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目标在于解决贫困群众基础的生存发展需求,而乡村振兴旨在减少城乡福利差异,同时要不断满足乡村居民的更高层次发展需要。乡村振兴被认为是对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经济体制的一次系统反思,其目的在于减少城乡二元结构下工业主导农业和城市主导乡村的非均衡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乡村凋敝。[2]在极化效应下,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向城市集中流动,逐渐形成城市愈加繁荣、乡村愈加落后的中心—边缘经济,城乡在收入、社会保障、教育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差距不断拉大。[3]
在这样的前提下,“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乡村振兴不仅要从经济上改善城乡关系,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对乡村进行全面升级,引导城乡资源配置优化,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福利均衡。显然,城乡融合发展和福利均衡的实现对于精准脱贫意义重大:一方面,乡村贫困居民脱贫和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城乡融合发展和福利均衡补齐了短板,这是城乡融合发展和福利均衡的最基本前提。另一方面,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的全面升级对于推动形成脱贫稳定长效内生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之间是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精准扶贫通过政策性措施,精确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推进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稳定脱贫内生动力的形成需要更长效的机制;乡村振兴在协调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过程中,天然地强化了脱贫内生动力,降低了精准脱贫的制度费用;同时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短板效应,精准脱贫解决了乡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弥补了乡村振兴的最低短板。
精准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的精准脱贫要在2020年前完成,这是当前最大的历史使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和底线,是必须率先完成的任务。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效果,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性的影响。(www.daowen.com)
从空间关系上看,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具有耦合关系。耦合本是物理学概念,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研究。其一般指一定时间与空间范畴之内,两个及以上的系统基于一定的相互影响使得系统之内各要素由无序向有序逐步演化与协同促进,进而使得系统产生相变的特征和规律。[4]精准脱贫主要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而乡村振兴的区域则是基于城乡融合的原则覆盖整个农村区域。
乡村振兴为精准脱贫提供长效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助力产业扶贫,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精准脱贫“五个一批”中的重点,也是形成脱贫内生动力的主要举措。乡村振兴助力精神脱贫,精准脱贫,关键在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是形成长效脱贫内生动力的核心。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提出“乡风文明”,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教育,可以为贫困主体树立信心,改变贫困人口的“心穷”状态,调动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性动力。另一方面,“二十字方针”中还强调“治理有效”。通过对乡村治理机构的改革和对乡村干部队伍素养的提升,可以打造高素质的乡村干部队伍,促进各项精准扶贫决策的贯彻落实,使基层扶贫干部“有所为”和“能为之”。[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