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究信贷约束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影响

探究信贷约束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影响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口一直是中国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的主要方式,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外直接投资也逐渐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另一重要模式。虽然中国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迅速扩张,但大部分企业都面临或多或少的信贷约束,因此本书研究信贷约束对企业出口和OFDI的影响,对更好地引导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信贷约束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影响

出口一直是中国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的主要方式,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外直接投资(OFDI)也逐渐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另一重要模式。与国内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往往具有规模较大、生产率较高、附加值更多、工资水平较高、人均资本水平较高以及拥有更多的技术工人等特点(Mayer,2007)。企业以何种方式参与国际市场是由临近优势和集中生产优势权衡决定的(Brainard,1997),临近-集中理论奠定了企业国际化选择研究的宏观基础。微观理论研究则表明跨国公司的特征可以由生产率异质性来反映,仅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承担进入国际市场的固定成本(Melitz,2003),生产率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主要壁垒,但该模型成立的前提是企业不受融资约束的限制。世界银行投资环境调查显示,中国是融资约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内部融资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而外部融资能力强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走出去所需要的资金,融资约束或许成为阻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另一重要壁垒。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导,向银行借款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因此企业的融资约束主要表现为信贷约束。

图5.1 利息支出核密度图

图5.1 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利息支出最多,利息支出越多,表明企业越容易获得银行贷款,面临的信贷约束越小。信贷约束较小的企业对外出口,信贷约束最大的企业只能供应国内市场。为什么信贷约束低的企业才能参与国际市场呢?与供应国内市场相比,出口企业需要更多的前期支出,包括了解潜在出口市场的获利能力、特定市场的资金投入、产品定制及设立保持国外市场销售网络等。在此基础上,对外投资企业还需支付管理费用、设备等固定资本的投入。另外,国际化经营还可能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交易周期更长,从而会进一步加深企业对外部融资的依赖。虽然中国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迅速扩张,但大部分企业都面临或多或少的信贷约束,因此本书研究信贷约束对企业出口和OFDI的影响,对更好地引导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www.daowen.com)

融资约束对出口的影响已经得到学者们的广泛验证。Chaeny(2005)首次将融资约束纳入到Melize的企业出口模型,认为融资约束与生产率一样都是企业异质性的来源,受信贷约束小的企业更容易进入出口市场。Bellone(2010)的研究显示融资环境较好的企业更容易出口。Berman(2010)认为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的广延边际影响超过集约边际。Manova(2013)研究发现金融发达的国家更有可能参与出口,且这种影响在金融脆弱部门表现的更明显。Alvarez和Lopez(2013)对智利的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的改善会提升生产率较高企业出口的概率,且制造业部门中的外资企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较低。李志远(2013)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研究发现,信贷约束小的企业出口额相对较大。但也有文献认为融资约束在企业出口中的作用不明显(Stiebale,2011)。

与出口相比,对外直接投资往往面临更高的固定成本投入,因此金融约束对投资企业更重要,但鲜有文献分析金融摩擦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影响。Buch(2008)认为,企业出口(投资)面临生产率和融资约束双层壁垒,融资约束会在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且实证发现融资约束对企业的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都有影响。Buch(2014)进一步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方面证明了融资约束对高生产率企业的影响比低生产率企业的影响更大,因为前者更倾向于海外扩张。李磊等(2015)运用中国微观数据研究发现,信贷融资能够显著地促进我国的工业企业“走出去”,融资能力越强的工业企业不仅更有可能发生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而且越倾向于进行多次投资以及在多个国家进行投资。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关于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的研究比较丰富,关于企业融资异质性对投资影响的研究较少,对融资约束与企业国际化选择的文献也不多见。本书将进行以下创新性的研究:(1)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匹配的微观数据,同时分析融资约束对出口和投资的差异化影响;(2)考虑行业融资依赖度、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企业规模不同时,信贷对企业国际化选择影响的不同。本书接下来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构建企业国际化选择的理论模型,并得出实证需检验的假说;第三部分构建实证模型及相关变量;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部分,对模型进行基础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是进一步检验,对基础模型进一步扩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