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知识准备:财务报表基础知识解析

知识准备:财务报表基础知识解析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财务报表的组成和分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我国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年度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短于一年的,应当披露年度财务报表的涵盖期间,以及短于一年的原因。其中,中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应当是完整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

知识准备:财务报表基础知识解析

1.财务报表概述

1)财务报表及其目标

从程序上讲,财务会计报告是公司每个会计期间内财务会计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以及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在我国,严格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包括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自己披露的信息。其中,财务报表应符合财政部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指由具有证券相关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遵守审计准则所出具的报告;自己披露的信息指应经注册会计师审问并发表的意见。

我国国务院于2000年6月21日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法规,该条例构建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框架。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等企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列报等问题做出了规范。

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2)财务报表的组成和分类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我国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以及附注。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分为一般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类型予以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其经营活动的性质,确定本企业适用的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本书主要阐述一般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

财务报表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反映内容分类。

按财务报表反映内容,可分为动态报表和静态报表。动态报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金耗费和资金收回的报表,如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报表;静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一定时点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是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的报表,从企业资产总量方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反映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

(2)按编报时间分类。

按财务报表编报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表是以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包括月报、季报和半年报等。企业至少应当按年编制财务报表。年度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短于一年的,应当披露年度财务报表的涵盖期间,以及短于一年的原因。中期财务报表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其中,中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应当是完整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与年度财务报表相比,中期财务报表中的附注披露可适当简略。

(3)按编制的基础分类。

按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不同,可分为个别财务报表、汇总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个别财务报表是由企业在自身会计核算基础上对账簿记录进行加工而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用以反映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汇总财务报表是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上级机关,根据所属单位报送的个别财务报表,连同本单位财务报表汇总编制的综合性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是由母公司编制的,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对企业集团的内部交易进行相互抵消后编制的财务报表,以反映企业集团综合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法》的规定,企业应定期编报的报表种类如表7.8所示。

表7.8 企业财务报表一览表

3)财务报表的作用

(1)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营管理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两权分离”使股东和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出现委托与受托关系。股东把资金投入公司,委托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他们为了确保自己的切身利益,保证其投入资本的完整与增值,需要经常了解管理当局对受托经济资源的经营管理情况。通过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一些法律规章的制约,财务会计报告能够较全面、系统、连续和综合地跟踪反映企业投入资源的渠道、性质、分布状态以及资源的运用效果,从而有助于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以及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的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情况。

(2)财务报表是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单位和个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据以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的投资者(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潜在的债权人)根据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了解企业目前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及资本实力,再做出是否向企业投资、以什么方式投资、投资或贷款的方法等决策;政府部门(包括财政、税务、银行、证券交易监管机构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根据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了解和监督企业在完成社会义务和责任方面的情况,以加强对企业的财政税务监督、财经纪律监督、信贷监督和证券交易法规监督,同时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定法规提供决策依据。

(3)财务报表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信息源。由于财务报表能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经过逐级汇总上报的财务报表能相应地反映出某一行业、某一地区、某一部门乃至全国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信息。这种信息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了解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经济情况,正确制定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控制国民经济运行,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决策依据。

(4)财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企业内部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通过财务报表可以随时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通过与计划比较,检查企业预算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评价业绩,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同时,利用财务信息可以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经济决策,确定企业的近期经营计划和远期规划

必须指出,财务报表主要是总结过去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及其结果,而且所提供的仅仅是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是大多数使用者的主要信息来源,能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但并不能满足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全部需要,有关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非财务会计信息也将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4)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

(1)真实可靠。企业财务报表必须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使财务报表的各项数据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因此,财务报表必须根据核实无误的账簿资料编制,不得以任何方式弄虚作假。否则将会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做出错误的评价与判断,致使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2)相关可比。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与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相关,并且便于报表使用者在不同企业之间及同一企业前后各期之间进行比较。只有提供相关且可比的信息,才能使报表使用者分析企业在整个社会特别是同行业中的地位,了解、判断企业过去、现在的情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为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服务。

