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与企业国际化选择的相关文献梳理及实证检验结论给与我们的政策建议包括:
(1)经济发展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支柱,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必须注重研发投入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质量。同时,消除地区间所有制间的差别政策对待,营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使企业能优胜劣汰,最应该走出去和有能力走出去的企业进行国际化生产投资,每个企业都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国际化方式。
(2)出口和OFDI(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参与国际活动的两种形式,OFDI具有较低的边际成本、运输成本,出口则具有较低的固定成本和风险成本,跨国企业可以同时进行出口和OFDI,进行优势互补。在生产率水平较低时可以先通过出口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随着对国外市场的熟悉以及生产率水平的提高,逐渐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二者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Smeets(2011)认为只有具有一定生产率水平、吸收能力以及技术转化能力的企业才能从对外投资中获益。因此企业应合理权衡参与国际合作的方式,以期获得最大收益。
(3)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效应提高生产率,进一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因此,应该重点培植这部分出口企业,促进它们的出口,从而间接促进企业的投资,最终带来两种国际化行为的良性互动。
(4)对外直接投资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效应,因此我们认为,应进一步促进投资便利化,积极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学习效应,并不断促进投资方式由中国式投资(技术寻求)到日本式投资(效率寻求)到美国式投资(市场寻求),积极促进我国边际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产业的优势;其次,不断调整出口结构,促进价值链升级,发挥出口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投资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国非加工贸易出口遇到贸易壁垒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中国高质量产品的出口才能进一步实现出口的学习效应。
融资约束与企业国际化选择的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结果对于我们的政策启示有:
(1)拓宽企业的融资途径。我国现阶段企业融资仍以银行贷款为主,但繁杂的手续、高额的抵押费用及制度偏向严重阻碍企业的出口和OFDI。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增强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并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商业信用及股权融资等方式全面缓解融资约束问题。我国现在的股票市场上投机动机远远大于投资动机,同时新三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相应的制度措施没有跟进,各种金融衍生品可以提供的融资范围不足,这都有待于政府减少干预,促进资本市场的自由发展。
(2)重点关注OFDI企业的融资问题。与出口相比,我国OFDI还处于起步阶段,虽发展速度较快但规模仍然较小,且融资约束对OFDI影响的边际效应大于对出口影响的边际效应,政府应为最有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的企业提供相关的融资便利,以促进企业顺利走出去。(www.daowen.com)
(3)要健全融资环境。通过构建一个高度市场化、高效、全面的融资环境,减少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金融市场摩擦,从而有效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和OFDI的阻碍作用,并针对不同行业融资依赖度、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及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支持。
(4)积极推进国有银行改革,鼓励其他银行通过公平竞争提高信贷配置效率,促进信贷市场多元化,从根本上解决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中心的银行体系在信贷方面存在的信贷歧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生产率和融资异质性对企业国际化选择的间接效应和门槛效应给与我们的政策启示有:
(1)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积极促进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毫无疑问,中国许多国有企业的国际化行为源于其便利的信贷条件。因此,政府继续改革信贷市场,为私营企业创造公平的融资环境,对加深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非常重要。私营企业同样可以成为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2)同时,政府应完善补贴机制,有针对性地对研发强度较高的行业进行补贴,以此来平滑融资约束对企业生产率造成的负面影响,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跨国公司的竞争力。虽然较高的职工福利水平会使企业在信贷市场上更脆弱,但并不是企业要以牺牲职工的福利来为海外活动融资,人力资源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无形资产,企业应该从提高透明度、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会计准则等方面提高其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
(3)政府政策引导具有针对性。生产率和融资能力是企业走出去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政府应有针对性地促进生产率水平中等企业的融资,因为融资能力提升对这部分企业的出口促进作用是最明显的。对融资不存在问题的企业,重点培育其生产能力。避免给融资能力足够生产率不够的企业融资支持,而需要融资支持的企业关注其生产率等政策偏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