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的变化与综合生产力
生产力要素三种构成
资本是综合生产力
无论什么经济学,都是从研究生产开始的。什么是生产?生产就是劳动力通过劳动把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成人类需要的产品。
生产是人类能够生存、延续、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类虽然是最高级动物,但也还是动物。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生存特性,就是进食,怎么能满足人类不断进食?就是靠生产,吃没了食物,再生产出来。其他动物就不同了,只会吃不会生产。猛兽类狮子、老虎等等靠吃肉、吃小动物来维持其生命,猎获到食物大餐一顿,得不到食物就几天挨饿,饿急了就不顾命了,猛劲上来甚至要吃人。正是因为这样,如果生物链遭到破坏,所有的动物都会走向灭绝,关键原因就是它不会生产。人类进行生产的力量叫生产力,生产由哪些元素构成的呢?有学者认为有两个要素就行了,一个是劳动力,一个是土地。威廉·佩蒂说过:一切产品的生产“劳动是它的父,土地是它的母”(原文是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这种比喻形象、幽默、又通俗。可以认为这是生产力的二要素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则把生产力要素定为三项,即:劳动、劳动手段、劳动对象。这样表达生产力要素的体系和构成,既有理论意义,又显示出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劳动对象指的是什么?就是土地、山川等自然界物质,具体说实在太多,经过归纳、综合、抽象等统称为劳动对象;同理,用劳动手段可以概括所有的工具、机器等,这就是其理论意义。所谓科学性和严谨性,就是这三种要素中,三者并不是平等的,而是以“劳动”为主体的,“父亲”是劳动,“母亲”也要随父姓,甚至媒介(工具等)也随父姓,都冠以“劳动”字样,这说明马克思重点研究的是“劳动”,而不是其他二者。
马克思所研究的劳动不是具体劳动,而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那么什么是抽象劳动呢?抽象劳动就是无论生产什么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劳动者体力和精神力的支出。抽象劳动这个定义是很明白的,无论体力支出还是脑力支出都是创造价值的。但在实践中对其理解却出现了偏差,一部分人只承认体力劳动创造价值而脑力劳动不创造价值,工人、农民的劳动创造价值,而知识分子的劳动不创造价值。这就把很多类型的劳动者如教师、医生甚至科学家等都排除在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者之外。尽管这样,也还是承认有脑力劳动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差别,差别就是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让劳动者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这种把知识和劳动对立起来的观点一直延续了二十几年。无疑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不利的作用。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对生产力的见解有两项大的突破,一是他宣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语石破天惊,其意义非常重大,一般人只是看到这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会激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然而更重要的意义是,他还原了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的延伸性的意义,就是承认了脑力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
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也是石破天惊的见解,使生产力的构成三要素变成了四要素。从现实来看,无疑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但是,这是否违反了生产力三要素的定义?而且三要素虽然经历了多次抽象也还能体现具体的实体是什么,而科学技术呢?看不见、摸不着,到底是指什么?我认为,这并不违反三项要素的说法。马克思之所以主张三要素是根据其研究内容的需要,而三个要素中又是以劳动为主的。而且马克思又没有说明不允许其他的要素存在。邓小平一再提解放思想,什么意思?就是要反对本本主义,三要素论再增加一项有什么不可以?至于说科学技术不具体、看不见、摸不着,我粗浅理解科学技术就是生产的秘方和诀窍,它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物化在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上,运用起来全在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外行人不易看见,而内行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就使稻谷产量增加了很多,用什么技术只有袁隆平知道。再有,科学技术表面上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国际在统计GDP中就有一项说法:新增加的GDP产值中,有多少是靠先进科学技术取得的,看不见、摸不着能统计出来吗?