(3)全面完整。企业财务报表应当全面地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需要。为了保证财务报表的全面完整,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应当依次编定页数,加具封面,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封面上应当注明企业名称、企业统一代码、组织形式、地址、报告所属年度或者月份、报出日期,并由企业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还应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当按照有关准则、制度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填写,特别是对于企业某些重要的事项,应当按照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不得漏编漏报。

(4)编报及时。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资料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只有及时编制和报送财务报表,才能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资料。企业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财务报表提供期限的规定,及时对外提供财务报表。月度中期财务报表应当于月度终了后6天内(节假日顺延,下同)对外提供;季度中期财务报表应当于季度终了后15天内对外提供;半年度中期财务报表应当于年度中期结束后60天内(相当于两个连续的月份)对外提供;年度财务报表应当于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随着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财务报表的及时性要求将变得日益重要。

(5)便于理解。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可以为使用者所理解。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是为广大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关资料,为企业目前或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因此,编制的财务报表应清晰明了。当然,财务报表的这一要求是建立在报表使用者具有一定的财务会计报告阅读能力的基础上。

2.资产负债表概述

1)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它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它是根据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一定的顺序,把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予以适当排列,并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数据进行高度浓缩整理后编制而成的。例如,公历每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由于它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情况,因此,它是一张静态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企业管理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投资者、债权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税务部门来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资产负债表可以提供某一日期资产的总额及其结构,表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其分布情况;可以提供某一日期的负债总额及其结构,表明企业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债务以及清偿时间;可以反映所有者所拥有的权益,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的情况以及对负债的保障程度。资产负债表还可以提供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如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计算出流动比率;将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计算出速动比率等。这些资料可以表明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从而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2)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资产负债表一般有表首、正表两部分。其中,表首概括地说明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及计量单位等。正表是资产负债表的主体。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的原理设计的,格式主要有报告式和账户式两种。报告式是上下平衡,账户式是左右平衡。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之间的勾稽关系,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顺序,把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予以适当排列。资产按其流动性大小排列,流动性大的资产如“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排在前面,流动性小的如“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等排在后面。负债按偿还期长短和先后顺序进行列示,具体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等,“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需要在一年以内或者长于一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偿还的流动负债排在前面,“长期借款”等在一年以上才需偿还的非流动负债排在中间;在企业清算之前不需要偿还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排在后面,所有者权益则按其永久性递减的顺序进行列示,具体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分项列示。这种排列方式反映了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总体规模和结构,直观地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的强弱。

我国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格式如表7.9所示。

3.利润表概述

1)利润表的作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例如,反映1月1日至12月31日经营成果的利润表,由于它反映的是某一期间的情况,所以又称为动态报表。有时,利润表也称为损益表、收益表。

表7.9 资产负债表

续表

利润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通过利润表,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实现情况;可以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费用耗费情况;可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净利润的实现情况,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将利润表中的信息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信息相结合,还可以提供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如将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进行比较,计算出存货周转率;将销货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进行比较,计算出存货周转率;将净利润与资产总额进行比较,计算出资产收益率等。利润表可以表现企业资金周转情况以及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经济决策。

2)利润表的结构

利润表一般有表首、正表两部分。其中,表首说明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正表是利润表的主体,反映形成经营成果的各个项目和计算过程。所以,曾经将利润表称为损益计算书。

利润表是根据“利润=收入-费用”的会计等式设计。这里所讲的收入、费用均指广义的收入、费用概念,即列入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利润表正表的格式一般有两种:单步式利润表和多步式利润表。单步式利润表是将当期所有的收入列在一起,然后将所有的费用列在一起,两者相减得出当期净损益。多步式利润表是通过对当期的收入、费用、支出项目按性质加以归类,按利润形成的主要环节列示一些中间性利润指标,如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分步计算当期净损益。利润表的这种阶梯式的结构,直观地反映了企业的三大动态要素状况及企业的获利能力。

我国企业利润表格式如表7.10所示。

表7.10 利润表

续表

4.现金流量表

1)现金流量表概述

(1)现金流量表含义。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财务报表。它是一张动态报表,它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共同构成了企业对外编制的主要报表。

