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供应链联盟的信号传递机制分析

供应链联盟的信号传递机制分析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将要构建的供应链联盟环境的分析,可以发现潜在合作企业的所面临的合作优势。其次,建议选择供应链联盟的战略合作模式。由核心企业跟踪供应链联盟的合作过程,结合评价机制,确定成员的满意度,以及整条供应链的竞争水平,最终,发现影响供应链联盟的主要因素,采取措施。(二)供应链联盟的信号传递的虚假信息扩展1.模型的设立与假设信息是资源配置的依据,因为在评价体系看来它反映了潜在合作企业的绩效。

供应链联盟的信号传递机制分析

(一)潜在合作企业信号传递的基本内容

潜在核心企业在向核心企业发送希望合作的信息时,必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要发送如果核心企业与其合作将会节约交易成本的信息、要发送企业产权方面的信息、要发送希望和核心企业签订有法律约束的相对完善的合同信息。

1.节约交易成本方面的信息

这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愿景与核心企业的一致性;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核心企业的相容性;本企业与核心企业在某一重要方面(如生产、销售等核心环节)的依赖程度;本企业竞争者的替代质量评价等方面。

潜在合作企业可以这样来传送本企业的信息:

首先,分析将要构建的供应链联盟所处的市场环境。要建立供应链联盟,首先要从供应链联盟的角度对环境进行分析,这种环境分析可分为一般环境与直接环境。一般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技术等因素;直接环境包括企业的同行竞争、用户的状况、资源的来源等因素。要把这一行业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力量进行横向相互作用、纵向相互作用和侧向作用分析。

横向相互作用:即供应链联盟上某一环节上(这正是潜在合作企业想合作的领域)的同类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在某一个环节上的竞争者多少和力量的对比。

纵向相互作用:即供应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与上游企业(供应商)以及下游企业(客户)之间的相互作用。

侧向作用:即供应链联盟上各个环节上的潜在进入者和替代者对这个环节的作用。

通过对将要构建的供应链联盟环境的分析,可以发现潜在合作企业的所面临的合作优势。

其次,建议选择供应链联盟的战略合作模式。在分析将要构建的供应链联盟环境的基础上,发现本企业自身的内部能力,以及外部面临的竞争压力。根据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结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密切程度,把以上关系归类为:

在哪些领域,合作将是传统型、临时性的,主要合作形式是承揽普通的部件或项目的外包服务,在此领域,潜在合作企业要说明本企业对这种类型的合作的积极性的高低。

在哪些领域,潜在合作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竞价式的关系,外包是根据需要的特定部件或项目。决策时,在外包战略的同时,选择自制决策也是可以的。

在哪些领域,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有一定的合作性或长期性的关系,外包的是长期性的项目或特定的部件,在这些领域,潜在合作企业需要努力提高与对方的相互依赖性和关系的稳定性。

在哪些领域,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动态的、单一的或战略合作的,本企业要与核心企业建立极为密切的关系,甚至将本企业并入对方企业。

最后,说明本企业的其他信息。这些信息有:

①价格信息。主要是指企业所供给的原材料、初级产品或消费品组成部分的价格,因为这些产品的价格决定了消费品的价格和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对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利润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②产品质量信息。主要是指本企业所供给的原材料、初级产品或消费品组成部分的质量。如果产品的质量低劣,该产品将会缺乏市场竞争力,并很快退出市场。

③交货提前量信息。交货提前量越小,库存量的波动越小,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越快,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越高。由此可见,交货提前量也是重要因子之一。

④交货准时性信息。交货准时性是指按照订货方所要求的时间和地点,供应商将指定产品准时送到指定地点。

⑤品种柔性信息。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多样化,是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基础。

⑥设计能力信息。产品的更新是企业的市场动力。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不仅仅是企业分内之事,集成化供应链联盟也要求合作企业能适当承担部分的研发和设计工作。因此,潜在合作企业的设计能力属于选择的考虑范畴

⑦特殊工艺能力信息。每种产品都具有其独特性,没有独特性的产品的市场生存力较差。产品的独特性要求特殊的生产工艺,所以,潜在合作企业的特殊工艺能力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⑧其他影响因素:如项目管理能力、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的库存水平等。