邓小平的这两项突破无疑对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继邓小平之后,我国历任国家领导人都是特别注重生产力的发展的。江泽民修改党纲时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第一个就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就是说不仅生产力发展靠科学,其他一切层面的发展都要依靠科学,把科学技术(科学的实践应用就是技术)的重要作用全面化了。习近平主席又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50年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崛起、中华复兴的强国之梦。
下面我想谈一点对生产力的新看法。
我想补充三条:
第一,我认为,良好的管理者,这里是指企业(公司)的经理,甚至也包括家庭管理,也是生产力要素。很显然,这是由经济学的含义本身引申出来的。前面我们讲的生产力三要素也好,再加上科技这个生产力第一要素也好,这些要素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者,也很难充分发挥出来它们的作用,一个公司的成败主要还在于经营,其中包括多个方面:市场、营销、生产力要素的引进、人员的积极性等,统一进行策划,才能使公司兴旺起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这些年有很多的跨国大公司,把这样的公司管理好更难。可以说我们急需这方面的人才。一个公司的CEO(经理,首席执行官)一年的工资少的也有几十万,多的甚至达几百万,为什么这些人挣那么多钱?一个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一个是他值这么多钱,这是市场价。一方面是引进,再一方面就是自己培训。培训这种高级管理者的要读MBA。学习MBA学费很高,可是还是有人抢着去读,为什么?一方面因为学习后他可以挣高工资,另一方面,从公司来看,聘用这种管理人才就能整合公司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有人说你说CEO的重要性我们能理解,为什么把家庭管理也包括进来?我说,家庭管理者就是家庭的CEO,别小看家庭和家庭的管理者,家庭是国家的细胞,一个国家就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如果每个家庭都富有、文明、和谐,则国家也就会兴盛起来。
有人问:家庭管理者的作用、好坏你能举出例子吗?我说经济学书上还没见到,就拿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做例子吧。她是个家庭管理者,但应该是一个不合格的、蹩脚的管理者,把荣国府管理的乱七八糟,其管理能力还不如贾探春。荣国府的衰败原因虽然很多,但是与王熙凤的蹩脚管理是分不开的。
有人问:家庭如何管理呢?按照你说的《朱子治家格言》进行管理吗?我说,此格言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总的看来有点片面,我倒想建议,既然能写出这么本家庭管理学书来,大学也可以设这个专业。是否有这个必要,我还摸不准,请大家讨论。因为有人说“经济”的原意就是家庭管理,在论述经济、经济学中又把它作为一个组成部分,我才提出这带有些疑问的建议的。
第二,我还觉得应该把国家(政府)制定的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纳入到生产力要素中。我认为这一点对于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不亚于科学技术。而且,这也能发挥经济学的具体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同样的、甚至更好的生产力诸多要素,如果治国者经济政策不好,也会使国家衰败;反之,拥有同样的、甚至更低劣的生产力诸要素,如果治国者能制定出科学的、符合经济规律的经济方针政策,也能使国家富强起来。这一点我想只需要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就能明白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具备诸多生产力要素,然而,清朝时期既贫又弱,甚至受尽了屈辱。也是同样的生产力诸多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很快就富强起来了。主要是由于国家实行了科学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方针政策。
第三,我认为良好的自然条件、环境也应属于生产力要素的组成部分。自然条件、环境指什么?包括土地、深林、山川、河流、湖海,还有气候、风雨、温湿度、大气等等。(www.daowen.com)
如果说第一、二点是出于对经济学作用的具体化和逻辑推理而得出的,那么,第三点则是对生产力的既定要素的“补充”和“修正”。下面就从生产力的补充和修正两个方面来阐述。
先说补充。马克思的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劳动对象是一个抽象概念。具体包括自然条件中的土地、山川、河流、湖海等等,但忽略了气候、大气、温湿度等。其实,这后几项也是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比如气候,对农业的生产有着极大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劳动力劳动的作用。用同样的劳动力耕作,风调雨顺谷物就大丰收,旱、涝、冰雹谷物就歉收。旱涝之年就说是天灾。近年来“天灾”几乎越来越多,这和人类破坏了自然环境有一定原因。有人说古代多是风调雨顺的,小时候读私塾,老师总是歌颂“尧天舜日”,什么是尧天舜日?说是那时尧舜有德,才风调雨顺。调顺到什么程度?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雨不拂面,风不鸣条。风雨不仅及时,有序,而且雨洒到脸上你都察觉不出来,风吹到树枝条上都没有响声。中国古代文人真是了不起,把风调雨顺、和风细雨描述的既生动形象又细致入微。
那时候没有工业,如果风调雨顺,农业就丰收了,人们的日子就富裕了,好过了。据说夏、商、周时代,人们的生活非常富裕,于是孔孟学派的人就把那时人们的生活叫“小康”,“小康”两个字就是来源于此。我们今天也提出了“小康”,十九大又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种描述富裕程度的名词,是中国人的创造的。外国人衡量富裕程度多用数字表示,如恩格尔系数等也是有可取之处,但我觉得用“小康”来描述富裕程度更能体现中国文化,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
所以,我认为气候也是生产力,这是劳动对象中未包括进去的。如果你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只是增加了使用价值,并没有增加价值,也没有增加财富。因为丰收了,粮食必然便宜,价值没有增加,财富并没有增加。财富具体是什么?是使用价值还是价值?我更偏重于使用价值。当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非常奥妙,这只能进一步讨论。
另外,大气、气候、温湿度等也直接间接地发挥着生产力的作用,现在空气中二氧化磷的量越来越重,空气受到严重污染。这既不利于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殖,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影响到气候、温度。一个良好的气候环境,应当是季节分明,当热则热,当冷则冷。可是现实呢,地球温度急速上升,海平面上升,冰山融化,诺尔尼诺现象频发,不要说不能发挥生产力的作用,连人类的生活都受到影响。有报道说,英国剑桥物理学教授霍金预言,由于人类用电过度,地球温度升高,将来地球会变成大火球。人类要尽快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听了这番话,一是吃惊二是费解。他是否暗示人类:一定要好好保护地球,不保护地球就是人类自己毁灭自己。
以上是讲自然力是生产力要素的补充。下面讲一讲“修正”。这里的“修正”是什么意思?我是想说,以前对于自然环境这些要素作为生产力要素来看待时,它只是起被动的作用,就是说,它只有和劳动结合时才能生产出产品,生产出财富。比如说土地这个“母”只有和劳动这个“父”结合时才能生“孩子”,如果不结合就不能生“孩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是只看到一面。其实,自然环境等这些具体因素还有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不与劳动相结合时,也能独立生产出财富。
自然界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是的,如果人类不破坏、不污染自然环境,那么,江河湖海就会自然的生出许多鱼鳖虾蟹;丰茂的草原就会出现更多的牛马鹿羊;茂密的深林里就会众禽谐鸣;碧绿的青山里就会长出花草果蔬等等,人类不用通过劳动就能无偿的得到很多自然赐予的财富。这个财富究竟能有多少,说出来一个数字会使你吃惊。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此人名字参见讨论部分)计算出这些自然赐予的财富,一年会有4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几乎是现在全世界GDP总值的一半。就是用载重8吨的卡车拉黄金,卡车也得排出十几公里。良好的自然环境能恩赐给人类这么多财富,却被很多人忽视了。他们往往通过破坏自然环境取得一点小利,却丢掉了大利,真是得不偿失啊!