为便于理解现金流量表,有必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谈。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但却没有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什么发生了变化,从期初的总量和结构到期末的总量和结构,即财务状况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但却没有提供经营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信息,没有反映投资和筹资本身的情况,即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投向,以及筹集资金的规模和具体来源。因此,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只能提供某一方面的信息,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弥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不足。它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详细说明了两个资产负债表编表日期间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构成情况,揭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变化的原因,提供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进行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所产生的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因而,该报表是反映企业现金流量变化的动态报表。

(2)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这里的现金与会计核算中的现金概念是不同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规定,这里的现金包括现金及等价物。

① 现金。

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不属于现金。其构成如下:

库存现金。库存现金是指企业持有可随时用于支付的现金限额,即与会计核算中“库存现金”科目所包括的内容一致。

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入金融企业、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存款,即与会计核算中“银行存款”科目所包括的内容基本一致。

其他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存在金融企业有特定用途的资金,如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等。

应注意的是,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中有些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如不能随时支取的定期存款等,不应作为现金,而应列作投资;提前通知金融企业便可支取的定期存款,则应包括在现金范围内。

② 现金等价物。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其中,期限短是指从购买日起3个月内到期。流动性强是指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主要是指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权性投资(不包括股权性投资)。价值变动风险很小是指债券等(股票价值风险变动较大)。

涉及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而不需要在现金流量表上反映,包括现金与现金之间的经济活动,例如企业将现金存入银行、企业开出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之间的经济活动,例如企业用银行存款购买3个月到期的短期债权性投资;还有一类是等价物之间的经济活动。

(3)现金流量的分类。

现金流量,是指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可以分为3类,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①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的税费返还、支付职工薪酬、支付的各项税费、支付广告费用等。

②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购买和处置无形资产等。

③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包括发行股票或接受投入资本、分派现金股利、取得和偿还银行借款、发行和偿还公司债券等。

(4)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现金流量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以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所以,现金流量表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衡量企业财务资源和财务风险以及预测企业未来前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现金流量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① 帮助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评估公司创造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公司的投资人、债权人的投资和信贷动机,最终都会落在对获取现金流量的追求上。为了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他们必须依据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评估公司现金收入的来源、时间和不确定性,包括股利或利息的获得、证券变卖所得、贷款本金的清偿等。

② 帮助投资人、债权人评估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支付股利的能力以及对外融资的需求。公司清偿债务时,需动用现金资源;向股东支付股利也需付出现金。公司净现金流量越多,对外融资的需求度越低。

③ 帮助报表使用者分析净收益与相关的现金收支产生差异的原因。财务报告中对损益的确认是遵循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而非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净收益与现金收支之间差异。这就需要利用现金流量表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利于正确决策。

④ 帮助报表使用者评估当期的现金和非现金投资与理财活动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现金流量表不仅要披露与现金收支有关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还要披露非现金的投资活动和理财活动,即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揭示公司全部财务状况的变动。

2)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我国企业现金流量表采用报告式结构,分类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最后汇总反映企业某一期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我国一般企业现金流量表的格式如表7.11所示。

表7.11 现金流量表

续表

5.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定义和作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指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当全面反映一定时期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情况,不仅包括所有者权益总量的增减变动,还包括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重要结构性信息,特别是要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让报表使用者准确理解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根源。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综合收益。综合收益,是指企业在某一期间与所有者之外的其他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变动。综合收益的构成包括两部分:净利润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中,前者是企业已实现并已确认的收益,后者是企业未实现但根据会计准则已确认的收益。用公式表示如下:

综合收益=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净利润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均单列项目反映,体现了企业综合收益的构成。(www.daowen.com)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为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创造了条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可以从综合收益角度为企业的股东和投资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财务信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既能反映企业以历史成本计价已确认实现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又能反映以多种计量属性计价的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有利于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而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多样化的需求。

2)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结构

为了清楚地表明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矩阵的形式列示:一方面,列示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交易或事项,改变了以往仅仅按照所有者的各组成部分反映所有者变动情况,而是按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来源对一定时期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进行全面反映;另一方面,按照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库存股)及其总额列示交易或事项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此外,企业还需要提供比较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因此,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还就各项目再分为“本年金额”和“上年金额”两栏分别填列。其具体格式如表7.12所示。

