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场行为的管制探索主要是在管制问题中考虑信息约束,引入相应的激励、协商机制来设计管制措施,提高管制效率。
1.激励性管制
激励性管制理论是利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吸收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管制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为放松管制提供了改革方向,但现实中的市场存在许多需要管制的“失灵”因素,全部取消管制将导致市场严重混乱和低效率。在确定一些领域(如强自然垄断产业)非需要管制不可后,如何引入激励机制提高管制效率成为激励性管制理论的研究主题。激励性管制理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其研究创新引入了信息约束、作用及博弈机制。
激励性管制理论的要点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管制双方都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信息租金争夺成为管制效率提升的瓶颈,管制虽可避免某一方面的市场失效,但必须付出逆向选择和隐藏信息等信息租金会带来的社会成本。关于这一点,巴隆(Baron)和梅耶森(Myerson)建立了复杂的数学模型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政府管制做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效率与信息租金是一对共生的矛盾,即在得到效率的同时,必须留给企业信息租金,而信息租金会带来社会成本。[3]政府为了制定有效率的管制政策,必须尽可能地利用企业的私有经营信息,而企业为获得信息租金有隐藏信息的积极性,所以,政府的管制政策只能在管制信息搜索和实行某种鼓励信息显露政策之间做出成本最小的选择。即政府在进行管制时都要面临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问题,在管制这个委托—代理关系中,被管制者(代理方)处于信息优势,而政府(委托人)却处于信息劣势,委托人看不到代理人做出了何种程度的努力(代理人隐藏行动),同时,委托人不能了解代理人在决策时所利用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信息(代理人隐藏信息)。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政府管制的不到位,管制过度与管制缺位同时存在,管制效率较低。另外,传统的理论并没有过多地考虑管制成本的问题。实际上管制成本随着管制领域的不断扩大而不断增加,管制成本包括管制者实施管制的成本以及被管制者的成本,被管制者的成本中包括寻租成本、因管制而受的损失以及管制滞后带来的损失。
激励性管制理论就是研究政府如何采取激励手段,如成本补偿机制和激励性定价政策等,来达到以较小的成本获得管制信息和激励企业提高效率的目的。
具体操作上,激励管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现有企业充分考虑其成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赋予企业更多确定服务收费的自由度,从而使企业更加趋于按商业原则经营。
激励性管制理论所提倡采用的激励性管制工具有:特许投标、区域间竞争和价格上限等。
2.协商性管制
激励性管制仍然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即相对于管制者,被管制者仍然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如果能将被管制者从被动的角色转化为主动的角色,就更能提高管制的效率,协商性管制恰好实现了这一点。
协商性管制是指管制者与被管制者就如何管制进行充分的、正面的协商,共同制定管制政策的一种互动性管制形式,它在激励被管制者不断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了政府的管制目标。与激励性管制相比,协商性管制有如下的特点:(www.daowen.com)
(1)协商性管制是政府协调模式与组织协调模式的组合,是基于协商的一种管制。通过管制者与被管制者协商,制定管制政策。
(2)协商性管制明确赋予被管制者参与、制定管制政策的权利,改变了被管制者被动接受管制的局面。由于被管制者成为制定管制政策的一方,它有充分的动力来表现自己的私人信息。
(3)协商性管制可以看成是一个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一个合作博弈,由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变,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管制者与被管制者的协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确定合理的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确定行业的进入标准;确定政府补贴的程度和补贴的方式;确定产品的质量标准;确定违约的惩处方式和程度,等等。
【注释】
[1]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反托拉斯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9-60.
[2]参见王晓晔.竞争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218.
[3]Posner B.A.Theories of Economic Regulation[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4.5:autum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