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民
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和城市群,是一个困扰我国多年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在全国形成怎样的大中小城市结构,规划布局多少个城市群以及如何加快解决人口城镇化,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不仅涉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要素流动和产业规划,而且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构建什么样的承载主体(是城市、还是农村、或是城镇),更涉及中国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乡村治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变,这是一个关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能否成功、市场机制配置空间可否扩大和统一市场可否建立、能否顺利融入国际新秩序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如何全面贯彻“四个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我国城市化,提出要大力促进一大批新生小城市的培育和建设的新举措。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性、改革性和整体性推进我国城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通过实地调研,我们特提出加快我国新生小城市培育和建设的十个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1.我国新生小城市培育和建设要坚持全国统一规划和国土空间均衡布局的协调原则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文化呈现多样性、社会结构不尽相同。在新生小城市培育方面,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坚持统一规划,同时又必须结合省市区的实际,在新生小城市的标准上实行差异化,在东中西部和东北的空间布局上强调均衡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紧紧围绕国家已经颁布执行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以及我国功能区建设规划、城市群和各大新区建设规划、扶贫攻坚战略,科学合理的、前后连续的统筹制订我国新生小城市培育和建设规划。建议短期内(2~3年)培育和建设新生100个小城市,其中东部地区30个,中部地区20个,西部地区38个,东北地区12个。长期(5~8年)规划建设500个新生小城市。
2.加快推进城市立法,使我国新生小城市从一开始,就在培育、规划、建设、运营和治理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
我国城市化的过程,既是产业聚集、发展要素流动,推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更是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的过程,包括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治理和生态等多维度的重构,需要通过立法,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彰显城市文化基因传承,硬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约束力,协同城市建设多方利益主体,制订城市共同的准则,搭建城市治理体系和架构。城市立法建议从地方立法开始和试点,自下而上,待条件成熟后,再考虑在全国立法。
3.提倡慢城市建设发展理念
慢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一种向往和需求。在城市发展建设上,我们也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以往的城市供给结构,要改革过去那种重建设、轻运营,重工业、轻服务业,重产业投资、轻人口转化,重设施建设、轻维护治理,重铺摊子、轻品质提升的做法和思路。注重在大城市和城市群建设中,推进布局和建设一批慢城市、小城市,作为它们的卫星城。注重新生小城市的供给侧改革,满足居民对慢城市生活的需求,推进慢城市设施和环境建设,打造基于慢城市生活工作格调的人文情怀。
4.重构和优化新生小城市产业结构
促进新生小城市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议新生小城市构建和保持10∶40∶50的一、二、三产的产业结构。除个别以产立市(大产业大企业)外,在新生小城市中要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双创企业、个体企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等产业组织形式,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和发展,构建完全竞争的产业市场环境。
5.合理界定新生小城市经济规模。(www.daowen.com)
根据调研,我们认为,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新生小城市经济规模应保持在100亿元、50亿元和30亿以上。
6.指导制订新生小城市建设融资方案准则
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依据我国新生小城市培育和建设总体思路,参照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相关做法,制订出台我国新生小城市建设融资指引。放宽对新生小城市在土地收储、棚户区改造、市政设施、民生工程项目和特色产业项目等融资方面的限制或降低融资门槛。允许新生小城市政府设立小城市建设开发专门用途的资产运营公司,以此为主体发行新生小城市市政债、区域集优债、重点项目权益债,指导新生小城市ppp项目融资,加大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对新生中小城市建设的融资力度,鼓励本地的城商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联社对新生小城市建设的融资。
7.重视新生小城市城市功能、市政设施和品质建设
提高新生小城市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电商化水平。立足新生小城市打造智慧城市、宜居城市、文化名城和特色产业之城。要避免新生小城市的文化出现沙漠化现象,防止出现大中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现象:一是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院落、名铺名宅、里弄胡同在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消失了,城市失去了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二是搞什么“巴黎印象”“罗马花园”等高档楼盘和效仿西方建筑形式与风格,使一些旧城改造出现“异国他乡”的观感,缺乏了中国本土文化和家园特色;三是受“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影响,脱离实际地标新立异建设广场、地标建筑、展览馆、会堂等,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四是不少城市布局形式与街市风貌雷同,出现似曾相识和“千篇一律”现象,不能充分体现各自城市的独有特色和城市文化。
8.加强新生小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行为建设
集产业循环园区、低碳居民社区和绿色城区三位一体建设新生小城市生态体系。
9.加强新生小城市民生工程建设
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共享性和公平性,激发本地居民参与新生小城市建设的主动性和热情。在新生小城市建设中,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试点允许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群体、流浪务工人员享受城镇民生待遇。消除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的壁垒,通过建立阳光村、阳光学校、阳光养老院的方式解决好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消除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10.提高新生小城市幅射农村社区的能力
新生小城市要贴近农村、农业、农民,成为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纽带、桥梁、跳板,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桥头堡、加油站、增长点,是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到城镇就业与落户的最佳选择地点和发展空间。新生小城市要重视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本地产业、配套产业、金融服务、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创意产业、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医疗服务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要推动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要积极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产业化链延伸,推进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