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结构中的政府监管措施

市场结构中的政府监管措施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管制的目的是为了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为了公共利益,因此,针对不同的市场结构,需要采取不同的管制方式。实际上这两种成本均是市场条件,因为沉淀成本与市场租金明显相关,而成本次加性必然产生于平均收益超过平均成本的产出区域内。在此领域政府管制主要是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后SCP学派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对这些竞争性产业进行政府管制的理论根据。

市场结构中的政府监管措施

从市场结构来分析,市场大体有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其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属于两个极端类型。在现实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两种类型是常态。因此,作者认为,市场结构大体可分为垄断结构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性市场结构。政府管制的目的是为了经济效率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为了公共利益,因此,针对不同的市场结构,需要采取不同的管制方式。

1.垄断结构的产业管制

主要包括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价格管制是要确保能提供给投资者足够回报的价格,进入管制就是为了避免在沉淀成本上过度投资。

哈佛学派和新SCP范式为这种类型的管制提供理论依据。对具有垄断结构的产业进行管制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垄断可以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达到更高的效率,同时防止垄断下企业自由决策所造成的不良经济后果。对价格和进入的管制总是与两种成本条件相联系。

首先是沉淀成本造成进入壁垒。其次是成本次加性。实际上这两种成本均是市场条件,因为沉淀成本与市场租金明显相关,而成本次加性必然产生于平均收益超过平均成本的产出区域内。沉淀成本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竞争和潜在进入都不能确保有效的价格和产品质量。成本的次加性使我们认识到应该通过自然垄断来限制进入以保证足够的产量,很明显这需要价格管制,因为竞争的益处受到进入管制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的费率和进入管制与许可证管制明显不同。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垄断结构的产业是以自然垄断为特征的。由于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等原因,垄断就出现了,提供同一物品和服务的企业或者单独经营或者联合形成统一企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自然垄断是不言而喻的,现代自然垄断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电信领域,其主要技术经济理由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这些产业在提供服务时形成网络系统。各种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等)都有一整套的网络设备,其固定资本投资巨大,但随着用户的增加,单位边际资本投入下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效率。

第二,上述公用事业能取得生产与分配的纵向统一利益,对多种用户提供多种服务的复合供给利益,也称“范围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意味着追加新的物品和服务进行联合生产要比单独生产成本低,这就是“成本次加性”,但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因而对于高沉淀成本,具有明确规模效率和范围规模效率的公益事业和部分制造业,实行限价的管制,一方面须满足效率对这些产业规模和投入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保证这些厂商不能抽取过多的租金。在此领域政府管制主要是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www.daowen.com)

2.竞争性产业结构的政府管制

对竞争性产业进行管制常常使人们不可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对运输、金融、流通业等管制均属于这一类。

后SCP学派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对这些竞争性产业进行政府管制的理论根据。因为在上述产业中企业众多,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收取各种不同的费用,而用户对此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这时,政府管制的介入主要是把受管制企业的状况告诉消费者,并作为消费者利益的代理人帮助其维护自己的利益,减少可能遇到的风险。

但应该承认在竞争性结构的产业中确定管制价格十分困难而且费用巨大,因而通常价格应由市场来决定,管制机构则适当引导。这样能使其真正达到:(1)服务的公共性,(2)共同利用设备的公平负担,(3)避免过度竞争,维持产业内的秩序和稳定企业经营

由于竞争性产业进入壁垒低,只要不限制进入与退出的成本,不可能存在超过正常利润的租金,也不存在公平问题;并且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要使自己的企业运作状况、价格、产出等信息完全与消费者隔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他们必须按市场竞争的原则定价。

竞争性结构的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趋向于放松管制,较为明显的是公路运输通信航空运输和流通产业等行业。因此,竞争性产业的政府管制主要是针对信息不对称和可能对消费者利益造成的较大危害进行管制,要实现真正合理价格管制是十分困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