表7.12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续表

6.常用财务报表分析指标

财务报表分析可计算的指标是相当多的。由于分析的目的和分析的角度不同,对所计算的指标可作不同的分类。但这种分类并不存在标准化的模式,也不存在标准化的指标体系。因为企业的各项业务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所以某项指标的意义可能是多方面的,它也许既与企业的周转能力相关,又与企业的偿债能力或盈利能力相关。财务比率分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它使得各个不同规模的企业的会计数据所传递的经济信息单位化或标准化。当然,单单是计算各种分析指标,其作用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应对计算出来的指标做出比较分析,以帮助企业的经营者、投资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员正确评估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时调整投资结构和经营决策,并对未来做出科学的规划。下面根据其考核的范围和分析的重点不同,介绍企业常用财务报表分析指标。

1)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对各种到期债务的偿付能力,其本质就是支付能力,偿债能力不足即表示财务状况不佳。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对企业的财务分析首先从偿债能力分析开始,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的主要指标有:

①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于评价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流动比率过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获利能力。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以2∶1为好。

② 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式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通常情况下,1∶1被认为是较为正常的速动比率,表示企业有良好的短期偿债能力。比率过高,资金往往滞留在应收账款上;而比率过低,则又表示支付能力不足。

③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可以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反映企业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为该比率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通常只是作为前两个比率的补充。这项比率越高,表明偿债风险越小,但持有现金是有成本的,所以该比率也不能过高,只要现金额度满足企业正常经营需要即可,无须专门为偿还到期债务储备一定量的现金。当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都抵押出去或变现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折算该比率更为有效。对于该比率,难以确定一个普遍的合理值,各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定。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它反映了企业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和稳定,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其主要指标有:

资产负债率,又称为举债经营比率,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既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该指标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一是从债权人的立场看,他们最关心的是贷给企业的款项的安全程度,也就是能否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他们希望债务比例越低越好,企业偿债有保证,贷款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二是从股东的角度看,由于企业通过举债筹措的资金与股东提供的资金在经营中发挥同样的作用,所以,股东所关心的是全部资本利润率是否超过借入款项的利率,即借入资本的代价。从股东的立场看,在全部资本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时,负债比例越大越好,否则反之。

三是从经营者的立场看,如果举债很大,超出债权人心理承受程度,则认为是不保险,企业就借不到钱。如果企业不举债,或负债比例很小,说明企业畏缩不前,对前途信心不足,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很差。借款比率越大(当然不是盲目的借款),越是显得企业活力充沛。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审时度势,全面考虑,在利用资产负债率制定借入资本决策时,必须充分估计预期的利润和增加的风险,在二者之间权衡利害得失,做出正确决策。

② 产权比率,又称负债权益比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比,它反映了企业财务结构和所有者权益为负债提供的保障。计算公式为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

该比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资本的相对关系,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一般来说,股东资本大于借入资本较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从股东来看,在通货膨胀加剧时期,企业多借债可以把损失和风险转嫁给债权人;在经济繁荣时期,多借债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在经济萎缩时期,少借债可以减少利息负担和财务风险。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该指标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保障的程度,或者说是企业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国家规定债权人的索偿权在股东前面。

资产负债率侧重于分析债务偿付安全性的物质保障程度,产权比率则侧重于揭示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以及自有资金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

③ 已获利息倍数。债权人进行投资,除了关心其本金的收回,还需考察企业营业利润对其利息的保障程度。计算公式为

已获利息倍数=税息前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通过计算该比率,可以进一步分析债权人的投资风险。该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已获利息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偿付利息,否则相反。但如何合理确定企业的已获利息倍数,需要将该企业的这一指标与其他企业,特别是本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来分析决定本企业的指标水平。同时从稳健性的角度出发,最好比较本企业连续几年的该项指标,并选择最低指标年度的数据作为标准。

2)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即资金周转的快慢及有效性。其主要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1)存货周转率。由于存货在流动资产中占很大比重,所以进一步分析存货周转率非常重要。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次数)=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该比率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存货在一定时期内周转了几次。一般而言,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的存货管理效率越高,存货资金得以有效利用。然而过高的存货周转率则可能是存货水平低或库存经常中断的结果,企业也许因此而丧失某些生产销售机会。如存货周转率过低则说明采购过量或产品积压,要及时分析处理。当然,存货周转率在不同行业之间可能有较大的差别,财务分析时要将本企业与同行业的平均数进行对比,以衡量其存货管理的效率,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利用存货周转天数进行补充分析。

