费这种商品的增多而递减的。当第五个馒头效用为0的征候出现时,前四个馒头的效用总和为最大。使用价值对每个物品来说都是固定的,而“效用”则是变化的。而且边际效用递减论还说明绝对过剩还是一个量变过程,它是随着某种物品逐渐的增加,而逐渐形成过剩。

商品的边际效用和有效性

在供给的有效价格与需求方支付能力的有效价格的均衡公式中均有“有效”二字。显然这两个字对商品而言是指有效商品。

什么是有效商品呢?我理解“效”就是“效用”。是指个人在消费某种商品时满足其需要的(注意:不是需求)感知程度。这种感知程度,是随消费这种商品的增多而递减的。

举一个最通俗的例子:一个人饿了吃馒头,第一个馒头满足生理需要的效用最大,第二个就减少了一些,第三、四个也逐渐减少,但第吃到五个时,无论如何也吃不下去了。就是说第五个馒头的效用等于0。当第五个馒头效用为0的征候出现时,前四个馒头的效用总和为最大。如果我们用假设的数字计算一下就更明了了:第一个馒头的效用设为4,第二个设为3,第三个为2,第四个为1,第五个为0,则总效用为:4+3+2+1=10,上述就是效用递减论。

效用递减论的要点是:

1.一种物品在被某个人消费时,其满足需要的感知程度不是不变的,而是递减的。

2.其递减程度直到某一个物品的效用为0时为止。

3.“效用”只能用顺序数,如第一、第二……来表示方可,不能用普通量词一、二……来表示。

4.效用为0时,可以得出总效用最大。

5.用顺序数词表示时,后一个顺序数词对前一个数词而言叫“边际”,如第二个是第一个的边际,第三个对第二个是边际等等。也可以理解为,每增加一个数字对前面的数字而言都是“边际”。前面所讲的例子,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论。

有人认为,这一套“理论”,歪曲了使用价值的原意,是只讲现象不讲本质,是庸俗的等等。(www.daowen.com)

说歪曲了“使用价值”的原意,确实有这个意思。使用价值对每个物品来说都是固定的,而“效用”则是变化的。可是这是两种理论体系的语言,如果我把这两种语言硬是合在一起表示,那就是:一个有固定使用价值的物品,用于某一消费时,随着它的数量增多,其有用性会逐步减少,甚至完全没有用。比如,当你有一件衣服时,效用最大,可是同样的衣服你有10件甚至100件,但同一时间只能穿一件,其他99件衣服的使用价值还在,但没有用了。

说是只讲现象不讲本质,我倒认为这种现象更符合人们实际的消费心理。现象也是本质的一面。我在《消费论》中曾提到我自己的见解,即“绝对过剩”,认为那是生产对需要的过剩。绝对过剩由边际效用递减可以说明。如果把效用递减论由一个人的感知,变为一个群体,甚至所有的消费者的感知,即所有消费者都感到某一种物品的边际效用都等于0,都没有用了,那么,绝对过剩就出现了。而且边际效用递减论还说明绝对过剩还是一个量变过程,它是随着某种物品逐渐的增加,而逐渐形成过剩。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绝对过剩就是同类物品逐渐增多而效用递减而形成的。

“绝对过剩”的物品如果是商品,那么它在市场上的价格会因“过剩”逐渐降低,不是出现时高时低的价格波动,而是降低到你不要钱白给也没人要。

下面再说说“边际”二字。边际不只用于消费,叫边际效用递减论,其实,“边际”二字可以用于其他很多方面。如边际生产率论,边际收益(利润)论等等。

边际生产率论指的是一个企业(公司)的合理用人数量。比如说这个数量是20人,但最初可能用人很少,随着用人增加其边际生产率逐步递增。如从1人到10人,边际生产率是递增的,到10人以后边际生产率达到最高,以后再增加人,从11增至20人,这前10个人以后增加的10人边际生产率是递减的,虽是递减,但生产也还是有所增加,直到21人,边际生产率为“0”时,再也不能增加人数了。这时前20人的规模是合理的,当边际生产率为0时,总产值最大。由此可见,用边际生产率可以确定总产值,可以确定什么时候边际生产率最大,什么时候最小,什么时候等于0。

边际利润的概念与此类似。

弄清上述的含义及用途,我们就可以明白,所谓边际理论其实质就是把数学应用到经济学中来。我认为这个数学不是常量数学而是变量数学。生产率递增或递减,实际上就是计算“匀变速”的物体的计量之学。

西方的数理学派,把数学运用到生产(投资)、消费、分配等各个方面。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都采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用数学研究经济可以使量的方面更为精确、准确。这种方法对中国的经济学家来说,比较陌生、甚至有偏见、排斥。然而中国经济常用的一些概念往往是模模糊糊,是模模糊糊的经济学,我认为应该改变这种状况。我参写著作《劳动力配置系统论》(再版名为《宏观劳动力配置》),用了很多数学公式。这些公式是我自己创造的,和西方的完全不是一个路子,也不属于西方任何数学分支的一派。西方经济学中数理学派的见解有很多是有用处的,当然我认为也有少数可能是庸俗的,把有用的“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庸俗的部分就“拿走主义”抛弃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