2.发送企业产权方面的信息

这方面的信息传递主要是为了向核心企业说明本企业的资产专用性[3]情况。

3.发送希望和核心企业签订有法律约束的相对完善的合同信息

这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建议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必然有一定的风险存在。正确解决风险问题,联盟成员共同承担风险,能够提高整个联盟的效率,取得超越企业的边界效益。

②建议建立联盟的控制和监测机制。供应链联盟建立,有很多影响因素,由供应链联盟核心企业建立合作监测和监测系统,跟踪联盟合作与变革的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合作与变革的顺利进行。

③建议建立激励机制、相互信任、合理承诺及良好的沟通机制。没有良好的沟通,则合作各方很难建立起信任,而且可能造成误解。

④建议建立工作跟踪改进机制。由核心企业跟踪供应链联盟的合作过程,结合评价机制,确定成员的满意度,以及整条供应链的竞争水平,最终,发现影响供应链联盟的主要因素,采取措施。

(二)供应链联盟的信号传递的虚假信息扩展

1.模型的设立与假设

信息是资源配置的依据,因为在评价体系(核心企业)看来它反映了潜在合作企业的绩效。

故设立二元函数R=R(K,J) K>0,J≥0,R(K,0)=R(K)

R:评价体系(核心企业)获得的潜在合作企业的经济信息,它是反映潜在合作企业经营能力和未来盈利能力的信号,评价体系以此对潜在合作企业产生反馈作用,决定是否配置资源及配置多少。

K:反映潜在合作企业实际经营绩效的变量,表示该企业的实际能力。

J:表示潜在合作企业虚假经营绩效的变量,不真实地表示该企业的能力。

R、K和J看上去似乎是一回事,但事实上它们有很大差别。之所以建立这种函数关系,是因为:①K、J与R本质上是不同的,K是第一类经济信息,J是由潜在合作企业制造的虚假信息,R是第二类经济信息;②与之相关的行为主体不同,K、J只与潜在合作企业相关,是潜在合作企业的私人信息,R与潜在合作企业和评价体系(核心企业)都相关,是潜在合作企业发出、评价体系(核心企业)接收的信号;③K、J决定R,正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共同构成了评价体系(核心企业)获得的信息。

因为K和J的增加都发出了潜在合作企业能力增强的信号,故:

2.假设条件

为分析问题,我们作如下假设[4]

(1)不存在超级稳定[5]诚信体系;

(2)潜在合作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技术状况相对稳定,短期内不会有重大技术变革和管理创新

(3)评价体系(核心企业)根据R对潜在合作企业正反馈

(4)不存在独立于潜在合作企业之外的审计机构,潜在合作企业经营绩效的信号完全由自己发出;

(5)经济中只存在两个企业A(潜在合作企业A)和B(潜在合作企业B),且两个企业传递信息的活动服从相同的函数关系;

(6)传递虚假信息被惩处的风险是0。

3.具体分析

在此,先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考察R较小的企业为继续生存如何确定J,然后把比较静态分析提炼成一个动态分析模型,证明虚假信息存在不断扩张的特性。

比较静态分析((1)(2)(3)是三种独立的状况)

i=1,2,3(i表示JA、JB取值不同的三种状态)

(1)当JA=0 JB=0时

(i)若

这意味着A的经营能力、未来盈利能力优于B,评价体系(核心企业)将倾向于选择企业A为合作伙伴,因为RA>RB,在竞争中,B企业有被淘汰[6]的可能,所以B企业出现了下面三种选择:

①改善经营管理能力技术状况,提高K,选择a。

②时刻面临被淘汰的风险甚至被淘汰,选择b。

③开始传递虚假信息J1>0,使R(K,J1)>R(K),选择c。(www.daowen.com)

(ii)若m1<1,则A和B的状况对调。

(2)当JA=0 JB>0时(JA>0 JB等于0时同理)

