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理管——高效管理的关键

理管——高效管理的关键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全成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话题,是一种持续的行为,是一道持续的难题。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中到一个企业的管理,小到一个家庭、个人的管理,无数的管理思想、无数的管理理念、无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以我之见,管理的实质就是“理管”。理顺他人、理顺事、理顺物,“管理”自在其中。管理者首先要理己,不断修身养性,自我修炼,最基本的是“识人性、励修身”。

高全成

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话题,是一种持续的行为,是一道持续的难题。古已有之,古已为之,古已学习研磨之。无数的专家、官家、管家、企业家,学者、智者、行者、思想者……都在探讨,都在学习,都在研究、总结、提升、创新,都在践行。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中到一个企业的管理,小到一个家庭、个人的管理,无数的管理思想、无数的管理理念、无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但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成败”,可见其复杂、艰难,真有点“剪不断,理还乱”。

以我之见,管理的实质就是“理管”。理是基础、是前提、是过程也是目标,要管好必先理清、理顺、理明白,理好了管就顺其自然了。“理”包括理物、理事、理人,物清、事顺、人明白,“管”也就顺“理”成章了,有了章法、有了规矩、有了制度和法规、法律保障,“理”也就更顺了,“管理”也就立成了。如果物理不清、事理不顺、人心向背而硬要去“管”,权以压之、利以诱之、威以迫之等,只能越管越乱、越管越散,自己也越管越难、越管越烦。

在理物、理事、理人中,最易的是物,最难的是人,“理”是人来理,“理”是要理人。物要人来易(变),事要人来做,人是核心、是主体。对管理者来讲,要理上、要理下,要理外、要理内,要理人、要理己,而理己又是最最难的!人的一双眼睛朝外,看别人容易,看自己艰难,因此才有了魏徵李世民的“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可以作为别人的镜子,更要借助镜子才可以看到自己。其实,人也可以作为自己的镜子,这就是“自省”,常常反思自己、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就可以不断理顺自己、提升自己,进而理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理顺他人、理顺事、理顺物,“管理”自在其中。

管理者首先要理己,不断修身养性,自我修炼,最基本的是“识人性、励修身”。人性包括:自然性——本性。荀子言:“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孔子言:“食、色,性也。”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就谈不上人类的存在;能动性——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环境的可选择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我改造能力(修身养性,养浩然之气)。因而,描绘自身灵魂的是社会、是环境、也是自己,中国有无数修身养性之法。南宋理学家朱熹论修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应该有这几种品行,择其要有以下几点,供参考。

兼听 墨子言:“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培根言:“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这些都说明一个“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听,对人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己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好是“闻过则喜”。明王阳明道:“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

自省 儒家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方法,革命前辈谢觉哉提出三自法则,即:学会在灵魂深处自己跟自己打官司,自己当被告,自己当律师,自己当法官。罗曼·罗兰语:“在你要战胜外来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请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鲁迅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

淡泊 诸葛亮言:“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慎独 儒家提出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时不做坏事的一种修养方法。山东有一座四知庙,以纪念东汉名将杨震,有人以十斤金子向其行贿,言:“暮夜无知者。”杨震讽刺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头顶三尺有神灵,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管理者要有几个好的心态,大家不妨用这些心态理一理自己,兴许会有一点帮助。

1.志向心——理想与信念

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是信念的向导、是人生奋斗追求的目标,而个人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紧密相连,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社会运动规律的要求和社会的原则规范,融入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理想越远大、志向越高远,你追求奋斗的空间就越大、成就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对你的激励鞭策就越大,你成就的事业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社会对你物质和精神的回报就越大。恩格斯讲过,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从这个世界拿走了什么,而是看他对这个世界贡献了什么。如果说理想是人生的灯塔,信念就是人生的航标。它引导你坚定地游向理想的彼岸。

2.道德心——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成就伟大的事业

道者,规律也。认识规律、符合规律才能为自己创造走向成功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因而要潜学修道。熟知天地运行规律并能运用自如者为有道之人。德者,十四人一条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帮相助,相携相补,人类才能发展进步。能舍己为人团结引领大家者,方为有德之人。然而人类历史留下了无数的道德规范,其中许多不仅大相径庭,而且相互矛盾对立,我们该何去何从?中国的传统道德在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中庸等,这些东西总体上奠定了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做人的道德基础,也是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

3.奋进心——奋斗与毅力

时代的巨流滚滚向前犹如大浪淘沙,筛选着千古风流人物。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是时代的弄潮儿,无一不是以时代的使命为己任,无一不是具有坚强的毅力孜孜不倦地艰苦奋斗者。人人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坐享其成的心态人皆有之,要他去努力去奋斗去吃苦似乎是一种惩罚,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愿意。岂不知人生的两杯酒(一杯苦酒、一杯甜酒)谁也逃不过,是必喝的。你是趁年轻力壮、才思敏捷、精力旺盛、受得起折腾时喝杯苦酒,把甜酒放在年老时慢慢品尝呢?还是等到七老八十、反应迟钝、无力挣扎时再去饮贫困潦倒、百病缠身的苦酒呢?胸无大志必然生活懒散,缺乏毅力,放弃奋斗,终将一事无成。