通过“补充”和“修正”两个方面的论述,我认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应该从只作为劳动对象的被动要素,转变为独立地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一员。
有人可能会问,你把生产力的要素扩展到这么多,是什么用意?我的用意只是在于凸显经济学的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把这些要素视为生产力,就会更重视这些要素。
我想说的不止这些。关于什么是生产力要素,我想强调指出比以上更为全面的生产力,可以称作综合生产力。资本就是综合生产力,怎么来理解呢?这是因为资本包括了生产力的所有要素,运用资本可以雇佣到劳动力、购买生产设备、原材料、科学技术、管理者以及更好理解和运用现行的经济政策等等。
资本不仅包括了所有的生产力要素,而且它可以进入到所有的经济领域,无论是农业、工业、商业或服务业,它都进入并占领这些阵地。
资本的力量非常强大,有时甚至可以超过行政力。比如为了保护环境,政府号召多植树造林,有时甚至国家领导人都亲身示范植树等等。行政力虽然有效果,但远不如把资本投入到这些环保领域,其收效肯定会更快。
资本的力量比行政力量更少些强制性。我想,就拿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来说吧,无疑是运用了行政力的强制手段,强制人民出工出力,结果引起了人民的反抗起义;如果今天再修建类似这样的大工程,运用资本的效果肯定比运用力的效果好得多。
就以上诸点来看,资本不仅是综合生产力而且是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的高效生产力。
有人说,你这样赞美资本是只看到它好的一面,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恶劣的一面,那就是资本是血腥的,是剥削劳动人民、吸吮劳动人民血液的一面。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主张消灭资本这个恶魔,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在几十年前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都消灭了资本,甚至连资本、利润的概念都不许提,把资本叫做“资金”,把利润称为“红利”,结果怎样呢?生产发展很缓慢。我认为,从现象结果来看,资本确实存在恶魔似的一面,但其实这不是资本本身的错。资本不过是一种工具,一种发展生产的方法。和很多事物一样,都有两面性。比如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火能暖人,也可烧死人;电的诸多应用能给人造福,但用不好也会伤人、击死人。不能因为只看到其破坏性的一面,我们就不用它们,只是在利用它们的时候要防止、消除它们破坏性的一面就可以了。同理,资本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就应利用它能快速发展生产的一面,防止其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大家都知道,能全面的认识到这一点的首先是邓小平。早在一般人还把资本看作为洪水猛兽的时候,邓小平就主张引进“三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就是允许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并且多次讲到引进外资会对就业、发展生产、增加税收、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诸多好处。这在当时理解的人可能并不多。现在不同了,它已经成了人们的普遍共识。现在无论哪个地区、哪级政府都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并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因为实践证明,资本进入到哪里,哪里就富起来,经济就发展起来。事实把人们从前认为的外国资本来了就是资本输出,就是来剥削人的错误观念纠正了。其实,引进外资不仅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现在很多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都欢迎中国能到他们的国家进行投资,可见心同此理。
资本的投资方向,有人认为更趋向于发达国家,我的看法倒是资本更趋向流入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为什么?因为那里工资低,未被开发的资源丰富,且有优惠的政策,这样利润就高,资本就会愿意进入。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溢富效应”的概念。什么意思?就是说进入的资本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高利润,也就是说它不是为了某国、某地区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目的的。可是资本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同时,不自觉的会使其资本投放地的经济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就提高,这就叫“溢富效应”,正因为如此,各地才欢迎投资的进入。
有人问我,资本的正面效应你说足了,但其负面效应能防止吗?我说,能防止,办法很多,我这里不一一去说,就看事实吧。比如,我国从改革开放转型市场经济以来多方面的利用资本,人们的生活不是普遍地提高起来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