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解决劳资利益失衡问题?

如何解决劳资利益失衡问题?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非公企业的劳动者对“两个同步”的感受度并不高,大部分劳动者并没有感受到分享了国家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有一小部分劳动者认为国家经济增长反而造成了收入实质上的降低。

在资本偏好的大环境下,政府为了吸引大批企业投资或为保证企业不会因为人力成本增加而转投他地,不得不任由资方压低劳动者的工资。这种做法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地区经济大幅增长,企业利润上涨,而劳动者的工资增幅过缓,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和企业利润、国家经济增长不成正比。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GDP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份额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特别是最近几年下降速度进一步加快。[4]“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5],所谓名义工资即资方实际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而实际工资则是能实际购买商品数量的工资。从统计的工资数据上看,名义工资微涨,但实际工资却下降了。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左右,而我国则不到10%。”[6]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对于这两个同步的感受,我们也对部分非公企业的劳动者进行了调查,其中认为工资收入和当地经济同步发展的劳动者只有2.1%,认为工资收入和所在企业同步发展的有30%,认为随国家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有所发展,但增长幅度低于国家经济增长的幅度的有24.4%,认为工资收入因为国家经济的增长而实质下降的有43.5%。可见非公企业的劳动者对“两个同步”的感受度并不高,大部分劳动者并没有感受到分享了国家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有一小部分劳动者认为国家经济增长反而造成了收入实质上的降低。

企业效益的提高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物价的上涨,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与劳动者工资的增长速度比例不合理,造成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的降低,这意味着他们比过去更加贫困。正如马克思描述的那样,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穷困。

随着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香港制造业的引进,台湾IT行业的进入,劳动密集型企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的主力军,目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被淘汰出市场,但从企业的数量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类型,低端技术劳动者仍然是我国最庞大的劳动群体。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经济快速提高的背景下,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上升较小,工资的增加会让企业无法负担。(www.daowen.com)

从合理性上说,财富是国民创造的,无论是GDP、GNP还是其他经济指标的上涨,国民可谓功不可没,将国民创造的财富作为收益给予国民自身非常合理。例如,普华永道审计师对工资的涨幅不太满意,有的审计师认为自己工作出色而薪水涨幅过小,提出辞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