4.创造心——要敢于开创新的道路,做一个领路人

人生有多种多样的路,有的看似平坦,远处却是泥沼;有的荆棘遍布,前方却有通途。鲁迅先生曾说:路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要带领大家走向成功,必须是一个开创者,是一个领路人,要有发现新路的慧眼,确定前进的目标。去,就要有勇气、有毅力,坚忍不拔、孜孜不倦。

5.平和心——人生就是服务,平和对人才能有发展的宽松环境(www.daowen.com)

为人处世平和为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利他,利于社会,自身的利益就在其中。中国有许多俗话: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谐共赢,与人方便与己方便,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退一步天高地阔,进三尺血流成河”。

明朝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做官,一天接到母亲来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与邻居争吵,互不相让,希望儿子出面讲话。董握笔回信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董母读后觉得有理,便主动退让,邻居感悟效法,结果两家让出八尺宽的地方,形成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利他,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发展的良好环境。

6.平常心——以平常的心态对己,成败得失任自在

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努力奋斗中、事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失败、苦难,对这些我们应有一个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当然失之泰然,不必过分刻意地追求某种“效果”。受到挫折能从悲伤的情绪中很快恢复过来,遇到成功能从极度兴奋中很快平静下来,在极度紧张的时候要能够放松调整。能够长久持续地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是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事业发展的前提,也就是提高效率走向成功的前提。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大家都知道。有时坏事也许是一个好事,不必苦苦苛求自责,静下心来找找转机、想想对策,或许能打开另一条通往成功的新路。

7.学习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向任何人和事学习

大家也许听过或看过蚊子和狮子的寓言:狮子被人们誉为兽中之王,而小小的蚊子偏不服气,就去和狮子较量,专在狮子的头上脸上叮咬。狮子用尾巴打不着,使劲抖动身子也甩不下来,又用爪子抓,结果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打不住蚊子,只好求饶。蚊子高兴极了,战胜了兽中之王的它当然是王中王了。正当它得意忘形,吹着胜利的喇叭四处炫耀的时候,不小心撞倒了蜘蛛网上,成了那只饥饿的蜘蛛的美餐。人都有春风得意的时候,在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谦虚,才能不断学习,这是进步的永远阶梯。

8.必胜心——把任何一件小事做到完美

苏格拉底有位学生向他请教成功之道,他与学生边走边谈,走到一个小河边突然将学生推进河里,并且双手按住。学生面临死亡的恐惧拼命反抗挣扎,终于爬上岸来,质问老师为什么要害他?苏格拉底说,这就是成功之道,只有成功的欲望达到求生一样强烈时才可能成功。拿破仑讲:“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必胜的信心是打开成功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9.乐观心——乐观是通向成功的天梯

笑对所有苦难,苦难就会变成成功的良药。人的一生有三水:苦水、泪水和汗水,不论哪个水都要流,谁都不可避免。但在挫折面前只有那些具有乐观心态的人才可能达到成功的高峰。红军长征历尽千难万险,30多万人最后剩下不到3万人,但毛泽东依然满怀革命的乐观主义,在1935年10月写下了《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在陕北那样艰苦的生存条件下领导全国的革命,他依然豪情万丈,乐观豪放。读一读1936年2月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你也一定会信心百倍,豪情满怀。正是这种豪放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们一代又一代革命者英勇奋战、流血牺牲,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0.感恩与责任心——责任与人同在

对人常抱着爱心和感激,就会时常激励你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老师教导、社会培养我们长大;亲朋好友给了我们诸多的帮助和鼓励;爱人子女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欢乐,老板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员工给我们挣到了利润……我们应当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应当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一个人可能身兼数职,扮演很多角色,要演好每一个角色就要各守其道,各尽其职,各负其责。能够有这十种心,就基本能够理清自己,然后就掌握了与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理人”就是要理清你的所有社会关系,在社会学、营销学上叫公共关系,现在还有专门的公共关系学科。你是社会人,企业是社会企业,要和各种社会公众打交道,政府公众、市场公众(供应商、经销商、销售者、消费者等)、媒体公众、社团公众、社区公众等。任何一个关系处理不好,都可能给企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只有修炼好自己的人格,才能正确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也才能为自己和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理事”就是搞清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人的关系搞清了,人理顺了,才可能把事的轻重缓急理顺。针对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对策,举重若轻,顺利发展。

“理物”是最低层次,所有场地厂房管道容器工具,原料燃料付出材料,产品、包装、运输、销售等,得到合理的利用,既不闲置积压,又不断档停工待料,物流顺畅、销售快捷,各个环节承转契合顺畅,高效运行。这部分更多的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人才。但如果把钱财都看作物的话,“理财”就成为一个重要环节,需要专门打理。

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理管”,管理者修炼好自己,理顺自己、理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理顺人和人、人和事、事和事、人和物、物和物的关系,自觉地运用规律,处理好这些关系,管也就自在其中了。

(本文系作者2010年在西安MBA学会方圆管理论坛上的演讲,刊发于学会会刊《方圆管理》2011年5月总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