(i)若m2>1,这表明虽然B企业已经传递了虚假信息,发出了能力增强的信号使R(KB,JB)>R(KB),但评价体系(核心企业)所获得的信息是A的经营能力、未来盈利能力优于B。根据1-(1)中的分析可知R较小的B企业有三种选择:

①选择a;②选择b;③扩大虚假信息量,产生J2,使J2>J1>0,选择d。

(ii)若m2<1,这表明B企业传递虚假信息,使R(KB,JB)>R(KA),评价体系(核心企业)获得的信息是,B的经营能力、未来盈利能力优于A。这时,无论KA、KB谁大,结合1-(1)分析,评价体系(核心企业)将又倾向于与B企业合作,所以R较小的A有三种选择:

①选择a;②选择b;③选择c。

(3)当JA>0 JB>0时

(i)若m3>1 R较小的B有三种选择:①选择a;②选择b;③选择d。

(ii)m3<1 则A和B的状况对调。

对R较小的企业面临的选择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选择a不是最优策略,因为:

①企业的经营能力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假设2),重大技术变革和管理创新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通过改变K而影响R不是企业获取合作机会的主要途径;

②即使企业可以提高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但在无风险环境里(假设6)提高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比改变J多支付很多成本。也就是说,通常通过改变K而影响R比通过改变J而影响R耗费更多的成本,所以模型中理性的企业不会将选择a视为企业生存的主要途径。

另外,选择b也不是企业的理性策略,因为:

①这里暗含的一个前提,企业是不愿被淘汰的。由于先期的投入已化为沉淀成本而且企业对自己的生产停业点信息无法有准确的了解,大量的沉淀成本无法变现,所以选择b不是企业的理性选择;

②就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而言,选择b说明企业已经或潜在被淘汰,发出了企业代理人能力较低的信号,不利于代理人个人的利益,特别是再发展,所以代理人不愿意评价体系(核心企业)获得本企业R较小的信息,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就会通过企业行为表现出来,这样选择b不会被采纳。

尽管初始状态不同,选择c和d本质上是一致的,说明企业选择产生虚假信息或扩大虚假信息量。通过以上分析得出选择c、选择d是企业的占优选择,在此分析基础上,笔者概括出命题1。

命题1:当时,使J>0(包括J1和J2由J初始值决定)是R较小者继续生存的占优选择(包括选择c和d)。

命题1描述了若以R为配置资源的信号,无论KA、KB取何值,为了继续生存,R较小者的占优选择是传递虚假信息。

动态分析

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是:①对比较静态分析过程的提炼;②命题1的结论。

令:=1,2,3,…,n(t表示不同时期)

初始状态(初始状态时,同理)

(1)当JA1=0 JB1=0时

由命题1可知B的行为是选择c,出现了一个均衡[7](JA=0,JB>0)。

(2)JA2=0 JB2>0时

(ⅰ)若n2>1,由命题1可知,B企业的行为是选择d,制造,出现一个均衡,这与前一个均衡类似,因为n2>1时是对2-(1)中的重复,还会继续使JB增加,直至出现n2<1。

(ⅱ)若n2<1,由命题1可知,A企业的行为是选择c,出现新的均衡[8],直至出现n2>1。

(3)当JA3>0 JB3>0时

(ⅰ)若n3>1时,由命题1可知,B企业的行为是选择d,产生,出现一个均衡,JB不断增加,直至n3<1。

(ⅱ)若n3<1时,由命题1,A的行为是选择d,产生,出现新的均衡或(>JA>0,),JA相对JB不断增加,直到n3>1。

至过程(3)已经出现了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4)当t≥3 JAt>0 JBt>0时

(ⅰ)若nt>1时,均衡为(JAt>0,JBt>>0),JB相对JA不断增加,直至nt<1。

(ⅱ)若nt<1时,均衡为(JAt>>0,JBt>0),JA相对JB不断增加,直至nt>1。

在A企业与B企业的多次博弈中,由命题1以及我们进行的动态分析可以推导出命题2:

命题2:如果初始状态为KA≠KB,则会产生JA>0、JB>0,且当t≥3时,JAt+1>JA1,J Bt+1>JBt。命题2描述了KA≠KB的条件下,K较小的企业会最先传递虚假信息,以争取在供应链联盟中的合作机会,这会导致K较大的企业采取相应措施——传递虚假信息,这样两企业争取未配置资源的动态博弈行为最终导致虚假信息不断扩张,供应链联盟成员间的合作在质或量[9]上降低。

4.进一步分析

下面对模型中的结论与现实有差异之处作出解释,并考察模型中逆向选择问题。

(1)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约束(还原假设6):现实中,企业传递虚假信息是有被惩处的风险的。

假设被惩处的概率为P,成功地传递虚假信息的获益[10]为L1,被惩处的净损失为-L2(L1>0,L2>0),企业传递虚假信息的净获益期望:EL=(1-P)L1-PL2。这里首先要考虑EL的大小,EL与L1成正比,与P和L2成反比,其次要考虑企业代理人的风险偏好类型。一旦相应条件满足,现实中的企业便成为模型中的企业,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实中仍有许多未传递虚假信息的企业[11],另一方面说明了假设6的合理性。

(2)对R的有界性探讨(对现实中J的定义域的确定)

在虚假信息扩张模型中,我们发现经过A和R的多次博弈,模型似乎缺乏一个最终稳定的均衡,JB增加→RB增加→JA增加→RA增加→JB增加……这个过程不断循环。这与现实是有矛盾的,现实中虽然有很多企业在传递虚假信息,但虚假信息的自我扩张不会无穷大

这种矛盾的发生基于一个前提:,只有当R对J的边际量不递减时,模型的结论才与现实不符。而现实通常,这是因为在既定技术水平下,信息对经营能力绩效的反映作用是递减的[12],这类似于边际效用的递减。

(三)信息传递机制中虚假信息扩展现象的基本对策

对虚假信息扩张问题的分析已经可以解释现实供应链联盟核心企业在选择潜在合作伙伴时,为什么会存在大量企业会计信息、审计信息、生产经营、技术违法性失真信息劣化了供应链联盟的合作伙伴的选择效率,以及导致生产、流通领域的诚信体系一旦遭破坏便具有相当的不可逆转性,会使市场机制和社会处于积重难返的窘境。虚假信息的产生与扩张都会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机制作用于供应链联盟的形成。

本章的上述分析是在无政府管制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的,这种信息传递的分析框架如图6-2所示。

图6-2 无政府管制下的信息传递机制

信息传递的路径为:潜在合作企业(信息源)→核心企业(评价体系)。信息由企业内传至评价体系,须经过一个环节——企业,在无政府管制假设下,企业有制造信息、扭曲信息的可能,虚假信息有产生的可能性。根据前文比较静态分析的命题1和对企业传递虚假信息被惩处风险的考察,我们可以推论出企业有传递虚假信息的必然性。

现在,笔者假设在有效的政府管制参与的情况下,这种信息传递机制可用图6-3来反映,这时可分为两种情况。

图6-3 政府管制下的信息传递机制

1.传递路径:信息源→政府管制部门→评价体系

在不考虑政府管制部门技术性失误的前提下,这种路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如果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没有任何扭曲,那么此时的信号便在最大程度[13]上反映了潜在企业的状况。在既定状况下,合作伙伴选择的效率可以达到最大(但不一定最优)[14]

2.传递路径:信息源→政府管制部门→企业→政府管制部门→评价体系

与第一种情况相比较,这是现实中传递虚假信息较常见的路径,它表达了政府管制的低效率与企业对信息的扭曲、传递虚假信息的状况,虽然有独立的政府管制部门,但如果出现政府管制部门与潜在合作企业合谋的情况,等同于信息直接由潜在合作企业传递给了核心企业,而这种传递由于政府管制部门的参与加剧了信号的扭曲,会更加降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效率。

因此,降低虚假信息量,建立合理信息传递机制以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效率,必须遵循以下的一些基本原则:

(1)潜在合作企业的信息传递要尽量完全。

(2)核心企业要合理地建立对企业进行多元化评价的评价体系。

(3)政府要进行适当的信息管制(这个问题将在下章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