(2)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除存货外的另一重要项目。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企业销售货款回笼速度和管理效率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该指标表明企业的应收账款在一定时期内周转了几次。对于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一般认为越高越好,因为它表明收款速度快,资金占用少,坏账损失可以减少,资金流动性高,企业偿债能力强。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本企业以前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判断其优劣和发展趋势。

(3)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流动资产在一定时期所完成的周转额与流动资产的平均占用额之间的比率,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流动资产周转期(天)=360÷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相当于扩大资产投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会降低企业盈利能力。生产经营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工作改善,都会反映到流动资产周转速度上来。

(4)固定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营业收入与固定资产净值的比率。它是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周转情况,衡量企业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一项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越充分,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效率。

(5)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它可用来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总资产周转率高,表明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高;如果这个比率较低,说明使用效率较差,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3)获利能力分析

对增值的不断追求是企业经营的动力源泉和直接目的。获利能力就是企业资金增值能力。其分析指标主要有:

(1)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是企业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该比率反映每1元营业收入带来营业利润的多少,表示营业收入的收益水平。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主营业务市场越强,发展潜力越大,获利能力越强。通过分析营业利润率的升降变动,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2)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率是指利润与成本费用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获得能力越强。

(3)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100%。

一般来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零时,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

(4)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它是反映企业综合资产利用效果的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所取得盈利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获利能力越强。

(5)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它可以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金获取净收益的能力,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用资金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

(6)资本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平均资本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本)×100%

其中,资本即指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仅指资本溢价和股本溢价)。资本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资本的比率,反映企业实际获得投资额的回报水平。

(7)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综合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是企业某一时期净利润与股份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而稀释每股收益是在考虑潜在普通股稀释性影响的基础上,对基本每股收益的分子、分母进行调整后再计算的每股收益。稀释性潜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和股票期权。

当然,这一比率也并非能完全说明问题,还需要结合其他的比率进行分析。而且在不同企业间进行比较时,需注意不同会计政策导致的差别,以免引起误解。

(8)市盈率。市盈率是某种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

市盈率表明投资者为取得一股收益所需进行的投资。投资者(股民)最为关心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力图将投入的资金与能获取的回报相比较权衡。

市盈率评判的标准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以证券市场平均的市盈率为依据。一般而言,一个成熟、健全的金融市场,市盈率为10~20倍。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市盈率,可将其看作投资收回的年限,即在这样的每股净收益下需要多少年才能收回所有的投资。这样似乎市盈率越低越好,因为市盈率低表明股票的市价低而每股净收益却较高,投资收回的年限较短、风险较小。但应该注意到股票价格的上升往往伴随着盈利的增加,较高的市盈率也许正是由于较高的盈利能力带来的,而较低的市盈率可能是盈利能力较弱的结果。由于市盈率本身的这一特点,使得投资者在利用它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时,不能绝对化,关键是看其变动的趋势,揭示这种变动的原因,更好地为投资决策服务。

4)发展能力分析

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在运用会计报表数据分析企业发展能力时,其分析指标主要有:

(1)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同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它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增长总额)×100%

该指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市场占有能力以及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也是预测企业扩张增量和存量资本的重要前提。营业收入增长率若大于零,表示企业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所增长,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

(2)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经营期内扣除客观增减因素后的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与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它表示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力,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一般认为,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00%。

(3)资本积累率。资本积累率是指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与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它表示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力,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该比率是企业当年所有者权益的增长率,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在当年的变动水平,体现了企业资本的积累情况,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企业资本保全性越强,应付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大。如为负值,表明企业资本受到侵蚀,所有者利益受到损害,应予充分重视。

(4)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总资产增长额与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它可以衡量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评价企业经营规模总量上的扩张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是从企业资产总量扩张方面衡量企业的发展能力,表明企业规模增长水平对企业发展后劲的影响。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但在分析时需要注意资产规模扩张的质和量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避免盲目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